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隆回县坚持“四个不摘”要求,赓续脱贫攻坚精神,真抓实干,立足实际,探索精准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脱贫底线,建立县乡村文明实践网络,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因地制宜施策,多途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挥资源优势,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档次同提升,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县乡村空间规划有待全面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城乡一体、特色优势农产品有待进一步品牌化、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有待跨界融合、村与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亟需破解等方面的挑战。因此,隆回县推进乡村振兴还需要在优化城乡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培育壮大本土品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乡村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关键词:乡村振兴 集体经济 产业融合 隆回县
隆回县位于湘中偏西南,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总人口129.2万人。县辖25个乡镇(街道),572个村(社区),是“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龙牙百合之乡”,近代思想家、“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的故乡。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万余人,贫困发生率19.4%;2020年,全县19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隆回县脱贫摘帽,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隆回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中央、省、市、县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四个不摘”要求,赓续脱贫攻坚精神,真抓实干,立足实际,力求进步,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真抓实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隆回县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明显成效。隆回县继续保持“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地位,获评“湖南茶业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县”、获批“湖南省水稻制种十大重点县”,县农业农村局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七江镇获批“2021年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岩口镇向家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高平镇杨桥村获评为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探索精准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脱贫底线
隆回县以“两不愁三保障”为靶向,全力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保障工程,以产业就业为抓手,负重攻坚,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着力谱写“脱贫之后”的好文章。
1.聚焦“责任落实”,突出政治引领,强化责任担当
县委县政府坚持“摘帽不松劲、脱贫再加油”的指导思想,按照“四个不摘”要求,高位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落实县乡村三级工作责任,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牵头负责的战略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协调配合县驻村办,配强配齐乡村工作班子和干部力量,下派了563支工作队、563名第一书记、1835名工作队员,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在时间上无缝衔接、工作上压茬推进,形成上下贯通、配合有力、一抓到底的工作格局。
2.聚焦“政策落实”,强化底线思维,促进平稳过渡
(1)坚决守住“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底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多措并举,下足“绣花”功夫,落准落实落细帮扶政策。在教育方面,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常态长效,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五类”学生零辍学。发放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资金1801.8万元,资助学生11323人次 。在医疗方面,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医保参保率100%。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572个。 在住房保障方面,坚守“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底线,加强农村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和危房改造力度,完成危房改造256户,超额完成省下达的96户任务。积极推进农村“空心房”整治,全县拆除空心房1269座19.68万平方米。 在安全饮水方面,加强农村安全饮水保障,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投资3.4亿元,新建农村饮水工程347处,让14.7万农村人口喝上了自来水。 在兜底保障方面,全面落实低保和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政策,“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农村低保标准稳步提高到4080元/年。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7034.2万元,保障低保对象161049人次,其中兜底保障资金12213.15万元,保障兜底对象51842人次;发放特困供养资金10391.48万元,保障特困供养对象25671人次。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分别提高到65元/月,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822.69万元、护理补贴977.74万元。
