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湖南乡村振兴蓝皮书 | 双峰县2023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 作者:汪义力 胡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22 录入:曹倩 ]

摘要:双峰县立足实际,对标对表,多措并举,激活庭院经济新动能,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突出农产品特色优势,涵养家风民风正能量,强化村为主治理模式,推动农业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因地制宜谋划,一村一策布局;强化科技赋能,培育特色产业;唤醒湘军文化,激发社会活力;突出农民主体,建设和美乡村;紧扣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启示: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处理好统一行动与精准施策的关系,处理好基层党建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处理好文化传承与移风易俗的关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  美丽屋场  湘军文化

双峰县,隶属湖南省娄底市,地处湘中腹地,东邻湘潭、衡山,南接衡阳,西毗邵东、涟源,北界娄底、湘乡。东西长61公里,南北宽59.2公里,总面积1596平方公里。下辖11个镇、3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523个行政村(社区),是传统农业大县、全国产粮大县,享有“湘中粮仓”的美誉。2022年,双峰县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湖南省委省政府以及娄底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围绕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立足本土实际,发展实际,对标上级要求,全力抓重点、创特色、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

2022年,双峰县坚持系统思维,把乡村振兴与各项工作统筹结合、一体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有新突破,乡风更加文明,农旅文旅深度融合,环境更加美好,治理更加有效,乡村社会焕发新气象,乡村振兴取得较好成效。

(一)激活庭院经济新动能,“颜值”“价值”双丰收

积极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的积极性、能动性,着重以龙头产品加工、民宿、餐饮、农特产品销售、游乐项目为赢利点,从乡村旅游发展的受益中,最大限度地激发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的热情。锁石优质米、菜籽油、菜花蜜、农家豆豉、柴火腊肉、小花片、红薯片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1.化零为整,油菜产业“从小到大”

双峰县锁石镇从2011年开始“试点”,采取镇里贴钱的方式,发动全镇干部利用工作间隙与村民一道下地种油菜,一丘一丘挖、一片一片种,开辟集中连片1000亩油菜花田,到2022年,油菜核心基地发展到大溢塘、车田、锁石、芙蓉、景星、梽木、山河等10个村,连片规模达到1.5万亩,1.5万名村民通过“油菜花”实现增收。

2.拓宽产业,旅游效益“从庸到优”

通过乡村旅游的带动,全镇一二三产业实现齐头并进发展。福寿粮油获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花之缘”菜籽油获评湖南省知名品牌,三荷农庄、花海人家、金紫峰农庄、问客杀鸡、凤舞酒家、醉美农庄等40余家休闲农家乐、精品家庭旅店年均获利达30余万元。锁石盛产的优质米、菜籽油、柴火腊肉、小花片、红薯片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搭上“旅游快车”,走出锁石、走入市场、打响品牌。土产达人刘婷、李花靠销售土产品年获利30余万元。“摆摊经济”、“电商经济”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节会带来的经济红利,景区村民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花之缘”乡村旅游年均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效益5000余万元。

3.以文促旅,品牌辐射“从弱到强”

从政府“一头热”到村民“盼着办”到游客的“相念缘”,一届一届政府传承接力棒,一张蓝图画到底,历经11年磨剑,从游客的吃、住、行难到游步道、停车场、农家乐、家庭旅店等旅游设施的持续改善,从单一的油菜花会到“春油夏荷秋菊”、金紫峰、清竣亭、冷山冲大峡谷、车田最美一条河等自然人文的完美结合,从纯粹的乡村游到农旅人文的融合发展。

(二)深化文农旅融合发展,“业态”“生态”再升级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近年来,双峰县锁石镇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挖掘、解码乡村特色基因,以“一朵油菜花”为依托,巧打“农旅+”品牌,探索以农旅串起山水人文的“美丽经济”发展道路。

