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樊薇等:农家乐如何高大上

[ 作者:樊薇  李养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03 录入:王惠敏 ]

“农家乐”是乡村旅游产品的一种类型,它是农民依托当地独具特色的旅游风景资源,利用寨院舍开发农事风情和本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经营的一种特色旅游服务。这也逐步成为人民勤劳致富的有效途径。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两面性,在农家乐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那么我们目前的这种农家乐乡村旅游形式怎么能达到国外民宿、台湾民宿的发展水平呢?本文将从农家乐起源、分类、现存问题,列举国外民宿、台湾民宿成功案例来浅析,从而找到能帮助改善目前农家乐存在问题的方法。

农家乐作为旅游生态的一个分支目前已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旅游形式。国内外学者对农家乐起源的探讨也日渐深入,由于探讨的角度不同,接触的材料多寡及侧重点不同,所得结论也不尽相同。 

1.国内外农家乐的起源

1.1洋农家乐的起源

“洋农家乐”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中世纪时欧洲大陆各国的贵族就已经开始有定期到乡村休闲度假的习惯。1855年法国参议员欧贝尔带领一群贵族到巴黎郊外的农村度假,向当地人学习制作鹅肝酱馅饼,伐木种树,挖池塘淤泥,学习养蜜蜂,与当地农民同吃住。此后“农家乐”在欧洲悄然兴起。这一时期,英国和德国的贵族也有到乡村农场、农庄旅游的习惯。1865年的意大利“农业与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农家乐”的诞生。但起始阶段的“农家乐”只是上流社会贵族的休闲娱乐活动,普通民众很少参与。

1.2我国农家乐的起源

我国有关农家乐起源的记载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接待外事的需要,山东省百家庄村率先开展“农家乐”旅游活动。20世纪70年代初,在北京近郊四季青人民公社、山西昔阳县大寨大从出现了“农家乐”性质的政治性旅游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在深圳举办的荔枝节和贵州朗德上寨的民族风情旅游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家乐”。但把这种旅游形式以“农家乐”来命名,则始于1987年休闲之都——成都的郊区龙泉驿书房村举办的桃花节。从此,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在我国广泛开展起来。

2.农家乐的分类

2.1.农家园林型。以郫县友爱乡农科村、温江县万春镇等西部川西坝子农家民俗旅游为代表。这里位于农家乐“国家生态示范区”内,是享誉全国的花卉、盆景、苗木、桩头生产基地,“农家乐”发端于此。它荟萃着川西平原农家休闲旅游的主要特色,展现着“农家乐”的巨大魅力。

2.2.花果观赏型。以龙泉驿的书房村、工农村、桃花沟、苹果村等东郊丘陵的农家果园游乐为代表。龙泉山果品远销全国乃至海外,果品收入是龙泉驿区的经济支柱。但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以春观桃(梨)花、夏尝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使其旅游收入已经大大超过果品收入。卖果不如卖花,让人先饱眼福,后饱口福,它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嬗变。龙泉山水果在提高其科技含量之后又着力提高其文化含量,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观光农业,开启了宜林山区发家致富的新思路。

2.3.景区旅舍型。以远郊区都江堰的青城后山、蒲江县的朝阳湖、彭州市的银厂沟、大邑县的西岭雪山等自然风景区为代表。低档次农家旅舍价格低廉,游客感觉仿佛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风景区,花费居家度日的钱,享受景区的自然环境,景区“农家乐”因而受到中低收入游客的欢迎。

2.4.花园客栈型。以新都县农场改建的泥巴沱风景区、邛崃市前进农场改建的东岳渔庄等为代表。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把农业用地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以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客栈式的管理,使之成为在档次上高于“农家乐”低于度假村的一种休闲娱乐场所。向现代化谱写上光彩的一笔。

3.农家乐现存在的问题

3.1.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不少旅游者比较乐于成群结队或结伴在旅游中选择“吃农家饭、品农家茶”。一些旅游者甚至现场购买“农家乐”里还在饲养的猪、羊、狗、鸡、鸭等畜禽,要求现场宰杀后烹饪。这种做法实际上隐藏着不少问题,现场宰杀的畜禽几乎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客和经营者是无法分辨出来的。而“农家乐”中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有的经营点甚至还出售明令禁止销售的保护野生动物,如野猪、蛇类、青蛙等动物。

