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湖南乡村振兴蓝皮书 | 湘潭市湘潭县乌石峰村特色文旅调研报告

[ 作者:胡勇 陈文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2-03 录入:曹倩 ]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探索自身的发展路径,利用自身的资源、文化、环境等优势,发展特色旅游,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湘潭县乌石镇乌石峰村的实地调查,考察它从“贫困村”到“特色旅游村”转变的成因,探究创建特色文旅村庄的优势,对发展特色文旅产业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同时针对乌石峰村特色文旅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创新宣传手段方法,讲好“乌石”文旅品牌故事;逐步规范村庄风貌引导,打造“乌石”特色民居风格;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激活“乌石”发展内生动力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  特色文旅  乌石峰村

湘潭县乌石镇乌石峰村,位于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乌石峰后山脚下,与彭德怀故居仅一山之隔,是由原斑竹村和珍珠村合并而成,现有村民556户、2133人。曾因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薄弱,2014年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作为湖南传统的一个农村,该村长期以来以农耕为主,村民的收入主要是来源于种田和外出务工,经济基础非常薄弱;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老人、农妇、儿童多,导致大量宅基地闲置、大量农房“空心化”。近年来该村大力推进研学旅游,利用村里闲置的宅基地和村小学倾力打造的“三十六坊”和“乐创森林营地”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2020年,共计吸引接待游客高达5万余人次,接待来自全市各学校的研学团队50批次,乌石峰村旅游营业收入超8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跻身“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

一、乌石峰村创建特色文旅村庄的优势

乌石峰村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距离湘潭市区仅一个多小时车程,离省会长沙也只要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毗邻长株潭都市圈,是周末和假期里城市居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乌石镇近年来新修了一条宽阔的乌石大道与许广高速相联结,省会长沙或者外地的游客来乌石旅游都很方便,交通十分便利。

其次,乌石峰村具有良好的红色、人文资源优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依托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彭德怀纪念馆、彭德怀故居等红色资源及自身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积极发展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坚持以红色旅游带动乡村特色种养和农产品加工融合发展的模式,同时充分挖掘乌石峰村人文、历史文化底蕴,利用村里的闲置农房、传统湖南民居,还原历史集市,打造乡村文创“三十六坊”研学旅游基地项目,建设集红色教育实践培训和党建实践中心、乡村生态旅游、亲子研学、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美丽乡村旅游示范点。

最后,乌石峰村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境内生态环境优美,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适合优质农作物的生长。为了充分利用乌石峰村的生态资源,在村支部书记贺师的带领下,乌石峰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发展智慧农业、休闲农业、优质农业,大力推进优质稻、水果、中药材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集中连片建设了500亩优质稻田,200亩黄桃、柚子,100亩玉竹等基地,更有一米菜园特色农事体验基地。

便利的交通、深厚的红色人文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乡土气息浓郁的土特产等构成了乌石峰村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乌石峰村创建特色文旅村庄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乌石峰村特色文旅发展的基本经验

近年来,乌石峰村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深入挖掘其红色、人文、自然资源和历史底蕴,在盘活村里原有闲置宅基地的基础上,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集乡村旅游、特色研学和红色教育于一体的特色文旅发展道路。

(一)找准发展定位,打造“三十六坊”研学品牌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一个村庄想要获得发展和新生,必须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有差异化。乌石峰村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底蕴,据考察在上世纪20、30年代乌石峰村曾是周边乡镇市集的主要集中地,原有许家染坊、颜家摊煎饼、尤姐面坊、杜家酒坊等二十余类作坊,人称“九厅十八坊”,每逢集市,人声鼎沸,盛况空前,但随着战争和炮火,人员流动,原有的作坊不复存在。为恢复这一盛况,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在2019年的时候,乌石峰村委联合康辉国际旅行社,成立丰农文化旅游公司,康辉旅行社投资1000余万元,村集体占股20%,在乌石峰村利用闲置农房,还原乡村本色,打造“三十六坊”等特色研学基地。“三十六坊”注重培育乡村旅游和研学旅游两大板块,按照不同主题组织一系列寓教于乐的适合于青少年的科普文创活动。