(2)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打响“三清一改”村庄清洁秋冬战役,持续深入开展“三清三化”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23座,村级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收集转运。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获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县城周边30公里以内主干道公交线路全覆盖。“四网”建设更密更牢。连续5年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重点项目612个,完成投资470亿元。能源方面,中心村和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全面完成。投资1.3亿元,建成村级光伏电站191个,装机容量1.9万千瓦。“气化邵阳”隆回支线加快推进,完成六都寨等7个乡镇燃气管网建设。通信方面。建成5G基站280个,行政村4G移动信号和光纤宽带通达率100%。交通方面,投资5亿元,完成国省干线公路大中修77.5公里,丁洞公路、大花至善缘亭公路即将通车,虎形山至溆浦公路、周旺至滩头扩改工程顺利完工;完成农村公路“窄改宽”830公里,实现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四好农村路”创建经验在全省推广,虎形山至草原公路入围全国“最美农村路”。“村村响”广播工程全面完工,获评全省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工作先进县。
3.聚焦“工作落实”,主动担当作为,抓细重点任务
(1)守住底线,全面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是最首要的政治任务。秉承“政策认同、事实认同、情感认同”相统一原则,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式,全面深入开展监测帮扶。其中,“望”是通过国家和省级防返贫监测,远程掌握“两不愁三保障”疑似问题数据,及时监测研判;“闻”是村“两委”听取农户主动申报,及时核实预警;“问”是开展入户走访,询问农户家庭现况,及时介入帮扶;“切”是行业部门加强数据比对,常态化做好潜在风险排查、研判和处置。积极探索建立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一是压实服务领导责任。建立“2+2+2”责任追究体系,明确乡镇党政正职、副书记和乡村振兴办主任、村支部书记以及驻村工作队长分别为领导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具体责任人。二是落实服务处置制度。建立防返贫监测问题和线索限期核实、交办、督办、办结管理制度,实现全过程、点对点、闭环式跟踪处置。三是充实服务工作队伍。抽调15名精干力量,专职负责县级防返贫动态监测网络平台管理,对25个乡镇(街道)实行网格化管理,全程把好监测对象纳入关、帮扶措施落实关、返(致)贫风险消除关。截至2021年12月24日,全县建档立卡脱贫户共55559户191916人,监测对象2555户6454人(其中边缘易致贫户426户1124人,脱贫不稳定户1300户3136人,突发严重困难户829户2194人),做到了动态排查、精准识别、有效帮扶。
(2)对照要求,全面加强衔接资金项目管理。加强专项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确保项目资产不闲置、不流失、不浪费,持续发挥效益。按照“能整尽整、应整尽整”的原则,持续推进涉农资金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财政投入保障,统筹整合资金44124.7955万元(其中:中央衔接资金10928万元、省级衔接资金7749万元、市级衔接资金440万元、县级衔接资金50万元,四级衔接资金共计19167万元,整合资金24957.7955万元),实施整合资金项目1280个。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支持农业农村比例的政策,县级层面安排土地出让收入资金9776.5万元用于农业农村,高于全县2021年土地出让收入的4%。继续推行“一项目一档案”制度,2021年入库项目1342个,做到项目库建设与项目推进同步进行,实时完善项目库台账、入库申报审核审定资料、县乡村公示公告资料。
(3)真抓实干,协调推进“三大帮扶行动”。一是持续推进就业帮扶。继续支持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对1301名脱贫对象和监测对象发放转移就业交通补贴45.94万元。巩固就业帮扶车间123家,吸纳就业7412人,其中脱贫人口2073人,月平均工资达2577元,比2020年的2104元高出473元,实现就业帮扶车间开办总量、就业总量、务工收入稳中有升。 二是持续推进产业帮扶。2021年全县落实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25个,全县共发放小额信贷1737笔8547.2万元。投入3.33亿元,发展粮食、烤烟、油茶、生猪、金银花、龙牙百合、辣椒等特色产业。 支持242家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37389户163176名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继续保持紧密的直接帮扶机制,全县有产业发展能力和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持和利益联结实现全覆盖,帮助其发展产业。对616户1651名重点监测人员实施直接奖补,对无劳动能力的6277户17286名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重点产业帮扶,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三是持续推进消费帮扶。加强与“明我隆回家乡专馆”“隆平e家”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的合作,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努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二)建立县乡村文明实践网络,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
隆回把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明确县乡村三级书记抓,建立县实践中心、乡镇(街道)实践所、村(社区)实践站的三级网络。以“一村一风貌、一村一乡愁、一村一故事、一村一课堂、一村一公益、一村一经验”为特色的“六个一工程”梯次推开,依托向家村、小沙江、九牛坳和魏源故居打造的“四个自信”示范基地逐渐成型,逐步为隆回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勾画了一条清晰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思路和有效路径,以点促面带全局,不断延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辐射半径”,惠及更多民众。
