让文化与经济并驾齐驱,这一直是文化强国梦想的主题。当前,经济转型升级,重换引擎,整装待发,给出了文化追赶的时间和机会。在这个当口,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全面实施。一年来,各地以建好用好管好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抓手,采取“反弹琵琶”方式,大力推进文化扶贫、补齐文化短板,以文化扶贫助推文化小康。文化的主动追赶值得点赞,有一组2012年的数据显示,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到整个GDP的25%,日本达到20%,而我国仅为3.5%。我国文化产业规模明显处于劣势,差距意味着落后,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当文化在民众之中获得了足够的共识,文化向生产力的转化将会成为国家走向世界的重要竞争力。
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将分两批在全国共建设1万个村。如今,重庆发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平台作用,联合各级图书馆,在寒暑假为留守儿童举办读书活动,并成立了舞蹈队、歌咏队等文化队伍,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健身文化活动;河南省采取“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方式,选择50个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先期试点,带动全省299个示范点在10月底前全面建成,打通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最后一公里”;安徽省将示范点建设与农民文化乐园建设结合起来,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当地特色文化有机融合,打造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结合当地群众文化意愿和特长爱好,在全区9133个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篮球场,全年有超过10万人次参加篮球赛,被誉为“中国农民NBA”;江西省寻乌县在村文化中心融合建设“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站,探索农民就业增收新途径,实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助推经济发展双丰收;宁夏回族自治区计划在2017年实现全区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海南省计划在剩余435个贫困村建设村文化中心,到2018年实现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在“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后,许多地方都有了以村为单位的文化阵地,时隔八年,当“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入驻村级阵地后,如何整合原有资源,盘活文化项目,最大程度地化灾后重建成果为现实生产力,这应该是四川应该单独思考的课题。震后,大部分地震灾区的硬件设施向前整整跨越了二十年。灾后重建过程中,各村都配备了农家书屋。书屋的利用率怎样?由谁管理?借还制度怎样推行?逾期不还如何处理?书籍损坏如何惩处?如何修复?如何确保书籍的更新……所有这些问题,截止目前,都暂时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今,当新的项目出现,甚至在部分村落叠加时,管理的缺位就是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需要管理的不只是书籍,缺乏良好的管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所投放的文化软硬件涉及方方面面。当优质的管理与项目以村为单位,同时出现在项目地时,既可以让文化新风吹进千家万户,又能够借力精准扶贫的全国性的大行动,以文化为依托,构筑起新时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影响家风,修葺乡风,重塑起农村精神文化新高地,为实现构建文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绵阳市安州区兴仁乡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