1.以花造形,打造“美丽”景点

充分发挥锁石镇天然“绿肺”“氧吧”优势,以一朵油菜花为切入点,打造“生态、休闲、健康”品牌。采取“合作社+大户”的运作模式,组建集体经济合作社,培育种植大户,吸引小农户以土地入股,借地生财,全镇10个集体经济合作社、5个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102个种植大户“握指成拳”建设了1.5万亩油菜基地、1000亩荷花基地、500亩菊花基地和400亩药材基地。同时,集合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投入推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政府投入以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奖代补为主,鼓励和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美丽经济”建设,近10年共通过“上争外引内筹”的模式,撬动产业项目投入超过2亿元,构建了以车田花海、上尧翠荷、金峰禅林、清竣古亭等锁石八景为主覆盖全镇的全域旅游格局。

2.以节造势,彰显“美丽”品牌

精心举办油菜花、菊花、丰收节等节会活动,连续举办11届娄底·双峰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双峰县第八届县花(菊花)节,锁石镇第二届丰收节,2021年作为主会场成功举办湖南油菜花节。精心策划双峰县首届油菜花摄影大赛、抖音视频大赛,录制并唱响《在醉美锁石邂逅你》、《花之缘》等原创歌曲,邀请中央美院专家写生,制作油菜花风光宣传片,编发旅游宣传画册,以节造势,以节吸粉,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推介锁石“花”样旅游,提升锁石知名度和美誉度。围绕创建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定位,积极规范和完善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全镇共举办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班22期,采取短期培训、流动课堂等方式培训学员1000余人次,培养管理、研究、创作、表演、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220余人。

3.以文造魂,丰富“美丽”内涵

深入挖掘农家鼓乐、书画、剪纸等乡村传统文化,融入鞭春牛、踏水车、捉泥鳅等传统活动元素和网红桥、趣味秋千、机器人等新兴元素,开发民俗体验、农事参与、农家生活三大乡村亲情体验一日游活动,精心包装了油菜花海-千岁古松-金峰禅林、油菜花海-上尧翠荷-冷山峡谷、油菜花海-枧水冲-清竣亭等精品旅游线路3条。配套建设好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和健身广场等文化娱乐场所,组织开展贴近农村生活、反映传统农耕文明的文娱活动,为乡村旅游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把禁燃禁炮、限塑列入村规民约,明确红白理事会章程和简办制度,引导村民破传统陋习、树文明新风。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深化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制度,开展美丽村庄、美丽屋场、美丽庭院评比,提升旅游软实力。

(三)突出农产品特色优势,“提质”“增效”齐上阵

近年来,双峰县通过采取突出政策引领、培育多元主体、完善服务体系、大力宣传和推介力度等一系列举措,双峰县特色产业发展呈现诸多突出特点。

1.产业体系逐步调顺

经过多年发展,双峰县基本形成了水稻、油菜、辣椒、中药材、油茶、楠竹、蛋白桑等为主特色种植业,以黑加宝黑猪、青壳蛋鸡、龙虾等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以粮油、辣酱、楠竹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和以生物制药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全县粮食作物总面积超过110万亩,涌现了一批“稻—鱼”“稻—油”等种养模式,晚稻优质稻率突破90%;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油菜花海”旅游观光面积超过4万亩,生猪出栏量常年稳定在100万头左右,多年获评“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千亿产业,湖南中南神剑竹木有限公司申报成功《优势特色千亿产业标杆企业打造项目》。 农机产业已形成聚集程度较高,闻名全国的农机产业基地。2022年,双峰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38.97亿元,同比增长9.0%。

2.经营体系逐步完善

全县现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5家,市级龙头企业46家,县级龙头企业93家。涵盖粮油、肉类水产、竹木林、果蔬茶、中药材等八大产业。主要产品有优质大米、面条、优质茶油、菜油、永丰辣酱、豆豉、香干、豆笋、豆皮、分割肉类、实木家具、滕制家具、竹床垫、木工板材、建筑模板等。现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672家,省三星级以上休闲农庄共23家,省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点3家,荷塘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县农村电商(微商)网点超过1万家,益农信息社即将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双峰县县“三品一标”有效总数达到86个,占到全市的36.5%。永丰街道—永丰辣酱成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永丰镇农机小镇被授予首批省级特色产业小镇,永丰辣酱、五色糙米、青树坪淮山多次荣获省级以上农产品博览会产品金奖。