1.夯基础,完善创建要素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隆回县注重特色引领,梯次发展,不搞“齐步走”,从资金、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分类别进行重点扶持。县财政每年拨付300万元,作为基本工作经费,探索设立多渠道投入的文明实践基金,用于文明实践所、站提档升级,项目扶持和志愿者礼遇等。先后投入5亿元,完成全县572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率达100%。 并投入4.2亿元,新建村(社区)服务中心490个、改造42个,村级办公条件全面改善,实现基层“一门式”公共服务全覆盖, 较好地解决了“有钱干”的问题。为全县513个村(居、社区)各配备2名专兼职联络员,并将这支联络员队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新增扶贫扶智、禁毒除害等6支专业队伍,其他县直部门和乡镇(街道)根据各自实际组织若干志愿队伍,形成了以行政力量、社会力量、农村党员力量和群众互助力量为主体的四类志愿服务队伍,全县共发展志愿队伍743支,注册志愿者17万人,活动达10000余场,较好地解决了“谁来干”的问题。在县中心、乡镇(街道)所、村(居、社区)站三级构架基础上,延伸创建一批如爱国主义教育纪念场馆、非遗传习传承、农业技能培训等示范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点),打造起“3+1”组织构架,较好地解决了“在哪干”的问题。 着力推进文化服务信息化,加强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成县文旅云平台及数字化文化馆图书馆,包括一个县级平台、两馆平台、25个乡镇平台、572个村级平台,县、乡、村三级公共文旅服务实现数字化全覆盖。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线上管理、督查考核,实现管理信息化、供需精准化、群众便捷化、服务规范化,较好地解决了“抓得实”的问题。
2.植厚土,实施文化惠民
以践行“四个自信”内容为主题,重点打造向家村乡村道路、魏源故居乡村文化、白水洞花瑶风情体验、九牛坳村乡村制度、归与书院乡村理论等5个示范基地,落实开展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活动。做好精品文艺作品创作。先行试点建设了一批文体社区,引导一大批村加入了“村晚”举办队伍,全县文艺团体达到1200支,其中办证开展营业性演出的业余剧团53支。全面实施“三百”工程(百姓书屋、百姓舞台、百姓剧场)和“送戏下乡”活动,下乡演出220场,全县有50多个村举行春晚,六都寨镇明德村连续举办21届春晚,张家铺村举办的春晚登上了央视和浙江卫视,打造了隆回“村晚”文化品牌。大力扶持鼓励文艺创作,发动专业音乐人士,把九牛坳村移风易俗的举措编排成百姓喜闻乐见的广场舞曲,在隆回迅速推广。本土作家创作的大戏《儿大女大》由市花鼓戏传承保护中心演出3000多场,本土音乐爱好者创作了30多首本土歌曲,如《花瑶山寨》《花瑶呜哇情》《请到隆回看花开》等在省市获奖。向家村先后承办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高端论坛、“魏源经世致用视野下的乡村振兴”主题读书会,“追梦中华·幸福湖南”2021海外华文媒体湖南采访行等活动,广大专家学者和30多家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阿根廷等国的媒体先后实地了解该村从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精彩蜕变。
3.引新风,推进移风易俗
依法按程序建立健全“一约四会一队”群众自治组织及其章程,即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居)民议事会、禁赌禁毒协会和移风易俗劝导队,明确操办细化标准、工作要求、奖惩措施,并公开公示、人手一册、监督落实,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治陋习作用,培育文明新风,涌现出九牛坳村等一批移风易俗先进村、向家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通过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引导群众积极投身到治陋习、树新风的实践中来。着重打造了荷香桥镇九牛坳村移风易俗示范点,投资55万元在村内建起移风易俗生活馆,专门承担全村红白喜事宴席服务,同时规定有严格的服务标准,使全村红白喜事在享受主动服务的同时,自觉实行阳光操办,接收群众和社会监督。全县评选了一、二届20名“道德模范”和20名“最美隆回人”;乡镇(街道)和村(居、社区)层面,结合实际纷纷开展了“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如:刘光耀(羊古坳镇老党员)临终遗嘱节俭办后事捐款助公益,横板桥镇周怀廷、王道财、廖国廷三名老战友志愿捐献遗体,荷香桥镇九牛坳村卖鞭炮老板陈代兵带头禁燃禁放,横板桥镇退休教师廖玉斗坚持13年志愿宣传移风易俗,高平镇小坳村周岳求捐3万元寿酒钱建电排,七江镇建华村打造了家风家训一条街及32对新人“花瑶婚俗”扶贫脱单集体婚礼等。
4.树典型,推广示范成效
按照“党建引领、村民自主、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乡风文明,全域开展文明村镇、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聚合省内相关优质资源共同发力。一是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荷香桥镇九牛坳村创建省级特色精品乡村,羊古坳镇雷峰村等4个村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花门街道合井村等6个村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均有望成功创建。县本级完成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30个。二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在省市前列,被列为全省首批、全国第二批试点县。金石桥镇、岩口镇向家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花门街道排头村彭艮凤获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21年,向家村被中央文明委和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称号。虎形山瑶族乡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因地制宜施策,多途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隆回县在湖南率先成立村级建筑劳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采取“一二三四”措施,即全县每个村(社区)成立一个建筑劳务公司,明确公司两大股东,把握规范管理、合理分配、防范风险三个关键,主营建筑施工、劳务输出、服务创收和其他经营四大板块。目前,全县已成立572家村级建筑劳务公司。村集体经济收入快速增加,全县572个村(居)有423个村(居)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比2020年增加68个)、21个村超10万元、1个村超100万元,其中有140个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比2020年增加28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加,达14251元,较2020年增加1662元,增长12%(预计数,下同),增长率连续多年居邵阳市前列。 村级建筑劳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具体做法如下:
1.构建“两个股东”的新型集体经济管理模式