3.2.景区安全令人担忧。

由于大部分的“农家乐”点规模少、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乡村游客旅游归来后,都在抱怨景区停车难,停车场缺乏安全保卫人员和措施。“农家乐”不少景区是村集体或私营业主自行开发的,旅游景区的设置、安全设施的规划甚至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让游客进入其中就像是无头苍蝇瞎转悠,人流量大的时候特别危险。有的“农家乐”点连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注意事项也没有,有的游客甚至还被狗咬伤、猫抓伤的现象发生。

3.3.服务有待提升。

点的茶半个小时都上不来,车被堵住个把小时也找不到堵车的车主,有的甚至连固定停放车辆的位置也没有,大部分都是依路停靠和随意停放。“农家乐”发展虽有五年左右的时间了,但服务提升依然是最大难题,服务“短腿”日渐凸现。据调查统计:国际旅游业界公认,超过80%的旅游利润来自“回头客”。

4.国内外民宿分析

4.1英国民宿

B&B是英国一种传统的旅馆经营方式。B&B是英语Bed and Breakfast 的缩写,也就是提供床铺和早餐的家庭旅馆服务方式。尽管和旅馆饭店相比,B&B提供的服务和设施有限,但是它低廉的价格对于广大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英国夏季的旅游者中,多数人会选择B&B这种住宿方式。英国的B&B不同于吵杂的青年旅馆与拥挤的旅社,热心的主人通常会带游客去享受采收农产品、喂食牛羊的乐趣,探索乡村的奥秘。在公元1990年英国的一项休闲旅游调查,发现有八成的英国民众每年到农村旅游至少一次,他们大胆预测英国在21世纪时最大的产业将是「观光产业」,因此值得协助推动与发展。今日,英国大约有40%的旅客选择民宿过夜。

前主管英国民宿的英国观光局表示,B&B的机构必须经过国家或当地公家单位的申请并经过认证才可挂牌营业,且依规定要缴交营业税的。另外英国还有属于民间或业者所经营的Farm HouseHoliday Homes之营利组织,它们一般是利用农舍或民间的房舍来提供游客住宿,并附带提供环境解说与导览等多项贴心的服务,因此在价格收费上高于普通民宿。

无论是由官方经营或是间业者经营,英国的民宿在经营上有下列特色:

1)等级制度:英国将农家民宿设施比照旅馆分级认证方式,它是由观光局制定审查标准,共分为四级,依序为登录(Listed)、1冠(1-Crown)、2冠(2-Crown)及3冠(3-Crown);每年并由观光局以不预先告知方式进行查核。这种分级制度一开始实行时是从「硬件面」来作评分认定,近几年来则着重在「软件面」,包括地毯质地、窗帘及房间色调、起居室空间、服务等评分来界定等级,并且加以辅导业者从事民宿经营,可见英国政府对观光发展与民宿推行的重视程度。其目的就是要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并提升民宿的水平。

2)规范民宿经营:英国主管部门订定各种法规加以规范,包括消防设施、室内改装之许可、食品卫生查核、税额标准等,民宿经营业者所设定之容客量超过6人以上者,在卫生条件上将有较为严格的限制,课税也较重,因此大多数的经营者都将容客量定于6人以下。

3)主动提供民宿经营咨询以及训练课程:政府为增进农家调适农业变局,主动提供农家民宿经营之咨询及训练全套课程,其内容包括农场住宿设施、农场顾客利用法、农场环境之保全维护、农场附设运动及游憩设施等方面,并设立专务团体,其成员包括农政、观光、农业推广组织、大学、义工团体(Volunteer)及民间业者组织。

从上述三大特色可以发现到,英国对民宿在政策法令上的制定一点都不亚于对旅馆的制定,并且加以辅导业者从事民宿经营,可见英国政府对观光发展与民宿推行的重视程度。

B&B业在英国已发展超过100年,各地方政府对于经营B&B有严格管理,业者必须获得核准才能对外经营,开放住宿的时间都是主人家中空出的房间,如何经营布置端视主人的品味。一般而言,B&B的订价依双人房做标准,价格依地区及设备而异,包括城堡、农舍或海边别墅,部分建筑有数百年历史,值得入住体会,部分B&B主人提供餐厅甚至客厅供客人使用,部分房间甚至有单独的卫浴设备和电视。

