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中央、省委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做好“三农”工作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出台新政策,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一些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重点工作、重点任务把握不准,对重要政策吃得不透,影响了“三农”工作的成效,也影响到城镇化进程与农民增收脱贫步伐。4月10日晚,我市专门召开全市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报告会,市委书记何雄为大家作了专题报告,就“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如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什么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如何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进行了深入阐述。本报自今日起将对该报告进行解读,期望对进一步做好我市“三农”工作有所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追寻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上一轮改革就是从农村起步的,经过农村改革发展,全国人民实现了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三农”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农民仍然是全社会的基础阶层,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三农”问题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的概念。就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来说,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农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因为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亟待改善,由此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商品生产、销售、配送等方面的需求很大,为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支持。而数量庞大的农民为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日益增多,满足了工业、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可以说,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但广大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极不相称,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拉大,资源要素长期处于从农村到城市单向流动的状态。仅就收入来说,农民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据统计,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相差19773元,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多了将近2倍;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3元,相差14723元,城市居民是农村居民的2.35倍;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2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90元,相差15138元,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的2.5倍。如果纵容这种现象蔓延下去,城乡协调发展就难以实现,城市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农村发展、支持农村发展,畅通市场资源反哺农村的渠道,促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从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
与此同时,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为特征的城市化也是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阻挡的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市民化是必然趋势,今天的农民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市民。由此可见,“三农”问题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 面对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市委、市政府决定,必须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推进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 牢抓住、紧紧抓好,不断夯实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助推全市经济实现赶超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濮阳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