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黄煊墨:逼农民进城这件事可能隐藏着大风险

[ 作者:黄煊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06 录入:王惠敏 ]

土地很重要,人们都知道,但很多人不在乎。就像老婆很重要,而很多人也不怎么在乎。

中国很多次革命,都是以土地为起点的。只有在土地上做文章,给予农民土地的承诺,才能赢得农民的支持。这一点,洪秀全等革命家是有共识的。革命家们一贯打着分土地的口号,但几千年来,中国农民一直在种地,而几乎从来没有真正完全拥有过土地。

近十年来,房地产事业的蓬勃发展,激发了各种征地矛盾。我曾经想过,如果农民拥有土地的完全产权,这些问题不就都不存在了吗?按法律办就是了,老百姓自己的地,想要多少钱都无可厚非。征地矛盾的原因,主要就是产权、使用权的分离,造成了利益分配不清晰和不统一。

毫无疑问,这种想法是幼稚的。

最近,我的老家G省某市在搞农村土地的市场化创新,农民可以把自己的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作为抵押,从银行贷款,在城里买房或创业。笔者父母如今居住在城里,大部分地都借给乡邻耕种,宅基地上的房子也无人居住,但他也并不愿意把地拿去抵押贷款。我觉得很奇怪,一文不值的土地现在可以变现二三十万了,为什么不愿意。父亲说,二三十万够你用好久?现在经济越来越差,要是到了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你就知道土地有多重要了。

听了父亲的话,我恍然大悟。父亲这一辈的老农民,经历过社会若干风雨动荡起伏,普遍有强烈的居安思危心理,对幸福始终抱有一种惶恐的态度,生怕再遇上社会的什么重大变故。一座破房子,几亩薄地,就是他们居安思危的根本依靠。

农地和宅基地抵押贷款,是当地政府下的一盘好棋。当前去库存是最大的经济任务,城市化是经济目标。农民把土地承包权转出去,用钱在城里买房子置业,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房地产库存消化了,农民进城的“城市化”目标实现了,农民手里有钱又拉动消费了,农村土地集中经营也可以实现了。真乃一石多鸟。

但这个政策潜在酝酿一个巨大的经济和政治风险。

当前的经济形势尚可,城市还能为进城的农民提供不少就业岗位,在城里打工赚钱总比在家种地赚得多。但不能忽视一个经济风险:当经济形势走进谷底,城市可能连原有城市居民的就业机会都无法保障,进城的农民们就成了失业者,那就是大麻烦了。这些数目庞大的群体,没有工作,只有一文不值的房产。在农村的土地卖掉了,再也回不去了,会闹出什么事情来,简直难以想象。

笔者故乡附近有一个镇,依托附近一座大煤矿而生,聚集了很多外地的工人。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资源经济很不景气时,工人们一年半载都发不上工资,吃喝都成了问题。到了玉米、小麦、土豆等收获季节,工人们就到农民的土地里,碰运气,捡农民没注意落下的粮食。有的甚至直接偷窃,更有甚者,到村子里偷牛盗肉,成了村民们“人人喊打”的不稳定分子。

如果农民舍弃土地来到城里,他们的命运,便如同这些工人一样,随不可避免的经济周期的波动,陷入幸福和痛苦的交替之中。

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普遍很高,大部分人没有可耕种的土地,在城市就业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失业者历来都是西方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所以他们的政府、政客,极其重视就业率。中国为何百年来不存在这个问题呢?正是因为最庞大的农民群体,是依托农村土地生产生存的。农民只要有地种,就温饱不愁,就不会闹事。如果经济真的糟糕透顶了,进城的农民大可以回到农村种地,几亿农民温饱无忧,社会也出不了什么大乱子。

三亩薄田虽少,却是几亿农民生活最基础的保障,也是中国这个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这也就是为何不能让农民自由拥有土地使用权的缘由。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很多朝代之初,农民是拥有自己的土地的,越往后,土地兼并越厉害,农民丧失土地,成为佃农,被地主剥削。

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资产,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但与其他资产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土地的功能不是让农民富裕起来,而是让农民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有温饱的基本保障。正确处置土地资产,需要农民能够从长远的意义上看到土地的价值,不能轻易将土地出卖。但农民往往缺乏这种长远的见识,或许急于用钱,迫于形势,或许只是贪图一时享受,常常很轻易就以低价出卖自己的土地。

回家休假和父亲聊天,谈到对现在经济的忧虑,父亲就说,怕什么,家里还有地,大不了回农村去。

土地的这种长远价值意义决定了我们的土地政策。要让农民始终有地可种,但不能容许农民自由地买卖土地,这便是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

而城市化正在打破土地的这种功能。

城市化让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数以亿计原本依靠土地生产为生的人,变成了城市里的就业人群。这些人离开农村进了城,失去了土地,也丧失了土地生产的能力,并且习惯了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也很难再回到农村。这些城市里的“新人”,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在城市里真正扎下根来。而他们的命运,也就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陷入幸福和痛苦的交替之中。

而在农村,这些被进城农民“扔掉”的土地会被一些人低价囤积起来,这些人逐渐就成了新的农场主。这种城乡格局,也就是西方国家百年以前就形成的格局。

当前很多地方政府急躁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加快了这一进程,但也加剧了其中的风险。在笔者家乡,户籍迁出农村去的,就再也迁不回去了。政府在鼓励农民拿出自己积蓄、甚至变卖自己的土地和宅基地进城买房。从户籍上和居住地看,农村人口减少了,城市化的经济目标实现了。但这些“被逼”进城的农民,其实并没有在城市长期生存的能力,他们的本质还是农民。一旦经济形势不好,他们是第一批无法在城市里生存下去的人,却又回不去农村种地,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当然,对于地方决策者而言,这些不良后果是其升迁之后许多年才会发生的事情,他们在乎的是当下的政绩。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城乡贫富差距。城市居民充分享受着城市化的福利,逐渐富裕起来。依靠土地生产的农民,却依然贫困。很多人认为,通过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让农民拥有一项可变现的重大资产,出卖土地,从而富起来。不过,我们可以看看那些通过征地获得大笔现金的农民,有没有富起来,便可见一斑。

北京这些征地拆迁的农民,赔偿的往往是几套甚至十几套房子,就算出租房子,也都是富裕家庭了。赔几百万上千万,这是极少数,不具代表性。三四线城市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征地拆迁,也有一两套房子,或几十万上百万现金,但他们大部分并没有因此而持续性地富起来。不少人拿到现金赔偿后,要不赌场里几晚上输光,要不及时行乐。使用这些资金,创业致富,绝大多数农民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土地交易,一下子获得一大笔现金,让他们只能富一时,不能富一世。更何况,大部分农民的地值不了几个钱,全部卖掉恐怕只够在县城买个房子,就一无所有了,何谈长久致富?

中国的农民,想依靠土地实现长久致富,是不可能的。《窃听风云3》中,很多年轻人几十万卖掉自己的丁权,就没有然后了。剧中有一句台词,或许是对土地最好的注解:地是拿来种的,不是拿来卖来卖去的。

城市化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策应当充分尊重我们的传统。中国和西方国家差异极大,西方国家如此发达的城市经济,养一两亿城市人,社会保障都不堪重负,常常有就业危机,在经济危机之时更是惨不堪言。而我们城市化的未来,或许是养活十亿人,这是不可想象的。

农村的衰落已经开始了,但传统的力量依然强大。如果在我们城市化进程中,加快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借传统的力量,让更多农村人留在家乡安居乐业,而不是盲目地进入城市,或许这个国家的经济会有更多转圜的余地,这个国家也能更从容地面对各种危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凤凰客户端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