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余志勇:精准用力才能拔掉穷根

[ 作者:余志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24 录入:19 ]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要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新华社2月22日)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脱贫攻坚是一种责任,更是检验作风担当的一把标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也在于精准。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精确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精确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就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诚然,只有精准用力才能拔掉“穷根”,才能让从“扶贫”到“脱贫”不只是一字之变,而是质的飞跃。

众所周知,要确保帮扶群众工作有实效,让群众满意,精准扶贫是保障、是根基。而要把握好脱贫攻坚正确方向,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要提高扶贫措施有效性,能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要落实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政策,突出解决贫困家庭大病、慢性病和学生上学等问题,无一离不开“精准”二字。唯有切实把“精准”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才能摸清底数、找准“穷根”、明确靶向,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让扶贫开发攻坚在做实做细中“接地气”。

方向是行动的航标。用好“精准”等于开对“药方子”,开对“药方子”离治病拔掉“穷根子”也就不远亦。当然,话又说回来,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致贫原因各有所异,不能都照一个模式去做,更不能借鉴好的模式“依葫芦画瓢”,而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打牢精准扶贫基础,通过建档立卡,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做实做细,实现动态调整一样。既得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也得在易地搬迁脱贫中,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还得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加大财政、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交通扶贫、水利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扶贫行动,以此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作用;更得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效是检验扶贫成功与否的标尺。拔掉“穷根”,光有口号、好大喜功、胸中无数、盲目蛮干、走马观花绝对不行。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就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更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同时要辅以严格的监督考核评估机制,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对挪用乃至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严肃处理、严肃问责。那么,再难拔的“穷根”也不是问题。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的当下,相信各级部门、各位党员干部只要能在“精准”上下真功夫、硬功夫、苦功夫,把扶贫这项事业、这项工作、这份责任,用细心、耐心、责任心去真抓实干,定能找准脱贫攻坚“靶心”,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