村级建筑劳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为50万元。工商登记出资人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隆回县隆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其中,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持股90%,隆利公司持股10%。隆利公司是村公司股东之一,参与公司的监督和管理,而不是隶属或管辖关系。村公司由各村(社区)委会主任担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村(社区)纪检委员担任监事,村(社区)其他固补干部担任副总经理。隆利公司安排1名专人担任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可同时在多个村公司兼职。实行“政府主管、村委会直管、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模式,按公司章程规定各司其职,民主管理、诚信经营。规范项目管理。除中央对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有明确规定的支农项目外,单个项目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下的农村生产生活等公共基础和公共服务类设施项目,在同等条件下,按程序优先安排具备施工条件的村公司负责组织实施。隆利公司负责施工项目的技术指导、主要原材料和用工指导价格的发布,协助做好资金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监督。各乡镇负责项目日常监管、指导。县纪委监委、县审计局等职能部门根据需要,对工程体量大、资金量大的项目实行提级监督。严格财务管理。村公司在乡镇和县农经站的指导下从事财务行为,安排专人负责财务工作,也可以委托第三方公司有偿服务,并接受相关部门的定期检查。
2.构建共享共富的集体收益分配机制
首先,确保实现10%以上利润。政府财政资金足额安排的工程项目,原则上净利润不低于总造价的10%,实际利润按照股权比例进行分配。其次,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奖励机制。村公司管理人员不领取工资,但可以拿出年度经营性收入净利润不超过20%的部分,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奖励方案,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会议集体讨论、县乡党委政府把关后,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在职员工(含兼职的村“两委”成员)进行奖励。再次,合理安排集体收入的使用。通过“四议两公开”的方式,用于村级公益事业、民生项目或再投入创收。比如,用于村级保洁和助学、助医、助老、助困等临时救助。
3.创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防控协同机制
防范法律政策风险。村公司按照“上级给政策、公司谋发展”的原则,在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民主管理、诚信经营。防范质量安全风险。建立安全、质量监督机制,加强各工种技能培训与安全教育,严把原材料的数量、质量、价格等关口,自觉接受监管,杜绝质量、安全事故发生。防范不廉不公群众矛盾风险。加强廉政风险防范,所有收支情况均定期公开;乡镇安排专人负责财务监督管理;县农经、审计部门负责财务管理的督促、指导和重点审计,杜绝不廉洁行为的发生,确保不发生群工矛盾。
4.拓展多元开放的集体经济服务范围
一是建筑施工。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行动中,财政性资金到村的项目,包括农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文化教育设施、村组道路建设、河道维修、农村住宅修建等,在同等条件下按程序优先由本村公司承揽实施。同时,引导各村公司参与村民建房,积极拓展业务,不断做大做强。在建筑工程领域,村公司必须坚守“四个直接,两不允许”原则,只承接本村工程项目,直接用工用劳、直接采购材料、直接租用机械、直接组织实施,不允许分包转包,不允许擅自到其他村揽接项目,但在其他村公司不能胜任其所在村级范围内的工程项目时,经村委会书面邀请,与隆利公司共同协商后方可承接。二是劳务输出。主动服务县内规模工业企业。与县内规模工业企业和就业帮扶车间开展劳务协作,县人社局建立稳岗就业信息管理平台,收集统计务工人员情况,一天一申报、一月一汇总,每月务工累计达到22天的,县财政从规模工业企业稳岗就业奖补资金中,按50元/月·人的标准给予补助。加强对外劳务协作。针对外出就业劳动力主要流向,加大与长株潭、东莞、义乌等地劳务合作力度。向望城等地输送劳动力,可获300元/月·人的补助。通过劳务合作解决农民工就业、企业用工难题,实现双赢。三是服务创收。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流转农民的承包地。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增加服务供给。承办村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参与农村红白喜事,适当收取服务成本,同时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杜绝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促进乡风文明。四是其他经营。通过内部挖潜、外部借力,挖掘资源、利用资产、引进资本,搞好经营创收。依法合理利用集体土地出租承包,利用山塘水库山林开发增收项目,建设农产品种养基地,发展林下经济。加强村级光伏电站和水电风电经营管理,确保持续长期发挥效益。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服务国家重点项目建设。
(四)发挥资源优势,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档次同提升
隆回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南北地形地貌差异较大,且全域富硒,土壤硒元素平均含量1.774ppm,是全国平均值的7.4倍。近年来,隆回县确定优质稻、生猪、烤烟、金银花为4大主导产业,百合、油茶、“三辣”(生姜、辣椒、大蒜)、果蔬茶药糖为4大特色产业。
1.精准布局谋求发展
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隆回县积极推进产业发展“链长制”,明确以金银花和龙牙百合为主的中药材、以辣椒为主的富硒农产品加工、轻工智能制造、医养康养、生态文化旅游和新能源等6大重点产业链,由县委书记、县长带头担任“链长”,实行“一条产业链、一名链长、一个产业规划、一个年度计划、一套支持政策”的“五个一”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围绕特色产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推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支持力度,打造全国金银花和龙牙百合产业链重点地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点园区。引导金融机构推出“惠农担-粮食贷”“惠农担-油茶贷”等新型信贷产品。2021年,全县金融机构共发放特色产业贷款3亿多元。
2.加力推进结构调整
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和市场空间,规划切实可行的农业产业结构,“四主四特”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获评湖南茶叶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县、省烟叶工作先进县。在产业定位上,重点打造两个主导产业(油茶、金银花),两大基础产业(粮食、畜禽),四项特色产业(三辣、百合、烤烟、特色果蔬茶),加上生态休闲旅游业,形成了“8+1”产业体系。这些产业中,既有见效快、周期短的产业,如三辣、养殖等,也有能够长久受益的产业,如油茶、茶叶、金银花等产业,适用于不同的贫困群体,确保了产业发展的多样性、实用性。在产业布局上,根据地域特色和发展潜能,因地制宜在北面高寒山区重点种植金银花、猕猴桃、高山萝卜等农作物,在南面发展油茶、烤烟、辣椒、百合、优质稻等农产品,形成了“一片区一产业、一产业一中心”的富硒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以金银花、龙牙百合为主的中药材产业链和以辣椒为主的富硒农产品产业链快速发展,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长期稳定在22万亩左右,年产干花约1.2万吨,稳占全国金银花产量的60%以上,产值超过20亿元,全县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达120多万亩。 目前,农业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