已有面条坊、扎染坊、酒坊、豆腐坊等16个工坊投入运营。2022年,该村联合湖南筑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湖南乌石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村集体占股20%,筑力建设投资300万元,建设餐饮及培训中心,建成后,将能同时容纳300人就餐,200人培训,直接带动就业岗位100个。与湘潭康辉旅行社“联姻”打造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三十六坊”,以农家体验、手工制品创作等项目,吸引人们开展研学游、亲子游,以往鲜有人来的村落如今热闹非凡,特别是节假日,来乡村旅游人员络绎不绝,“三十六坊”也成为市内网红景点。该村还开发了小程序,游客在“掌上”就能及时了解研学、红色培训、土特产等信息。2019年,该村接待游客达1万人次,收入80万元;2020年,共计吸引接待游客高达5万余人次,接待来自全市各学校的研学团队50批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800万元。同时,乌石峰村也积极引进电商平台,在新村部侧栋一楼乌石本地电商正陆续入驻,利用“乡村旅游+电商带货”的模式,拓宽乌石优质农产品的销路,增加村民收入。旅游与电商相互促进,并逐步形成品牌化。

(二)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守护老屋留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云南考察时就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村建设的一个长期性的过程,既要看得见发展,也要留得住乡愁。乌石峰村“三十六坊”和“老屋书吧”改造成功的秘诀正是基于此。“修旧如旧,建新如故”,一边对传统老建筑进行原样修复,一边对其内部构造进行改造提升,既保留了湖南传统老建筑的整体风貌和空间肌理,也更新了配套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

乌石峰村原本的贫困户老黑将自己的闲置老屋出租,村委在保留其原本土砖结构的基础上,对内部房间进行改造,将原本破旧落后的土房子其改造成了一间宽敞明亮的书吧——“大湾学堂”,2020年老黑的书吧营业收入超过8万元,成功脱贫致富。乌石峰村还有一间空置的传统土砖房被改造成了“老房子博物馆”,在村委的带头下,“老房子博物馆”收集了很多老物件,不仅有传统的农具,也有一些是地方乡贤捐助的历史古物,村委也打造了一些宣传展示牌对老屋传承和发展进行展示讲解,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体验湖南传统民居和“三十六坊”工艺还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这充分说明,保护古迹与建设乡村是并不矛盾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完全也可以融为一体,这样既保护了传统建筑,留住了乡愁,也发展了乡村,带动了经济发展。

(三)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乌石峰村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农户以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直接入股,利润与投资者按比例分配,而且既可以约定保底租金,然后再进行部分入股按比例分红,也可以采取“农户有偿退出+村集体入股”,通过获取经营主体提供的稳定收益和分红。如该村的谷爹爹参与“乡村三十六坊”之一的陶瓷坊分红,每年有1200元的房租收入,除此之外每月还能拿到500元的卫生清洁费用,2020年收入增长近万元。2020年,该村入股农户达53家,户均分红达1.2万元,同比增长8%。

通过红色旅游、民宿餐饮和文化研创等发展方式,不仅使游客体验到了别样的乡村风味,还为该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群众有效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如该村选出热情能干、卫生清洁、饭菜可口的53户农家为餐饮接待农户,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赚到钱;村民肖利芝回乡投资开办了一家能容纳500余人的餐饮接待点直接带动当地就业近百人;余铁强家自2019年下半年才开始接待游客,如今成了“明星接待农户”,最多一餐要接待10余桌客人。通过共同参与村级发展建设,很多村民年收入逐年上浮,日子越过越红火。该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带动了25名劳动力回村发展乡村旅游或生产农副产品,2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农产品销售每户年增收1万元,户均年增收5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52.2万元,较2019年翻了一番,全村556户村民都实现利益分红或入股分红,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2022年,乌石村集体经济增收方面又有了质的飞跃。通过招商引资,乌石村老村部被租赁给一家军旅文旅集团,用于青少年军训、新入伍军人培训,此举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还为村集体经济进账20万元,间接带动了乌石旅游产业的延伸。

