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潘海瀛:以制度建设破解美丽乡村建设难题

[ 作者:潘海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13 录入:王惠敏 ]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应民心之所需,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留住乡愁,是解决“三农”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但在具体实践中,有不少地方,任务式、运动式的建设情况依然存在,没有建立长效机制,令人担忧。如何从制度上保证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如何将一个环境优美、风尚高洁、人文并秀、秩序井然、创新创业的美丽乡村奉献给民众?河北省黄骅市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黄骅市委、市政府提出“环境美、生态美、风尚美、文化美、产业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并针对在实践中出现过的问题,谋规划、定制度、抓落实、强监督、重责任,打破了瓶颈,破解了难题。

  精准精细谋划破解“责任落实难”问题。针对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和政策指导,“完成任务”思想严重,难以形成建设合力等问题,黄骅市坚持精准谋划、精细部署、精心安排,达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由乡到村,责任明确到人;任务细化到点,细化、量化到每一条路、每一座桥、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公厕、每一个庭院;调度具体日期,建立“黄骅阳光在线农村工作”微信群,包村干部天天以图文形式在线汇报,市级领导天天在线点评、在线调度。

  阶段推进破解“全面提升难”问题。不搞运动式工程,因地制宜,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梯次提升,任务安排上不搞“齐步走”,建设标准上不搞“一刀切”,具体分为净绿、功能、产业三个阶段。

  净绿阶段:做到垃圾有人管、坑塘无污染、道路要平坦,全面变干净;启动国道、省道沿线拆临拆违攻坚行动;引入第三方治理,按照“政府拿钱、企业运作、百姓监督”的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打造田园风光,随坡就坡,随弯就弯,广植树木,栽种花草,种植农作物,回归农村自然,彰显农村特色。功能阶段:全面推进供水、供气、供热、路桥、住房、环卫、教育、医院、文体“十个城乡一体化”。产业阶段:着重解决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的问题,重点抓好土地流转、合作社建设、电商壮大等工作,让农村有稳定的产业支撑,农民实现持续增收。

  多元保障破解“资金保障难”问题。面对向上争取资金难、社会投资引入难、资金筹集渠道拓展难、涉农项目资金难以整合等问题。抓试点做好大预算,多举措筹措大资金,除财政拨款外,从“三公”经费中“挤”,发动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回馈乡梓等。在此基础上采取小纪要保障大投入。使每一笔资金的来源、投入都有出处、有归属,建立了村、乡、县“三级纪要制”,严格执行阳光拨付程序。

  制度管理破解“成效保持难”问题。如何保持长效,让乡村留住美,关键在于制度。将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部门,实现制度、机构、岗位、人员、责任的有机结合,部门之间、岗位之间建立起一种齿轮传动式的工作机制。制订了“四验”机制;“一年一重验”机制;动态考核机制。这些常态化机制的建立,不仅整洁了村貌、改善了环境,也锻炼了干部、锤炼了作风,更值得赞誉的是收获了民心、树立了党的形象。2015年,黄骅市美丽乡村覆盖率达60%以上,荣膺“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

  作者系河北省黄骅市委书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学习时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