3.积极打造特色品牌
品牌创建卓有成效,新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产品7个,新增9家企业21个产品纳入“邵阳红”农产品公用品牌名录,到目前为止,全县现有“邵阳红”区域公共品牌39个、湖南省著名商标5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1个、“两品一标”认证52个、三品认证48个、中国弛名商标1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2个。金银花入选全省“一县一特”品牌,“隆回龙牙百合”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与金银花共同入选“湘九味”。湖南省宝庆农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生产的“金鸡”牌龙牙百合远销十多个国家,隆回县瑞源农业有限公司“隆瑶兴”牌龙牙百合干产销两旺。
4.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注重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认真做好“扶”“引”两篇文章,积极培育行业领军企业。扶,就是按照“一个产业,1-2家龙头企业”的思路,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产业化项目。如:为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隆回县积极争取了湖南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政策,连续三年共投入资金9000万元,支持省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加工、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县财政出资1亿元,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放大10倍贷款效应,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鸿利药业从只有一条生产线的作坊式企业,发展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夯实“中国金银花之乡”产业基础,辐射带动金银花种植21万亩,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年产值超10亿元。引,就是招大引强。哪个产业没有龙头企业,就围绕这个产业开展招商引资。针对辣椒产业没有龙头加工企业的情况,把在东莞发展的隆回籍老乡招引回乡,创立了军杰食品公司,获评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全县种植辣椒1.2万亩,涉及18个种植专业合作社,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最终,龙头企业培育成效斐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队伍迅速壮大,新增市级龙头企业13家,全县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42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106家,其中国家级农民示范合作社3家,省级农民示范合作社17家;家庭农场402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2家,产业发展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新增规模以上涉农企业6家,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34家,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78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60多亿元,加工产值与一产产值比为2.6:1,农产品转化率达70%以上。
二、立足实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新挑战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21年,隆回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发展阶段,按照中央、省委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部署,立足县情、农情,毫不松懈,接续奋斗,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许多新成效。但是,实事求是地分析,隆回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依然面临诸如县乡村空间规划有待全面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城乡一体、特色优势农产品有待进一步品牌化、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有待跨界融合、村与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亟需破解等方面的挑战。
(一)县乡村空间规划有待全面统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城乡国土空间规划是重要内容。隆回县高度重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充分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着眼于生态环境保护、“三线”管控、土地开发利用、城乡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致力于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但从调研情况来看,隆回县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缺乏全局意识,尤其是在统筹县乡村规划方面还存在盲区。一是缺乏统一管控的意识与机制。规划涉及部门多,各个部门的规划在内容结构和涉及深度上均有很大不同,各类规划建设任务多头下发,存在重复、交叉。二是编制与实施主体不一。横向上,多部门按不同规范要求独立编制,部门之间协调不足,衔接不畅;纵向上,上面的规划与下面的需求存在矛盾,与地方的实际情况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城乡一体