3.产业融合逐步提高

推进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如锁石花之缘3A景区按照突出优势、聚集资源、产业集中连片、三产有效联动的布局,以旅游推动农业发展,辐射带动全镇鲜销、加工、服务、餐饮、休闲、旅游的发展,做到现代农业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如曾府辣酱有限公司在原材料基地旁创办了“辣文化体验馆”,既普及永丰辣文化,又带动了当地的休闲采摘,做到现代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如湖南晨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新型“鱼菜(稻)共生”生态循环农业“一亩通”系统,实现了高密度养鱼与立体基质二培种植完美结合。从生产原理上杜绝了农药及有害物质的介入,整个系统是采用高品质、安全的鱼饲料、有机基质、农畜肥和有机肥等生产原料作为鱼菜营养的获取,能为老百姓解决了直观可靠、安全健康、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有机鱼、菜、米的供应。

(四)涵养家风民风正能量,“铸魂”“塑形”同提升

坚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激发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加强家国情怀培养,着力营造忠党爱国、创业追梦、遵规守法、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夯实乡风文明的人文基础。

1.创新宣传以文铸魂

实施宣传提质工程,通过主流媒体、自媒体、新媒体等途径做好线上宣传,已推出《双峰县2022年建设湖南省文明城市测评重点工作任务解读》系列小视频10个,制作“创文进行时”系列小视频6个,制作《新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图解》海报10个,制作H5《双峰县2022年建设湖南省文明城市测评重点工作任务解读》3个;每月推送罗慧、江泳波等一批“湖南好人”,让大家学有标兵、学有示范。各单位在显著位置投放公益广告等形式进行线下宣传,开展敲门行动入户宣传4.5万次,发放《“和森红”志愿服务知识手册》100000份,推动文明城市创建理念家喻户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已100%覆盖县乡村,逐步投入使用并开展系列有组织、有主题、有内容的文明实践活动,使其成为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根据地。举办“喜迎二十大·强国复兴有我”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营造良好的文化宣传氛围。

2.示范带动以文塑行

在全县范围内持续打造和森路上“和森红”品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和森精神融入志愿服务。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意见建议,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县级)主题歌曲和“和森红”志愿服务者主题歌曲征集,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摄影比赛,提升群众参与度。全县建立了311支“和森红”志愿服务队伍,共10.6万余名志愿服务者。建立环保、消防应急、安全生产、文明劝导等多种专业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主要由小区党员、县直和街道在职党员干部、离退休党员干部、村(社区)两委干部、各类志愿者组成,为小区居民提供政策宣讲、疫情防控、法律援助、平安建设、扶贫帮困、环境整治、应急管理等服务,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3.涵养家风成风化人

推动国藩故里“好家风”常态化,以党风领家风、以家风带民风,努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发出《“弘扬家国情怀共建文明城市”倡议书》,号召广大市民朋友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做家国情怀的“弘扬者”,做文明言行的“践行者”,做文明创建的“志愿者”,“文明礼让”“文明餐桌”“公筷公勺”成为市民新时尚。开展家庭家教家风“七个一”活动,即组织一次家风演讲比赛、编好一本双峰好家风读本、征集一批好家训、讲好一场家史课、开好一次家庭会议、写好一封家书、搞好一期家训书画展览。举办“国藩故里好家风”演讲比赛,推出70余期“好家风好家训”书信展播等活动,促进了家风家教文化传播弘扬,致力把双峰打造成“家风第一县”。