4.2.台湾民宿

台湾较大规模民宿最早大约于民国70年左右在南部垦丁公园附近出现,因为国内观光风潮逐渐兴起,民众到该处附近游玩。到了晚间无处可住时,当地民众提供家中余屋「借」给游客使用并收取部分清洁费,一方获得暂住解决困扰的住宿问题,另一方藉由提供服务收取利润,堪称两全其美、双方均蒙其利。长此以往,当地很多人觉得有利可图,陆续整修房舍,几近于「开张」的方式招揽游客上门,是为滥觞随后逐渐开展台湾民宿的发展历史。和垦丁公园民宿发展同时,阿里山因知名度高,一直是国内外旅客必游之处,邻近的原住民聚集处丰山地区,成为民宿另一股发展潮流,台湾省山胞行政局为帮助住民利用闲置的土地,自民国78年到80年间从全省山地乡中选定八个地点,富有农、林、渔、牧、观光、人文等特色之处推展民宿。民国81年屏东好茶村、台东海端乡利稻村、南投仁爱乡、阿里山村等四处获选推广山地民宿。相关管理办法从民国83年规划草案,直到90年底「民宿管理办法」才正式公布施行。原则上来说,民宿发展是先从热门景点开始,待周休二日风行后,人们休闲时间增多开始往偏远地区跑。然而偏远地区缺乏兴建观光旅馆的条件,游客只得找寻和拜托民居给予暂住的方便,因此一些偏远山区,例如:溪头、草岭、石壁、瑞里、司马库斯等山地部落,就陆续有了民宿的踪影。

目前台湾民宿经营模式可概分为三类:一、价格大众化,提供较多房间数。二、价格大众化,提供较小规模房间数,业主采副业方式经营,对个别顾客较为细心体贴。三、走高价位路线,非常有特色且提供房间有限。前两类价格都比较平价,业主以招来更多游客为诉求;而第一和第三类多以正业方式经营,由于需客量大,业主的营运压力也较大。目前民宿业者经营大多为615间为主,其次是以主业副业心态从事经营,业主抱持的热诚与否关系着民宿未来走向、经营模式和能存活多久时间的关键因素。

台湾民宿也有它特有的经营特色:

1) 核准制:依据交通部观光局研订「民宿管理办法」之规定,经营民宿不需要办理营利事业登记证,但须向各县市政府观光单位申请,符合规定即通知缴费并发给申请人「民宿登记证」及「专用标识」。取得合法经营民宿权利,可连结政府网站,政府并会主动加以宣传,辅导办理相关研习训练,以强化经营体质,提升服务质量,合法民宿并可加入公务人员国民旅游卡的刷卡特约商店。

2)规范民宿经营:县市政府观光单位受理民宿申请案后,会先审查书表文件是否符合规定,再采书面审查或实地勘查方式,请建管、消防、地政等单位会同审查,民宿经营业者并需投保公共意外责任险。经营规模以客房数5间以下,且客房总楼地板面积150平方公尺以下为原则,但位于原住民保留地、经农业主管机关核发经营许可登记证之休闲农场、经农业主管机关划定之休闲农业区、观光地区、偏远地区及离岛地区之特色民宿,得以客房数15间以下,且客房总楼地板面积200平方公尺以下的规模经营之。

5.对农家乐发展的规划

结合目前农家乐现存问题和对英国、台湾民宿的分析,对于未来农家乐发展列举出如下规划:

1)组织推动。包括景区推动,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带动、辐射和吸收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的接待和服务。

2)政府推动。由政府主导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投入资金,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收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

3)公司推动。即“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出台优惠政策,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指导、组织农民开展地方风情、渔耕文化、农耕文化等旅游活动。

4)精心规划,强化监管。注重整体性和连续性,充分考虑地方的自然风貌及特点和文化特性。同时监管好每一个乡村旅游、农家乐等的细枝末节,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和乡村旅游集体的培训、教育,提高其服务素质和水平,提升服务品牌和形象。

5)突出特点和自身优势。比如突出乡村的地域风情、传统文化优势,挖掘古村、古镇、古迹、典故等文化内涵;突出体现地域特点,在建筑、饮食、生活、农耕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地体现出地域风情、风貌、生活习俗等特色。同时,还要着重考虑突出绿色、环保、休闲、娱乐等特点。

作者:樊薇 研究员;李养田  旅游业专家,社会学家,SinoCann加中二十一世纪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员,北京美丽风景旅游规划设计院  院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美丽风景旅游规划设计院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