近年来,隆回县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等实施使得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观,保障水平大幅度提升。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很难达到与城市相提并论的水平,农村的路、桥、电、燃气、公交、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安全饮水、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比如:农村公路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大部分通村公路路面宽3.5m,技术标准低,管养维护困难大,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车辆通行需求。农村客运市场逐渐萎缩,客运班次少,很多客运班车入不敷出,有些甚至已经停运。农村客运班车主要是在县乡主道上运营,离县乡主道较远的村民需步行较长距离才能到达候车点,且候车时间久,出行不便。各地在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存在只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重视短期达到上级要求,忽视了可持续发展,忽视了存量基础设施的维护、维修。农村公共服务内部供需结构存在着基础薄弱,物流业发展缓慢,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发展综合规划和网络信息系统服务等“软”服务供给不足。
(三)特色优势农产品有待进一步品牌化
目前,隆回县围绕金银花、龙牙百合、隆回三辣、高山腊制品、有机茶叶、山界红糖等农产品,打造了“宝庆牌”龙牙百合、“桃花牌”辣酱、“昊之源”南瓜粉、“毅鹏牌”和“银仙牌”金银花茶、“峰都牌”翠螺茶、“老庚牌”腊制品等农产品品牌,现有“两品一标”认证5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5个、“邵阳红”区域公共品牌39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1个。总的来看,隆回的农业品牌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品牌化发展水平不高,品牌知名度不高。虽然品牌多,但存在小、散、乱、杂等问题,品牌运营、宣传、推广的整合营销专业度不够,缺少计划,品牌标识辨识度低。虽有品牌意识,但品牌定位不明确,没有让品牌的功能最大化,产品特点、核心优势等方面没有很好地与精准目标消费者匹配。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品牌地位却未与之匹配,产品品质好,但品牌知名度未与之匹配。
(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有待跨界融合
隆回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迅速,“一县一特”、“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78家,农产品转化率达70%以上,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42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106家,产业发展带动能力较强,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在产业融合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解放思想,产业跨界融合还需深入探索,对一些新业态新模式还不敢大胆尝试。比如,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目前最多的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生态农业模式,致力于打造农旅高地、网红打卡地。而在“农旅”基础上的突破与升级还不够,“农旅”可以融合现代农业、度假养生、生态养老、文化民俗等产业,将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甚至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此外,“互联网+”作为提高农业品牌化发展的新模式,可以推动农业产业线上线下同步发展,隆回在农业产业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没有深度探索,以及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发展智慧农业等方面还需提高认识和深入探索。
(五)村与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亟需破解
脱贫攻坚以来,隆回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结构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村级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所有村(社区)实现集体收入破零。但是对标中央、省市工作要求和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隆回县村级集体经济总体水平还不高,村与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有的村基础薄弱,除村活动场所、闲置学校等公益性资产外,能用于经营获得收入的只有少量集体土地,集体“存款”很少。特别是地理位置偏远、可供开发利用资源少的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就更加艰难。有的村受地理位置、人口素质等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级党委政府的项目资金以及帮扶单位的扶持资金,且长期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高耗资低受益,产业发展方式难以转变,未形成优势产业链,未形成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村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严重不足。而县城和乡镇所在地周边、旅游景区周边、产业集聚区周边的村,发展渠道相对较宽,集体收入相对较高。原贫困村因整体推进光伏发电项目,集体收入普遍高于非贫困村。同时,有外出经过商、办过企业、包过工程的村干部,有一定的经营能力,能够想办法搞活村集体经济。村与村之间悬殊过大,收入多的村达60万元,少的只有几千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制约了村级组织稳健运行和发展。
三、实现跨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新突破
隆回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毫不松懈,接续奋斗,凝心聚力把乡村振兴这件大事办好办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越往前走,任务越艰巨。无论是阶段性成果,还是面临的挑战,都将为下一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决策参考。我们要从成效中总结经验,从挑战中找寻差距,立足实际,把握实情,尽快谋划,扎扎实实推进乡村振兴。
(一)优化城乡国土空间布局,提高资源配置质效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统筹要素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是助力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好的规划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隆回县既要不断增强规划意识,也要科学做好规划,确保城乡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绘到底,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推进城乡一体化。
