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善峰等: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

[ 作者:李善峰 刘爱梅 徐光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30 录入:王惠敏 ]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布局之年。从某种意义上讲,进入2016年就标志着我们迈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在这一历史阶段到来之际,山东社会科学院日前发布2015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成果。目的在于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分析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分析探究社会变迁的趋势,为各级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推进相关理论和政策研究的不断深化。 

山东农村剩余劳动力究竟有多少?这是基本的和重要的省情,掌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数及就业意愿,对山东省制定城镇化政策有重要意义。本次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失业人口的就业意愿以及居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有以下几点发现。 

第一,目前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十分有限。调查显示,受访的农业人口中有工作能力而没去工作的人仅占农业人口数的4%。而对农村闲置劳动力和农村隐性失业者(隐性失业者是指处于半工作半闲暇状态的农民)的就业意愿调查显示,有意愿在近期出去工作的人口仅占全部农业人口的5%。根据调查结果推算,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大约在270万人左右,说明农村真正可转移的劳动力数量较少。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女性偏多。此次调查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中以女性为主,女性占63%,男性占37%;从年龄结构来看,1829岁的占22%3039岁的占14%4049岁的占32%5059岁的占22%60岁以上的占7%40岁以上人口占所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比重为61% 

第三,城市中目前无业且近期有工作意愿的人数占城市人口比重为6%。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村和城市中目前无业(含隐性失业)且近期有意愿工作的人数分别占农村人口的5%和城市人口的6%,差别不大,且在农村中有意愿参加工作的人口比例反而略低。 

第四,山东省居民收入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1:1。从城乡居民收入来看,城市居民的个人年平均收入为47990元,农村居民为2065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1:1;从不同性别人口的收入来看,男性个人年平均收入为47541元,女性为22940元,差别较大;从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收入来看,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 

第五,调查显示,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山东省居民工资性收入平均为27084元,占个人总收入的76%。其次是居民的离退休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金、三农补贴等政策性收入,平均为4675元,占个人总收入的13%。居民的房屋、土地、车辆等租赁性收入占个人总收入的4%。居民的股票、基金、债券等财产性收入平均为783元,占个人总收入的2%。其他收入平均为1760元,占个人总收入的5% 

第六,山东省居民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5.72小时,超出国家法定的工作时间5.7个小时。从城乡对比上看,城市居民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8.01小时,农村居民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3.37小时。从性别对比上看,男性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6.95小时,女性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4.05小时。我省居民工作时间相对较长,是由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类型决定的。 

综合以上调查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有限且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意愿不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加快农业技术进步等多种途径节约农业劳动力,使农村产生更多可以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按照发达国家的情况,通常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要低于5%,有的国家像英国只有2%,高一点的日本也不到6%,而山东省2014年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仍占全省的30.7%。因此,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更多的人口从农业中解放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是畅通就业服务渠道,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失业人口的再就业。发挥政府、中介、个人三方面的力量,畅通就业服务渠道,为农村转移人口和城市再就业人员的就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增强他们的就业和创业本领。 

三是积极推动农村转移人口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医疗、社保、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使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心理尽快融入城镇社会,不断提高“人”的城镇化水平。 

四是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农村人口和城市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带动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课题主持人:李善峰;执笔人:刘爱梅、徐光平)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社会科学报》总第1501期2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