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何佳艳:农村金融市场有望释放巨大能量

[ 作者:何佳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1 录入:12 ]

农村金融是近十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的高频热点,这事实上从另一面反映出农村金融发展的艰难与困局。因为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律,逐利的金融资源必然会离开农村,流向回报更高的领域。正因如此,“另一只手”一直以极其明确的姿态,强调、鼓励、推动金融业进入农村领域提供服务。

不可否认,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企和抵押品匮乏,仍是当下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直接障碍,也制约着传统金融机构的农村业务真正实现普惠化,农村金融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

不过一向金融薄弱的农村市场正在发生质变。一方面政策能量持续累积后正有效释放并快速激活这一市场,另一方面,天生具备普惠属性和跨越地理鸿沟能力的互联网金融却在农村意外拓展出了一片市场,阿里、京东等BAT巨头携电商与金融创新产品纷纷涌入农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传统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的价值重估,经济发达的北京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则更具代表性和示范效应。

农村金融领先者的含金量

“在北京市积极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下,北京农业发展面临调结构转方式的压力,第一产业增加值以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都呈现下降趋势,但近年来北京市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尽管农村面积和农业比重不断萎缩,可涉农资金规模却不降反增,农村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可以说,北京农村金融市场在组织体系、服务体系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农村金融处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近年来北京市坚持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相结合,不断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逐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北京银行、北京农商银行等商业银行在北京农村地区积极布局,织密了服务“三农”的金融网络。与此同时,大兴区、平谷区农村合作金融试点积极探索农村合作经济的造血机能和内生活力,壮大农村经济、带动农民收入的同时,满足了农户小额、短期资金需求。此外,其他新兴金融组织也在京郊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北京市共设立11家村镇银行、105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三农”信贷专营机构。

在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金融机构的服务网点也在不断下沉。随着2015年平谷新华村镇银行开业,北京市11家村镇银行实现了全市远郊区县全覆盖。北京市积极推动基础金融服务进村入户,北京农商行、农行北京市分行、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京郊农村安装了大量助农取款机具。截至目前,北京市发展助农取款点1518个,2015年全年发生交易2.9万笔,金额4297.9万元。北京银行一年内为京郊民俗旅游户免费安装1万台迷你POS机,促进了京郊旅游发展,优化了支付结算环境。

北京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发展。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农业信贷投放466.32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达23类,为10.6万户参保农户提供风险保障254.5亿元,受益农户8万户次;北京市农投公司以财政资金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累计完成投资24.7亿元,拉动社会资本近100亿元投向“三农”领域;政策性农业担保在保项目3286个,在保余额48.3亿元。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2015年,北京市共评定信用户14.02万户,信用村284个,信用乡镇12个。北京一直致力于拓宽涉农企业的融资渠道。2015年,北京地区A股上市涉农企业65家,首发募资539.7亿元,12家涉农企业在“新三板”挂牌,11家涉农企业在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展示。北京农村要素市场也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作用。2015年,农村产权交易所完成交易业务134宗,成交金额14.98亿元。

除传统金融机构之外,嗅觉灵敏的互联网金融也在布局农村金融市场,使得北京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加丰富。中信信托与百度公司合作推出了“消费众筹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消费信托模式,带动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发展。阿里、京东等巨头都高调进入这一蓝海市场。

政策释放出创新活力

农村金融在北京这样的发达地区率先繁荣起来,固然是因为北京具备雄厚的金融实力,但商业金融本质上是趋利的,要将金融资源引入农村市场,政策之手不可或缺。

一直以来,中央层面的政策暖风持续劲吹。

2013年,银监会正式实施了《农户贷款管理办法》,将农村金融中最难解决却又最受百姓关注的业务品种单独进行研究,一方面逐步精细化对支农支小贷款考核的要求,增加了申贷获得率等指标,并鼓励银行业机构单列涉农信贷计划、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开发金融产品等;另一方面,对相关领域的信贷投放提高了不良的容忍度,对特殊农贷季节的相应机构实施弹性存贷比。

随后,《农业保险条例》出台,对农业保险的定位、保费补贴、保险金支付时效等内容作出了规定。2014年,保险业新“国十条”颁布,对农业保险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015年,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以农民财产权为切入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对困扰农村信贷投放最大因素的农村土地和住房问题做出改革探索,对今后政策的全面推开积累经验。

2014年,有关机构针对北京农村金融市场的一份调研显示:北京农村金融主要表现为几大特点:一是农村不缺钱,缺的是一套把资金送到真正资金需求者手里的融资机制;二是农村不缺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缺的是为“三农”服务的信用基础。

2014年11月北京市政府推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措施》,重点在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拓宽农村投融资渠道、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力度、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安排。在市金融局农村金融处相关负责人看来,《措施》中的很多安排如今都得到了初步落实,这正是北京农村金融能够走在全国前列的基石。

如今,这些政策仍在释放创新潜力。例如在创新融资模式方面,2015年,建设银行北京分行以投行业务产品对接村镇建设项目和农民民生项目,为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城乡一体化改造项目提供融资9亿元,为北京市四季青农工商总公司提供融资9亿元,用于偿还区财政和四季青政府为农民临时垫付的社保资金。北京银行创新“商行+投行”专属产品,支持首农集团“菜篮子外埠基地建设”。

在创新抵质押单方式方面,2015年,邮储银行北京分行、北京农商银行、大兴华夏村镇银行等机构试点开展“三权”(农村居民财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农村集体资产抵质押贷款等新型担保贷款,累计发放贷款资金3000余万元。

为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下沉,监管部门优先为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占比较高的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同时通过落实定向降准政策,来释放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投放能力。

“农村金融市场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政策密切相关。”市金融局农村金融处相关负责人说,“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土地等要素的市场价值得以进一步释放,农村金融市场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四海耕耘”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