1.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
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立足区位、生态、产业实际,以“双评价” 为基础,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与自然保护地优化评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优化调整和储备区划定,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要求,全面把握隆回县未来15年的生态环境保护、“三线”管控、土地开发利用、城乡项目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一二三产业发展等事关国土空间布局的大事,加快编制完善《隆回县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以及隆回县县辖23个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做到不交叉不重叠不冲突。
2.坚持做好重大专项规划
围绕“三宜三融三区”战略目标,深化“一心”(县城)、“三轴”(G320国道沿线城镇为发展轴、S312省道沿线城镇发展轴、S219省道沿线发展轴)、“三城镇群”(南部城镇群、中部城镇群、北部城镇群)为主体的城镇规划体系,制定主城区“两带两轴六区”统筹规划、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和实施方案,推进科学城概念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轨道交通线网、基础设施等重大专题研究及专项规划编制。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一体化同步推进镇村规划编制,做好核心镇、中心镇、一般镇规划修编工作,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
3.持续推进“多规合一”
按“规划一张图”要求,实现工程项目“一张蓝图”上生成、“一个平台”上审批,细化落实省、市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对接省、市级专项规划,结合隆回实际,合理确定国土空间发展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确定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治理总体格局和隆回县中心城区总体布局,明确对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刚性传导要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布局,合理划定土地用途区,科学安排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增强规划穿透性、执行力。
(二)由城至村延伸,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必然要求城乡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隆回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基础设施衔接、互补、融合,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助力隆回城乡融合发展。
1.加快完善县域以及中心城区交通网络
积极对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互联互通、便捷顺畅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以沪昆高速、呼北高速、怀邵衡铁路、沪昆高速铁路等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铁路网。进一步完善县城内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提质升级国省干道、县(乡)际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实现县内县外互联互通、县域路网四通八达、重点集镇通畅通达、农村通组道路全覆盖。
2.加快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
完善县域主城区公交网络,开通主城区至主要乡镇及主要居民点的公交线路,鼓励各乡镇开通至主要村庄的公交线路,形成连接主要居民点、工业园区、生态农业旅游区、客运车站等的快捷公交网络。将建设好的农村招呼站真正投入使用。
3.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饮水工程规范化管理,抓好乡镇供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升全部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质量。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统筹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布局,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统筹完善县乡村三级供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三)培育壮大本土品牌,引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培育壮大本土农业品牌,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农业质量变革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打造本土农业品牌。隆回县可以利用当地优质资源和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品牌强农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壮大优势农产品基地,走出一条“品牌富农”之路。
1.抓好品牌培育,提升产业竞争力
按照“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基本思路,充分挖掘农业资源优势,加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以金银花、烤烟、优质稻、生猪四大主导产业和油茶、辣椒、百合、特色果蔬四大特色产业为依托,打好“绿色牌”“生态牌”“文化牌”,着力培育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对重点企业和品牌产品给予重点培育、重点扶持,以培育本土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抓手,做强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有品牌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企业,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
2.抓好品牌推介,提升产品知名度
做好农业品牌营销,加大农业品牌展销推介力度,组织举办和参展农交会、农博会、国际餐饮博览会等大型展会,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推介会、品鉴会,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经营主体参加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鼓励农业企业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电商、自媒体等各类新媒介开展各类农产品营销,让隆回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成为人人知晓、人人喜爱的品牌。