(五)强化村为主治理模式,“自治”“共治”相协同

2023年来,双峰县以“五无两创”(无疫、无诈、无毒、无上访、无安全生产事故,创文明城市、创先进基层党组织)为抓手,按照“一名县级领导、多个县直单位帮扶共建一个社区、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工作机制”的模式,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着力做强街镇、夯实社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党建引领、多元发力、共建共治良性互动,城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1.以“五无”社区为目标推动工作大整合

网格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直接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更是疫情防控、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等底线工作的“前哨”。县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双峰实际,制定《双峰县“一抓三促”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年)》,构建好基层网格化组织体系,科学合理设置网格188个,配齐配强网格队伍,建立社区大数据库,加快实行智能化、信息化管理,逐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做到每个网格长都有手持终端数据,随时随地可查询信息,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快速反应办理工作机制,着力破解网格员“看得见、解决难”的难题,实现了“需求在网格发现、信息在网格采集、隐患在网格排查、矛盾在网格化解、服务在网格开展”的全闭环管理。

2.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力量大聚合

把社区党建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来抓,实行县级领导联点制度,县级领导均明确挂点社区。县级领导每个季度组织召开一次联席会,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每月、分管负责人每周至少到社区调研1次,专职人员每月在社区签到工作10天以上,推动工作力量下沉到“最小单位”,确保城市基层党建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大力推进“小区党组织+物业+楼宇会”的城市基层治理模式,把党支部建到小区、楼栋等“最小单元”,在全县188个城市网格中,择优推选党员担任网格长(员)279人、楼栋长699人、单元长(信息员)人员531人,实现了居民小区党建全覆盖。

3.以帮扶监督双发力构建治理大格局

制订下发《双峰县中心城区社区“五无两创”帮扶共建工作方案》等方案,83个县直机关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全部结对联系两个街道29个社区、132个居民小区,领导干部常下社区、常在社区、常助社区,持续开展“机关联基层、党建促治理”“万名干部上网格、基层治理我担当”结对帮扶活动,指导社区开展各项党支部、党日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完善物业管理等工作,真正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以督导促落实,以考核促提升,下发了《双峰县中心城区社区“五无两创”帮扶共建工作考评细则(试行)》,持续性开展日常督查和专项督查,建立健全“整改清单+台账管理+办结销号”的督查机制,使督查常态化、日常化、长效化。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经验

2022年双峰县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双峰农业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因地制宜谋划,一村一策布局

双峰县把集体经济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坚持党建引领,协调各方资源,采取务实举措,全力推进消薄攻坚行动。自2021年以来,全县共减少集体经济薄弱村212个。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

结合双峰实际,出台《双峰县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年)》,明确“实现149个村退出薄弱村行列,新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10个,新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2个”的全年目标任务和“十村标杆、百村示范、全域提升”的五年行动目标

。组织全县16个乡镇(街道)集中开展专题学习研讨,逐村分析研判,由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班子成员带队,逐一督促指导。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全员下村,组织调查摸底、座谈讨论,形成“一村一策”发展方案。

2.建强战斗堡垒,提升发展能力

注重从致富能手、农民合作社负责人、优秀民营企业家、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头雁”,提升带富能力。邀请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领导做专题辅导,举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题)培训班,优选5名村党组织书记现身说教、交流经验,邀请浏阳市委党校1名高级讲师和1名村党组织书记专题授课。储备“头雁”,增强发展后劲。村级换届中,全县574名大专以上文化、35岁以下的年轻同志脱颖而出,当选为村(社区)“两委”成员,优化了村干部结构。

3.规范“三资”管理,拓宽发展路径

因村施策,增强“造血”功能。在产业形态上,走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之路;在实现形式上,既可一村一策、多村一策,也可一村多策;在经营方式上,倡导自主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增收型、项目带动型等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社会扶持,加大“输血”力度。突出党建引领,多方发动、多层次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深入开展“企业联村”活动,鼓励企业将各类产业发展资金和优势资源向农村流动。