三、乌石峰村特色文旅发展的现实挑战

乌石峰村从一个“省级贫困村”发展成为“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果,村里的基础设施和村民收入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在打造全国知名特色文旅品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现实的挑战,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一)文旅品牌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乌石峰村倾力打造的“乡村三十六坊”在2021年成功获评“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称号,在湖南省内已经有一定的名气,但是对省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品牌知名度还不够高。大部分游客一般都来自附近县市,且以湘潭市本地游客为主,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很多外地游客来乌石峰大多是慕名去彭德怀故居和纪念馆参观纪念,如果不是当地人介绍或者以前就来过此地的人基本上很少会了解到坐落于乌石峰后山脚下、与彭德怀故居仅一山之隔的乌石峰村,更不会主动到村里游玩,去游览乡村三十六坊、网红彩虹长廊、水浮码头等一系列特色旅游项目,感受乡村美景和体验农家乐的趣味。现在乌石峰村较出名的是“乡村三十六坊”和“乐创森林营地”两个项目,其旅游周期受学生研学的影响,旺季的时候游人如织,学生众多,但淡季时很少有外地游客来此旅游,较为清冷。村民的收入也受此影响,起伏比较大。因此要加大乌石峰村文旅品牌建设,提高其知名度,吸引全省乃至全国的游客来此旅游,以此延长乌石峰村旅游周期。其实乌石峰村可以开发的项目还有很多,例如近期很火的露营。稻田餐厅前面广袤而平整的草坪就是露营最好的地方,蓝天白云之下,绿水青山之庞是露营爱好者的绝佳去处。村里可以给露营者提供各种露营装备如帐篷、睡袋、防潮垫、户外炊具等,进行有偿出租。夜晚也可以进行篝火晚会,活跃气氛,吸引游客,甚至可以打造一个房车露营的基地。

(二)村庄布局规划有待进一步提升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村容村貌。虽然乌石峰村在“乡村三十六坊”等景点的带动和各级各部门的扶持下,改善了乡村环境和村民交通,使得村庄的居住条件、村民的文明素质、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村庄的规划和布局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建议将村里略显杂乱的电线电缆统一规划,明线埋设为暗线,让村庄有一个宽敞的天际线。“乡村三十六坊”项目因为是利用村民的闲置民房,所以村庄内的餐饮、住宿地点的布局比较分散,没有统一集中安排,而且规模较小,接待能力较弱。如新开的“稻田餐厅”尽管环境极好、位置也极佳,但是提供游客吃饭、休息的空间并不大。在规划村庄内部建设的同时也要严格保护好乌石峰村优质农业的生产空间和乡村美好的生态空间,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科学划定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的区域。同时也要合理分配生活、生产、生态用地,让村庄的布局更加合理,方便各地区可以按照规划有序开展建设工作。村庄的空间布局要以生命为核心,以人为中心,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四季的变化和村庄自身的文化特色。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个村庄的四季变化也绝不相同。因此,村庄规划不仅是空间上的规划,还应从多层面进行设计,例如土壤的结构,山、水、湖、田、草、人等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要考虑到村庄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因素,在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脉络中,把握村庄未来的发展趋势。规划的关键不是为了完美,而是可行。规划应以村庄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和中心,而不应杀鸡取卵地以从村庄攫取资源为目的。

(三)农民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乡村振兴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农民广泛参与并发挥主体作用,乡村建设才能真正落地。因为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建设者,乡村产业的发展、村庄整体环境的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都需要农民持续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乌石峰村的建设过程中,其实更多的是依靠村支两委和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作用,很多村民主体意识不强、缺乏长远眼光,前期更多的是“政府干、群众看”,不太配合村委的建设工作,在发展中“等靠要”思想仍然较重。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也不够完善,面对一些特别需要人力、物力集中投入的公共事务时,往往更多从个人利益方面来考虑,认为“无利不起早”,对于村庄发展的公共利益,很多时候持有“不想参与”“与我无关”的态度。要提升村民在村庄建设中的责任感和获得感,让村民在分配中赢得主动地位,进一步明确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四、乌石峰村特色文旅发展的对策建议