3.抓好品牌认证,提升品牌美誉度
支持农业品牌认定,扎实做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认证工作,支持开展农产品国家气候标志认证。强化农产品品牌监管,规范标志使用,提升品牌含金量。严厉打击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中国知名农产品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的侵权事件。
(四)促进产业融合,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做强农业,必须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隆回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契机,依据自身特点,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整合优势资源,推进农业现代化。
1.进一步优化种养品种结构
要对产业品种进行再比较再优化,突出重点、聚焦优势,加快扩大规模、提质增效。一方面,要立足气候、土壤、地形等资源特征进行产业布局,根据县域南、北地区的地理和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北面高寒山区种植金银花、猕猴桃、高山萝卜等特色产业,南面地区发展油茶、烤烟、辣椒、百合、优质稻等产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市场预判,以销定产,精准优化品种。在选择品种时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生产和销售同步谋划,摸透市场行情,产品上市才会销路畅通。
2.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坚持“农头工尾、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加强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全面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生态链。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敢于跳出农业发展农业,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卫健等深度融合,积极探索诸如“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互联网+”、“农业+艺术”等新模式新思路,建设一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提高精细化发展水平
加强耕地质量提升,推进农田变良田,高质量实施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加快补齐水稻机插、机烘等短板,不断提高水稻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推进蔬菜、小水果等经济作物设施大棚建设,提升“菜篮子”供应保障能力;以畜禽、水产养殖为重点,大力推广智能化养殖设施设备,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生态环保养殖场建设,打造一批高标准的智能化养殖基地;加速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设一批产地分拣包装、冷藏等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一批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和数字农业应用示范推广基地,实施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五)推行强村带弱村帮扶模式,实现乡村协调发展
针对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部分村存在基础条件较弱、发展后劲不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信息闭塞等问题,隆回县可探索推进“强村带弱村”帮扶模式,通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产业发展好、治理有效的强村与部分弱村结成帮扶对子,以强带弱、以富带穷、抱团发展,着力破解弱村基础条件差、发展思路少、产业实施难等问题,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一是资金帮扶。针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基础条件差、无钱办事等实际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由村级集体经济相对充实的强村对薄弱村进行结对帮扶,重点在帮助争取项目、改善基础条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面给予帮扶,实现互通有无、双赢共建。二是产业帮扶。主要是解决薄弱村特色产业发展单一、增收渠道单一的问题,从“联”上入手,从“合”上落脚,打破村庄发展壁垒,聚拢各村庄的资源,通过实施土地入社、资金入股、资源共享等形式,开展合作化经营、联合式发展,开启“连片带动、整体推进”的区域化发展之路。三是智力帮扶。举办党建交流会、产业推进会等,相互学习对方先进的治理经验和治村方略,推动各村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并定期组织两村干部互动学习、参加文体活动;鼓励以“全脱产”的方式,强村与弱村干部双向互派、挂职锻炼,汲取经验,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人民日报 》2021年2月22日01版。
张庆伟:《以实干实绩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湘评论》2022年第5期。
毛伟明:《以产业项目的大建设支撑“三高四新”战略大落实》,新湘评论》2021年第10期。
陈文胜:《大国村庄的进路》,湖南师大出版社,2020年。
陈文胜:《论中国乡村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陈文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转型》,《求是》2017年第3期。
陈文胜:《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在动力》,《人民日报》2019年5月13日。
陈文胜、李珊珊:《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陆福兴:《全面乡村振兴如何开好局》,《中国乡村发现》2021年第4期。
陆福兴:《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新湘评论》2021年第2期。
(作者简介:汪义力,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李珊珊,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战略。陈文胜,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城乡关系、乡村治理;来源:《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年8月出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