4.加大扶持力度,激发内生动力

强化政策、项目、人才三大要素体系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县财政整合乡村振兴资金和项目类资金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支持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下薄弱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提取不低于10%的集体土地征收补偿费留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贷款,按照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县级财政进行适当贴息。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申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油茶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示范项目,鼓励有条件的村组建工程施工队、农业服务队、运输公司、劳务公司等生产经营组织。

(二)强化科技赋能,培育特色产业

以双峰高新技术开发区农机产业园区为依托,出台政策鼓励本土农机企业与重点院校、院士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重点从推动农机产业链协同创新、培育农机产业链优质企业、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夯实农机产业集群基础、强化要素保障等5个方面发力推动农机产业发展,擦亮双峰农机名片。

1.“三类订单”创新服务模式

根据小农户和农业生产个性化需求,创新推出单环节、多环节、套餐式等各类订单服务模式。一是创新“服务组织+大户”模式。服务组织对接规模经营主体,提供“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耕作、统一防治、统一收割”的“五统”服务,全县服务面积达30余万亩。二是创新“服务组织+小农户”模式。服务组织对服务区域内小农户,实行供、耕、种、防、收、销全程服务,全县托管服务达21万余亩。三是创新“单环节服务”模式。对育秧、统防统治等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环节,引导16家工厂化育秧主体、39家规模化统防统治服务主体开展单环节服务。

2.“三业延伸”拓展服务领域

探索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新机制,有效破解了农业生产“老大难”问题。一是拓展生产参与抛荒整治。对服务主体参与抛荒整治的,荒田免收1-3年租金,水利设施和机耕道路项目资金向整治抛荒地倾斜,服务主体优先推荐申报种粮标兵。二是拓展加工促进产品增值。鼓励服务主体开展订单生产,提供粮食烘干、仓储、精品粮油加工等服务。如花门镇珠江村将农户承包耕地统一流转给两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合作社合资兴建大米厂,承担本村及周边村优质稻谷收储、加工、销售,实现了村民、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三赢”。三是拓展旅游推进三产融合。引导支持服务主体开展综合生态种养、民俗体验、休闲观光等服务,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

3.“三个结合”提升服务效益

坚持工作统筹、要素集聚、资源整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一是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开展村集体引导型、乡镇集中服务型、村级组织集中流转型等多形式的土地流转,全县流转面积达33.59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的56.8%,发展流转大户1375户。二是与推进农业机械化相结合。立足丘陵山区耕地“碎片化”的现实困境,发挥农机产业发展优势,大力研发和推广“轻便、适用、实惠”和“小、精、实”农机装备,全县108家农机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的“一条龙”服务。三是与集体经济组织增收相结合。鼓励村“两委”为主体牵头领办社会化服务实体,全县473个行政村有超过300个村组建各类服务组织,服务内容涵盖土地流转、农资供应、生产经营、农机耕作、农产品收储加工、市场营销、基础设施建设等10多个项目,村均增收2万元以上。

(三)唤醒湘军文化,激发社会活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双峰县坚持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挖掘湘军文化资源,引领乡村文化振兴。

1.打造湘军文化墙,以文化人

双峰县荷叶镇把乡风文明、风貌提升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打造墙体文化,以墙为载体,用连环画、彩绘等形式,将乡村振兴、湘军文化、耕读文化、曾国藩家教家风家训等主题内容画到墙上,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呈现在群众和游客面前,使家风家教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民风更淳朴,邻里关系更和谐,干群关系更融洽,提升了乡村人居环境,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荷叶镇共打造文化墙120多块,主要分布在石林、荷塘、富托、天坪四个村和古镇城区。在村民家房屋外墙、庭院、村级活动中心等地,“树家风、传家训、立家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一面面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的“文化墙”与整洁的村庄交相辉映,成为荷叶镇精神文明建设的美丽风景线,传递着文明的力量。在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中,荷叶镇设立文化墙,旨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倡导好的道德风尚,传承文明薪火,起到营造氛围、深化主题的作用。

