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向邦术:龙山县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 作者:向邦术 田万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03 录入:实习编辑 ]

乡村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是州委、州政府精准扶贫、脱贫的重大决策和战略举措,是一项持续科学、绿色发展的政治、民生、德政工程。龙山县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狠抓落实,同时转变思想观念,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政策,破解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项目资金投入缺口大、民族文化挖掘不深、环境保护艰难等方面的“短板”和“瓶颈”,聚智齐力,把乡村旅游与扶贫相结合这篇文章做好做实,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今年4月至5月,龙山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县里相关部门在捞车河、自生桥等村进行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专题调研,采取座谈、走访等方法,对全县乡村旅游相关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了解。通过对全县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旨在探索全县如何真正实现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促进贫困地区繁荣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龙山助力。

一、基本情况

龙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神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由于受交通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全县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作为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县和片区县,目前该县有捞车河村、长春村、乌龙山村、洗车村、茨岩社区、太平村、楠竹村、杨家村、新建村等9个村进入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单。近年来,龙山县持续打造太平山森林公园,大力推进里耶古城区、八面山、惹巴拉、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乌龙山大峡谷、茨岩塘红色革命纪念地 “六大”景区建设,积极扶持民间投资建成了马鞍山、响水洞、满天星、酉水农家、桂花村、农夫果园等乡村旅游点,目前已有星级乡村旅游点4个,景区景点的吸引力和接待能力不断增强。

龙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龙山县乡村旅游脱贫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从今年起,全县启动实施“乡村旅游脱贫工程”建设,全面推进9个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切实保护和建设好57个特色传统村落,建成一批特色小镇、美丽村庄、自驾营地和露营基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力争到2020年,实现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年收入达300万元,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达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12亿元,带动1.5万人实现脱贫。

二、典型经验

在龙山众多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寨中,苗儿滩镇捞车河村和里耶镇自生桥村独具特色,乡村旅游扶贫效果较好。捞车河村和自生桥村均是依托所在地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全县乡村旅游的圣地。

捞车河村,位于龙山县洗车河流域苗儿滩镇,地处洗车河和靛房河交汇处。因古朴厚重的土家原生态文化、俊美的山形水系及生态环境受到专家、学者的亲睐,因而被誉为“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博物馆”、“土家原生态民居博物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土家织锦之乡”。目前该村有农家乐餐饮业16家,每年创收100万元以上;农家客栈床位103张,每年创收200万元以上。据统计,近年来,该村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近几年来,龙山县投入近5000万元重点打造捞车河村惹巴拉景区,一是修建了全长288.8米世界上最长最具土家特色的美丽土家风雨桥。二是修建土家族特色古建筑群。村中民居坐北面南,依山而建,整齐有序,景象壮观。全村200余栋民居中,有明代建筑5栋、清代建筑58栋、民国建筑34栋,还有冲天楼、古式油房、摆手堂、风雨桥等特色建筑。这些古民居建筑及装饰特色鲜明,风格明快,工艺精湛,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人文科学价值及环境与建筑艺术价值。三是修建土家织锦传习所。土家织锦在当地被称为“土花铺盖”,也就是“西兰卡普”。早在千余年前,这里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生活——男耕女织,可谓是“家家有织机,户户有织女”,叶玉翠、刘代娥就是这里闻名遐迩的“土家织女”,先后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11年,捞车河村刘代娥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纳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四是保护土家族民间民俗。捞车河村至今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俗,有哭嫁、摆手舞、茅古斯、打溜子、咚咚奎、龙舟赛等古老的习俗。

目前龙山县已经成立了惹巴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对景区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建设,重点保护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和民俗风情,着力打造“中国土家第一村”,全面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按照“政府主导、公司经营、集体协管、村民参与”的运作模式,根据“一年夯实基础、两年基本建成、三年大见成效”的要求,引进了北京消费宝集团公司与县政府合作,确立了“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开发建设模式。

为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今年4月,龙山县在捞车河村开展了农家乐、农家客栈等专题乡村旅游业务知识及技能培训。

