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余志勇:禁酒令真能让酒桌文化循规蹈矩?

[ 作者:余志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24 录入:实习编辑 ]

20日从安徽省纪委获悉,该省各市、县已陆续开展“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工作,规定省内公务接待除外事、招商活动外,一律不准饮酒,酒桌禁令成了安徽官场上的一条高压红线。(中国新闻网6月20日)

曾几何时,“喝的是酒,喷的是口水,讲的是关系,办的是事情”一句顺口溜,道出了部分领导干部放不下“不吃喝不办事、不给好处不做事”的错误权力观。俨然把贪图享受、吃喝玩乐当成公职人员的应有“福利”,总是想方设法找酒喝、找饭吃,摆脱不了以权谋私的“心魔”。报道称,安徽省纪委为改进中央巡视组在“回头看”中反馈的“酒桌文化尚未得到有效治理”情况,在全省各市、县开展“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工作,规定除外事、招商活动外,一律不准饮酒。笔者以为,此举值得一赞,并期待“禁酒令”能成为官场酒文化转变的风向标。但也略有一丝疑虑,“禁酒令”就真能让“酒桌文化”循规蹈矩?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其实说到带“最”的法律法规或是出台的地方禁令,还真不在少数。什么“史上最严禁烟令”“最严环保法”“史上最严格的洋奶粉新规”“最严限宴令”“最严限桌令”“最严减负令”等等如是,可谓琳琅满目。然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大有人在。一些党员干部总会动起歪脑筋,要么念念不忘既得利益,对禁令存在抵触情绪和变通心思;要么部分监督部门对规定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文件里写得很严厉,开会时讲得很坚定,可到了饭桌上却依然是我行我素,酒杯照端不误。让“禁酒令”也沦为一纸空文。于是,酒场相陪,用“酒精”考验,衡量一个人忠实、耿直,更是情到深处的“检验”。

宁伤身体,不伤感情,舍命陪君子。“酒桌办公”看似酒在“作怪”,是酒惹得“祸”,制定“禁酒令”让人快意。然,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笔者以为,酒实在很“冤”,问题的“元凶”不是酒,而是不合理的公务接待、财政管理、对权力束缚。时下,一些官场酒文化盛行,迎来送往、检查评比、升职加薪、培训参观、乔迁庆典等,都成了“酒桌文化”的由头。“无酒不成席”“酒品看人品”,什么“能喝三两喝半斤,这样的同志我放心;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酒,在公务接待中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为此,“酒桌文化”屡禁不止也就不奇怪了。

上行方能下效。任何禁令一经发布,必须保证落实,做到令行禁止,板上钉钉,才能起到禁令的威严和震慑。毋庸置疑,十八大以来,随着查出力度加大,一些地方领导干部“酒场文化”有所收敛,但也不排除自身不自律,抵挡不住酒精的诱惑者。再加上面对领导基层接待人员必会“舍命陪领导”双重原因,势必导致“酒桌文化”生生不息。试想,若是领导不端杯,基层的同志们自然也没了端杯的借口;若是管理要到位,落到实处,形成制度,把严报销关口;若是加强监督,以抽查、暗访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对高档餐饮场所进行检查,发现有猫腻和打“擦边球”等行为严肃处理。那么,何愁“酒桌文化”不循规蹈矩?

综上所述,加强“酒桌文化”规范,既是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需要,也是保护领导干部的需要,更是顺应民心的需要。而要让“酒桌文化”在“禁酒令”规范下让循规蹈矩,从而根治“酒桌办公”的痼疾,关键要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加强财政预算约束。因为说一千道一万,最终公务接待的核心是财政制度问题,而落实禁酒令的根本方法就是让预算软约束硬起来。另外,千万别让“禁酒令”沦为“纸上谈兵”,否则会让人民群众的期望落空,也会严重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法律的权威。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