2.打造湘军文化园,丰富文化生活

湘军文化园区依托荷叶镇曾国藩家教家风、湘军文化和石林村因地制宜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已有的产业基础支持,结合区域发展产业需求,大力挖掘湘军文化,弘扬湘军精神,体现湘军特色。同时,原汁原味结合自然山水,增加体验式情景模式,传承和弘扬湘军文化内核,把国藩故里、湘军摇篮、家教殿堂等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打造3A级旅游景区。石林村是当年湘军练兵的场所之一,如今是“湘军文化园”打造地,也是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以“乡村振兴、湘军文化”为主题,通过挖掘村里历史文化,把曾国藩八本家训、文明用语、整洁环境卫生用语等内容,用文字和图画表达了出来,为创建特色文旅小镇和全域美丽乡村助力。荷塘村是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特色精品乡村,也是“曾国藩耕读文化园”建设地,将“耕读文化”融入到了文化墙中,书写“荷塘‘悦’色”动人篇章,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四)突出农民主体,建设和美乡村

乡村的建设是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往往存在资金少、人才缺、维护保持难的问题。双峰县杏子铺镇通过创新思路,探索出“三来四自”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

1.以“三来”解决“谁来建”的问题

农民是乡村的主体,乡村应为农民而建让农民来建。一是乡贤请出来。乡贤在村民中有较高的道德权威,是乡村人才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群体。“乡贤”捐资出力,做屋场建设的带头人。如:国家一级美术师曹明求先生在涟水塘田湾美丽屋场的建设中,他用退休工资带头捐款10万元,受他影响,塘田组其他乡贤也无私奉献,乡贤们慷慨解囊、积极主动建设家乡的举动开启了涟水塘田湾美丽屋场的建设热潮。二是村民动起来。有美丽屋场建设任务的各村村支两委通过召开多达数十场的屋场会,统一思想,民主协商共建美丽屋场。让村民们积极参与到屋场建设中,充分激发了村民们主人翁精神。三是党建领起来。充分发挥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溪口美丽屋场的党员们不仅在美丽屋场建设过程中带头筹资筹劳,献计献策和帮助村支两委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更是在后期的维护中不间断地自发义务劳动。在当地群众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2.以“四自”解决“怎么建”的问题

美丽屋场都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每一处美丽屋场都有自己的特色。乡村建设应符合当地实际。一是自主设计。美丽屋场设计充分挖掘本地人文资源和自然风光禀赋,发挥全体村民的聪明才智,不聘请外面大设计公司,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不强求统一,不挖山、不填水、不砍树,尽量保持屋场的“原汁原味”,遵照自身房屋实际和个人风格进行设计。二是自我筹资。杏子铺镇美丽屋场始终采取乡镇统筹,村负责,党员和乡贤带头,村民主体的模式,乡镇不大包大揽,以乡贤能人捐资,村民筹资为主、乡镇财政奖补为辅,整合各类资金,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三是自行建设。美丽屋场建设由乡镇党政班子成员担任指导组组长,由驻村干部、村干部、乡贤、党员代表、村民群众代表组成工作组负责具体实施,发动和聘请本村能工巧匠投工出力,倡导村民自己动手对房前屋后进行改建、美化、绿化。四是自觉管理。美丽屋场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日常维护均是依靠村民自觉进行。如溪口新塘美丽屋场,村民们不但自觉履行门前三包,还成立义务清扫队,约定每周星期三、六给公共区域打扫卫生,给花草浇水和清理杂草。

(五)紧扣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成果

双峰县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开展常态化监测帮扶,全面落实“3+1”保障政策,着力提高脱贫人口收入,以毫不松懈的劲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1.坚持应纳尽纳

村级设立“防贫监测员”负责动态排查和省防贫监测和帮扶管理平台使用操作,编印《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指南》,坚持集中排查、部门数据比对、自主申报“三个途径”发力,动态关注“8类群体”,仔细甄别“5种情形”,对返贫致贫风险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2023年组织开展三次集中排查,新增纳入监测对象1931户5642人,做到应纳尽纳、及时纳入。

