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郭进等: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现实基础与水平测度

[ 作者:郭进 徐盈之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01 录入:实习编辑 ]

导读: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包含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两个层面,郭进和徐盈之的文章采用非参数估计方法得出2005-2012年我国各 省份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水平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由于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速度小于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速度,导致二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且在省际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自新型城镇化概念提出以来,我国学者针对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理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测算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水平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不仅丰富了有关城镇化研究的学术文献,也对指导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当我们回到问题的起点,思考为什么要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怎样才能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时,现有文献仍有待补充完善。

针对第一个问题,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生产的产品只有被市场消化了才能维持生产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高度依赖国外市场来消化庞大的生产能力,“世界工厂”是工业化快速发展给我国贴上的标签。然而,国外市场是不稳定的,极易受到全球经济气候的影响。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的出口受阻,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的矛盾迅速凸显。痛定思痛,面对不确定国际环境对出口贸易的冲击,我国深刻地意识到: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积极培育国内消费市场。那么,培育国内消费市场的突破口在哪里呢?“剥离内需”的研究方法给予我们以启示:内需可以划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可以划分为政府消费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居民消费需求又可以划分为居民对于“吃、穿、用”方面的消费需求和对于“住、行、学”方面的消费需求。结合国家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培育我国国内消费市场的突破口不在于扩大投资需求,也不在于扩大政府消费需求,而在于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由于居民“吃、穿、用”方面的绝大多数产品(如食品、衣服、家用电器等)来源于工业生产,而居民对于“住、行、学”方面的消费需求(如住房、学校、医院和道路等)不可能直接从工业生产中得到,只能通过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来实现,因此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培育我国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途径。

针对第二个问题,有效地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建立在深刻洞悉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化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基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视角,二者的关系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工业化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二是城镇化建设带动工业化发展。借鉴效率趋同理论和非参数估计方法进行测算得出:2005-2012年我国各省份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水平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速度小于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速度,导致二者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且在省际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推动我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业化发展,扩大和丰富居民“吃、穿、用”方面的产品供给,提升工业化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更加需要进一步加强城镇化建设,扩大和丰富居民“住、行、学”方面的产品供给,提升城镇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同时还需要加强省际间的经验交流,有效预防和处理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经济评论》 2016年第4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