自生桥村,位于湘西四大名镇---里耶镇的八面山上,风景如画,被称赞为“中国南方空中草场”"空中跑马场“。近年来,自生桥村凭借自身的地理资源,成为周边地区自驾游的首选之地,全村喂马50多匹,每年养羊2000多只,每年出栏羊1000多只,仅此两项,村民每年可增收100多万元,“跑马溜溜八面山”和香气扑鼻的烤全羊已经成为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的一张名片。为了更好的发展该村旅游业,根据里耶景区整体规划,拟将对整个八面山景区进行打造。目前,上山的二级公路即将开工建设,后续投入也将在交通环境改善后适时落地。届时,整个八面山景区将更加让人流连忘返,对全县发展乡村旅游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桂塘镇乌龙山村是乌龙山大峡谷景区的核心景区。全村现有330多户、1286人。2014年,因该村旅游资源丰富,经济相对薄弱,被国家列为第一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将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接待条件,发挥精品景区辐射作用,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县旅文局扶贫工作队、桂塘镇政府、乌龙山村村支两委组成联合工作组就2015年—2017年该村经济发展进行了扶贫调研和谋划,确定了乡村旅游富民的发展思路。

三、困难与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还很不平衡,大多数景点规模小、布局分散、吸引力不大,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二)乡村旅游资金投入不足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

(三)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开发模式单一,缺乏龙头品牌支撑产品和核心吸引力,市场竞争力较弱。

(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营销意识不强。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旅游服务质量与游客的越来越高的要求不相适应。

(五)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旅游商品缺少地方特色。

四、对策与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乡村旅游扶贫的认识。 周边县市乡村旅游扶贫实践证明,旅游是促进扶贫最有效的措施和方式之一,能够快速持久地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精准扶贫。建议每年召开一次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列入各乡镇村重要工作议事日程,邀请旅游专家对县直和乡镇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集中授课,从而进一步提高对乡村旅游扶贫的认识。

(二)准确定位,科学规划一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点)。一是科学规划。把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一项区域性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来规划策划,要站在统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扶贫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高起点制定全县乡村旅游扶贫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聘请高水平有经验的团队,对县内有资源、有特色、能示范的乡村旅游扶贫村(点)进行重点规划和策划。二是明确主题。全县乡村旅游扶贫应坚持“丰富文化内涵、突出区域特色”的基本方略,突出打造文化元素、生态休闲、健康体验为主题的扶贫品牌。

(三)整合资源,夯实乡村旅游扶贫基础。一要加大政府扶贫的引导性投入力度。建议设立县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重点向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点)倾斜,每年整合相关项目资金,重点打造4—6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点),主要解决道路、水电、民居改造、游客中心、标识标牌、绿化、亮化、美化及旅游厕所等基础及配套设施。每个示范村(点)由县级领导牵头,旅游部门策划,县直相关部门和所在乡镇按规划负责项目实施,将此项工作纳入县年度考核内容,由两办督查室全程督查。二要拓宽乡村旅游扶贫融资渠道。鼓励县内外企业、团体和民间资本,采用独资、合资、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三要鼓励和支持项目区农民以房屋、土地、技术、资金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富有活力的乡村旅游服务经济实体,创新“公司(协会)+农户”的扶贫开发方式,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四)科学管理,确保乡村旅游扶贫持续发展。加强管理是确保乡村旅游扶贫取得实效的关键。对已经建成好的乡村旅游扶贫村(点),重在管理,才能促进与扶贫的融合。从周边县市发展成功经验来看,各地因地制宜,各不相同,县里层面可以成立国营的县乡村旅游开发管理公司,乡村旅游扶贫(点)因地制宜可以采用村两委+协会(企业)+农户、企业经营、企业+农户、股份制等管理模式,确保乡村旅游扶贫持续发展。要设立扶贫岗位,安排扶贫户劳力,从事相关能力的工作,从而带动其脱贫。

(五)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针对乡村旅游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差等情况,整合旅游、人力资源、教育、文化等部门资源,开展经营管理 、食宿服务、接待礼仪、民俗表演、导游解说及市场营销等方面技能培训,加强现场指导,增强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提升其服务水平。要鼓励村民兴办农家乐,搞好本土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要重点挖掘土家族民俗文化,培养本土人才,组织开展好民俗文化的表演。

(六)创新机制,实现乡村旅游扶贫效益最大化。一是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方式。对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在享受普惠政策的同时,建议纳入村里无房户(危房户改造)计划项目,享受农村危房户改造资金支持。由企业开发的乡村旅游扶贫点,履行优先吸纳贫困户劳力就业、收购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等扶贫义务。二是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坚持乡村旅游扶贫资源集体所有,村民共享,公市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及利润分配、项目受益户等重大事项,使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真正惠及贫困户。三是建立扶贫项目成果巩固机制。制定村规民约,对扶贫项目,必须加强管护,建立“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扶贫项目的持久效益。

作者单位:龙山县人大常委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