2.坚持应帮尽帮

坚持帮扶“3个10天”“三明白”“两清零”,按照“职务越高帮扶风险消除难度越大的对象”的原则,县委书记、县长示范带头,所有县级领导结对帮扶监测对象,实现对所有脱贫户结对联系、所有监测户结对帮扶全覆盖。编印《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人到户政策汇编》,加大政策入户宣传;建立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每月交换部门数据,重点做好教育、健康帮扶,动态清零“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领域的新增风险。2022年新增消除风险357户744人。

3.坚持应增尽增

把提高收入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支点,持续抓好强产业稳就业优保障,多管齐下促进脱贫群众持续较快增收。每个产业基地确定一名乡镇班子成员挂点负责、一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具体指导、一名责任人专职培管;开展产业帮扶协议履行情况“回头看”,组织防返贫“五有”产业帮扶行动。投入有效衔接资金3921万元、新增贷款2375户11403.9万元助推产业发展,蛋白桑、红心脐橙、油茶林、青壳蛋鸡、竹产品精深加工等乡村产业巩固提升,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3家,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667个。强化稳岗就业,积极提供“311”服务,有就业意愿未就业脱贫劳动力实现动态清零。全县脱贫人口务工总人数(含监测对象)36269人,比去年底增长11.37%,巩固发展就业帮扶车间103家,比去年底增加5家,统筹开发公益性岗位1121个。

4.坚持应督尽督

开展“庸懒散奢”问题集中整治暨“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以作风攻坚促问题攻坚。县委书记、县长带头落实“3个走遍”,县级领导全部下沉挂点乡镇、联点村暗访督查,到行业部门实地调度,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行县委书记、县长季调度,专项工作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月调度,组建常态化督导组,推动工作落实落细。2023年以来组织驻村工作全覆盖集中督查8次,发出通报8期,通报批评34人次。

5.坚持应改尽改

对照国家、省考核评估反馈问题,围绕“四个不摘”重点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三大集中排查行动”,将所有问题汇总梳理为30个具体问题,逐一明确整改措施、责任单位,坚持“四不”目标导向,实行“一单四制”管理和“五包”责任制,推动各级各部门对照整改措施真抓实干、较真碰硬、全面整改。至7月中旬,国家考核评估反馈的3个具体问题、省级考核反馈的8个具体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同时,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在全县范围内定期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回头看”,及时整改市、县督查、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全面提升有效衔接工作水平。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启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广度、深度、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双峰县注重突出工作重点,抓好关键环节,围绕难点问题,实施精准发力,发挥好双峰的优势,凸显出双峰的特色,取得了重要成就,积累了的很多经验,并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启示。

(一)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并非是二选一的选择题,二者总体上是统一的、可兼顾的。当然,受诸如生产成本、比较收益、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粮食增产可能并不必然带来农民增收。比如,2022年出现的重度旱情,导致粮食歉收、收益下降;有些地区土地细碎化明显,机械化作业难以推广覆盖,增产增收难度加大。双峰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全国产粮大县,享有“湘中粮仓”的美誉,2022年获评“湖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14年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深究其成因,正确处理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关系是重要因素之一。具体而言,双峰县立足本土实际,转变发展思路,既发挥优势,又调整结构。从紧盯“产量”和“价格”的传统定式思维中跳脱出来,以大食物观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由量少的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量大的粮食,如:水稻、油菜、油茶等;由众多的小农户谋划生产特色高附加值产业,如:辣椒辣酱、中药材、楠竹、蛋白桑等,既能保障粮食安全,又能保障收入增长。同时,充分发挥双峰县农机产业集群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和产业链协同,打造丘陵山区农机研发和制造高地,推动粮食生产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之路,推广以托管为主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大农与小农、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协调发展。