乌石峰村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找到了一条振兴乡村的发展道路,但是要想将乌石峰文旅品牌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切实解决好乌石峰村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通过调研,我们也针对乌石峰村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提供一些建议和想法。

(一)创新宣传手段方法,讲好“乌石”文旅品牌故事

乌石峰村若想打造为全国闻名的特色文旅村庄,必须创新宣传方式与方法,深耕其历史底蕴,打造“乌石”特色文旅品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能仅仅依靠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的力量,更应该发挥新媒体与自媒体的作用。通过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对乌石峰村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宣传。还可以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引导村民游客们自发对家乡、景点进行拍摄、传播、引流,必要时村委的年轻干部可以对村民们进行一定的培训,不仅可以扩大乌石峰村的知名度,也可以吸引在外发展的年轻人,让他们看到家乡的发展,吸引乡贤回乡创业。也可以请一些网红、知名博主来到乌石峰村生活体验一段时间,利用他们的平台和粉丝增加乌石峰村的曝光度。文旅品牌的打造同时也离不开历史文化底蕴的支撑,必须讲好乌石峰村的故事,对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立体式报道。特别是要进一步发挥“乡村三十六坊”的品牌效应,将三十六坊的文化底蕴和现实应用结合起来,塑造成拳头项目。

(二)逐步规范村庄风貌引导,打造“乌石”特色民居风格

乌石峰村十分注重保护和开发湖南传统特色民居,有些老屋在改造后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较好融合,既看得到发展,又留得住乡愁。但美中不足的是传统民居并不集中连片,单一存在,没有形成整体风格。要科学、合理、有规划的进行村庄布局,充分发挥乡村规划的引领作用,上级部门也要加强对村庄规划编制进行指导。乌石峰村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将传统特色民居进行统一设计管理,打造“乌石峰”特色民居风格,与其他村落形成差异化风格。同时也可以聘请乡村画师为乌石峰村的建设增添色彩,可以适当增加彩绘墙。乌石峰村既有传统手工作坊“三十六坊”的存在,又以现代设计、特色研学的方式进行运营。村庄建设要逐步规范村庄的风貌,使其既看得到绿水青山,又能体验人文景观,因地制宜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既能体验传统老屋的历史感,又能感受现代生活的便利性。

(三)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激活“乌石”发展内生动力

乌石峰村研学旅游与“三十六坊”的发展,让更多的群众看到了发展的前景,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村干部也带头转变发展观念,同时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依靠“三十六坊”特色研学旅游和红色教育基地等以点带面,让村民们更有参与感和获得感。同时依托乌石特有的红色阵地,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建强战斗堡垒,以党建助力乡村振兴,这是乌石村党总支的行动指南,更是44个村民小组、556户村民劲往一处使的源泉。乌石峰村村委会和上级部门通过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等,激励村民再就业,参与公共事业管理。例如梁凯林、鄢爱霞之前都是村里的贫困户,致富意愿不强,看到别人家搞得风生水起,于是振奋精神,自觉通过网格接受游客接待方面的技能培训,成为了研学基地的“接待农户”,经济状况明显改善,建起了新房,买起了摩托,生活越来越好。通过身边实实在在脱贫致富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和村产业成功发展,村委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激发了村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被动扶”向“主动兴”转变,使乌石峰村的发展和乡村振兴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乌石峰村要更加注重加强对农民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培育,农业农村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可以组织农民积极学习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基本常识,培育农民内在的村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加强其主体意识。同时,要不断加强普法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农民对于事物正确判断的能力和遵纪守法意识,全面提高农民参与的合法性。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人民日报》,2021年2月22日第1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2年2月23日第1版。

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求是》2019年第11期。

陈文胜:《大国村庄的进路》,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陈文胜:《论中国乡村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陈文胜主编《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

陈文胜、李珊珊:《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梁家春:《关于乡村创建特色旅游村的调研报告——以桂平市西山镇前进村为例》,《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2期。

中共湘潭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变“闲”为“宝”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改革发展要报》2021年第6期。

蓝皮书.png


【作者简介:胡勇,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文化。陈文胜,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城乡关系、乡村治理。来源:《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年11月出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