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GPS”真能定住扶贫干部的心吗?

[ 作者:林美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07 录入:吴玲香 ]

近日据榆林市扶贫办文件称,将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工作管理,对全市参与扶贫工作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实行GPS定位管理,严格签到制度,及时更新工作状况。(7月4日 四川新闻网)

乍看到这个新闻,笔者不禁要为榆林市扶贫办的创新举措点赞。因为精准扶贫大幕拉开以来,各级干部以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的身份深入到农村第一线。可是,这些干部大多是县级以上的干部,深入基层或许更多的是为了给自己谋个基层工作经验,而非真心帮助百姓脱贫。所以,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扶贫干部钻空隙,游走在单位和农村之间,逍遥自在。而GPS定位恰好有效的填补了这个空隙,用科技的手段倒逼扶贫干部就位,无疑从根本上解决了干部“身体漂浮”的实际问题。

可是,细念想,GPS定住干部的人,就真的能定住他们的心吗,答案显然无法肯定。因为,现实中也不乏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民干部,他们虽肩抗着组织的信任与群众的期盼,但是依然无动于衷只管自己的“小九九”。所以,GPS与扶贫相结合是干部的创新之举,也是精准扶贫的又一进步,却绝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在笔者看来,任何一件事物都无法圆满无缺,但针对精准扶贫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和管理:

一是打造一支精良干部队伍。无论是第一支书还是贫困村驻村干部,都是受各级人民政府指派。试想,中央指派扶贫干部深入基层,为的就是解决农村干部不能解决的问题,开拓基层干部不能开拓的致富之路。理所当然,扶贫干部将是推动扶贫工作的关键,他们的素质将决定扶贫的成败,他们绝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那么,各级政府在指派扶贫干部之时,就要选择那些愿意在农村干事、干得成事的人,而不是一腔热血仅为“作秀”、“镀金”之人,以此严把“入口关”,确保干部队伍的素质与水平。

二是坚持实施动态管理制度。对于干部的管理,把好“入口关”仅仅是前提。扶贫工作推进的过程中,严格落实相关考核,落实动态管理制度,对于不想干的、干的不好的及时撤换。对于干的好的,愿意继续干的从晋升、物资等方面进行嘉奖和肯定。唯有这样,才能破除“干好干坏一个样”,才能真正高质量的推进扶贫工作。

三是坚持创新力促人心合一。鼓励更多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更多像文中GPS定位这样的实用性强的制度手段,让制度有效约束干部行为,力争通过更多有效的管理推动扶贫干部人心合一,真心为民,帮助百姓早日脱贫。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