(二)处理好统一行动与精准施策的关系

农村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需求,不可能按照一个发展模式齐步走,也不能指望“一张方子”治百病。双峰县立足各镇各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严禁各级领导干部下乡调研蜻蜓点水,不听农民心声,不知农村实情,在办公室里“摸脑袋”、一厢情愿定方案。要求必须是在广泛深入调研学习、座谈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一村一策”或“多村一策”或“一村多策”的发展方案。同时,坚决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遵循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如:在“美丽屋场”建设中,充分发挥全体村民的聪明才智,没有聘请外面的设计公司,不搞大拆大建,不强求统一,不挖山、不填水、不砍树,保持屋场“原汁原味”,保留房屋原有构造,按照村民意愿进行设计改造。此外,还努力避免无效投入、杜绝资源浪费,鼓励各镇各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寻适合本镇本村、能够奏效的路子。如:针对湘中丘陵地区地块窄小分散、大型农机具无法耕作等现实困境,双峰县出台产业转型、农机推广、社会化化服务等12个方面具体措施,支持引导本地农机企业研发推广适合丘陵山区耕作、全链条全环节覆盖农作物种植的“小农机”。

(三)处理好基层党建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党的坚强领导是贯穿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的红线,是乡村有效治理的根本保障。无论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是乡村基层民主管理的推行和完善,都必须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巩固党的基层执政基础。双峰县树牢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以创建服务型、标准化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稳步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创新提质,推动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向纵深发展。村党组织不断加强对村民理事会、监事会的引领督促,充分激发村民自治组织和群众的主体作用,建强战斗堡垒,提升发展能力。首先,注重从致富能手、农民合作社负责人、优秀民营企业家、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突出党建引领,多方发动、多层次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公益劳动、扶贫帮困、纠纷调解等工作。其次,建立志愿服务机制,把整治提长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倡导由党员、干部、退休老同志、乡绅贤达组成志愿者队伍,既当参与者、又当监督员,深入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第三,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溪口美丽屋场的党员们不仅在美丽屋场建设过程中带头筹资筹劳,献计献策和帮助村支两委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更是在后期的维护中不间断地自发义务劳动。在当地群众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处理好文化传承与移风易俗的关系

乡村的美好生活离不开民俗和文化的滋养,乡村文化的魅力就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推进移风易俗,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全盘否定,当然,传统乡土文化也的确存在与现代乡村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一方面,要警惕传统乡土文化中存在糟粕成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那些被视为陈规陋俗中存在的合理成分,比如传统婚丧习俗中包含的礼仪规范、孝道伦理、敬畏生命等内容。因此,在新时代推进移风易俗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以理性态度正本清源,搞清楚、弄明白哪些要摒弃、哪些要传承、哪些要转化。既要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留住乡愁,比如:传统民俗、传统美食、古树老院、家风古训、睦邻传统等蕴含的文化内核,也要破除陈规陋习、杜绝不良风气,比如:繁文缛节、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破坏生态等。双峰县不断挖掘本土优秀的文化基因,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活动,创新打造了“和森路上‘和森红’”、“国藩路上‘好家风’”文明创建品牌;开展家庭家教家风“七个一”活动,打造具有双峰特色的家教家风品牌,建设家风家教实践基地10个、开办家长学校120处。引导村民崇德向善;成立村红白理事会,制作“文明公约”小卡片发放至农户,定期开设道德讲堂、定期评选“五好家庭”,大力支持广场舞、龙舟赛、办春晚等民俗活动,全力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2年2月23日第1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3年2月14日第1版。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23年。

毛伟明:《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14日在湖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湖南日报》,2023年1月28日第1版。

邹文辉:《努力创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新湘评论》2021年第23期。

曾超群:《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2月29日在娄底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娄底日报》,2023年2月20日第1版。

陈文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人民日报》,2022年6月29日第9版。

陈文胜等:《落实“大食物观”做优“一桌湖南饭”》,《新湘评论》2022年第10期。

陈文胜:《破解南方难题是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年第3期。

蓝皮书.png

【作者简介:汪义力,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治理;胡勇,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文化。来源:《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年11月出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