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郑玉峰:身边的黑臭塘何时重回风水塘

[ 作者:郑玉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29 录入:实习编辑 ]

在城乡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下,身边的黑臭塘逐年增多,一些村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原本碧波荡漾、鱼虾成群、嬉水玩耍的池塘越来越少,亟需引起社会关注。

一、农村黑臭塘的现状及成因

村民们反映,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黑臭塘都是村里的“风水塘”,具有消防、日常洗衣、洗菜、洗澡等功能,后来逐渐成为“臭水塘”,给生产生活造成影响,期待通过五水共治,成为乡村的“风景塘”。从调查情况来看,“黑臭塘包围村庄、臭水满塘”现象在不少自然村存在,不少村庄甚至成为“黑臭塘边的村庄”,有的臭水塘毗邻公路、新房,阵阵恶臭顿时扑鼻而来。有的水塘中央水面漂满垃圾,塘边到处堆满生活和建筑垃圾;有的水塘边靠近畜禽养殖的窝棚,泔水塑料桶及排泄物遍地,一到夏天苍蝇纷飞。有的水塘边上虽然有罗马柱栏杆,远远看去风景不错,一走进糖水一塌糊涂,臭气冲天;有的水生葫芦因水质恶化,大面积死亡,残叶无人管理打捞。一些附近工厂污水随意排放,一些农民随手扔着垃圾,倒着脏水,不少村庄被垃圾包围着,河里长满了杂草,河面上漂浮着垃圾,黑黑的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气味,飘向附近漂亮的农家小院。据了解,农村“黑臭塘”均处于人口密集地段,它的产生与周边生产情况、村民生活习惯好坏、是否有污水管网等有很大关系。产生黑臭塘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一是自然水系不畅。这类黑臭塘数量占30%以上,处于特定的自然和地理位置,因地势原因、附近无流动水源等,早些年水路通畅,但由于村庄道路建设等改变水路或封堵水路,造成池塘本身“换水”功能缺失,只能靠自然雨水来调剂水质,遇到天气干旱,水质长期得不到改善。

二是水生植物加速水质恶化。不少池塘因长期无人管理,造成大量的杂草、水藻、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迅猛生长,没有及时打捞和处理。

三是生活污水直排。这类黑臭塘紧靠村民门前屋后,由于农村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不健全,村民生活污水无处排放,只能就地进行直排,长期积累后影响水质。

四是工业废水和畜禽排泄物乱排。有的水塘边猪场等排泄物长期直排,已经变成一个化粪池,水面呈现黑色,并漂浮着一层白色漂浮物。有的池塘边水晶加工企业存在水晶废水偷排、漏排现象。

五是垃圾废物乱倒。这类黑臭塘与居民的卫生习惯息息相关,有的是本地村民长期形成的陋习,有的是附近外来人员较多,卫生习惯差引起的,造成塘边和水面漂浮物越积越多,一些无良的加工作坊和小企业,长年累月的倾倒造成加工废物,污染严重,村民们束手无策。

二、黑臭塘的危害

黑臭塘的形成,与村民素质、村风、民风有必然的联系,与村级环境卫生工作机制的不完善有关,由于多年没有集中组织清理,黑臭塘的危害十分严重。

(一)破坏生态环境。随着黑臭塘生态修复功能的日益弱化,有些池塘不养鱼后,便成了蚊蝇滋生的乐园,水面上漂浮的垃圾臭气冲天,池塘成了“化粪池”,使生活在池塘边的居民苦不堪言。

(二)影响居民健康。由于黑臭塘水质的恶化、淤泥的富营养化,其水质的COD、氨氮含量等指标,直接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不少居民只能选择远离黑臭塘,停止一切洗涤行为。

(三)影响村容村貌。黑臭塘与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也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和整洁有序农村环境。

三、治理黑臭塘面临的困难及建议、措施

目前,农村黑臭塘清理面临着淤泥无处堆、臭水无处排及清污经费紧缺等实际困难,臭水塘按面积大小每口清污费用少则一二万,多则十几万,单靠镇村两级无法解决。建议:

(一)清淤经费上予以保障。消灭黑臭塘实行“政府主导、群众参与、自筹为主、分类补助”,县出台相关补助政策,对100平方米以上的黑臭塘清理,经费补助90%,100平方米以下的,补助70%,其余资金实行村级和农户自筹。

(二)发动社会参与综合整治。组织各村联系单位(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黑臭塘的整治。在水晶加工、小五金或其他产业较多的村,发动企业主积极为清理黑臭塘捐款,对黑臭塘边的直接污染水源加工户,坚决予以取缔,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追究其污染责任,督促限期清理水晶废渣等垃圾。

(三)实行分类处置。县要协调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出台治理方案。可视地理位置、水源、受益人口等情况,对黑臭塘实行分类处置,对无通畅的水系、与居民生活无关的小型黑臭塘,可利用“三改一拆”后的建筑垃圾予以就地填埋,改造成绿化或村民休闲公园;对与居民生活相关的黑臭塘,结合农村截污纳管、清水养鱼、水利设施整修等工程,相关部门做好水脉畅通、生态修复、湿地净化等工作的规划和指导。

(四)加强淤泥的分类利用。县农业、环保、水务、国土等相关部门,要为清塘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要落实专门场地,用于塘泥的堆放和后期利用,避免造成二次污染,要邀请专业机构对淤泥进行综合分析和检测,有利用价值的,可作为有机肥,采取政府统一出资、统一清运的方式,运往各类农业种植基地。

作者单位: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