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赵强社: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从“三个优化”到“三农同化”

[ 作者:赵强社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3-29 录入:李珺 ]

1、基本内涵:“三个优化”

从基本内涵分析,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产业要素、产业结构和产业功能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组织形式。农业现代化通过把价值链、产业链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使割裂的产、供、加、销等环节在组织纽带和市场机制作用下衔接起来,构建一个以高度专业化和社会化为基础的完整的产业链条;通过重组农业与非农业部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构建各种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综合效益整体提升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和运行机制。

从我国当前情况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战略的持续推进,①农业经营格局从传统小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规模农业递进;②农业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③农业功能从单一生产向多元化方向扩展;④产业链条从生产销售向全产业链延伸。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互促互荣。

2、外延拓展:“三农同化”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复杂性,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农业产业的单一概念,追求的不是单一的经济目标,应该是多领域、多因素、多目标的集成。不仅表现为生产力发展,而且包含生产关系调整;不仅要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且要求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不仅追求经济产出,而且强调农民增收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农业、农民、农村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快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农民、农村“三农”同步现代化,三者密不可分。


3、“三农同化”的辩证关系


农业是本体;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村是农业的载体。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走作为本体的农业、作为主体的农民和作为载体的农村共同现代化的路子,实现“三农同化”。其中,本体现代化是核心,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实行本体的现代化,也就是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体就是要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植农业服务业,着力构建一二三产业联动的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主体现代化是关键。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人是根本。当前任务是培养“农才”,发展“农会”,引导农民工,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队伍。载体现代化是基础。农村是农业的载体,一切农业活动都要在农村进行,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就是空中楼阁。要着力解决“农水”、“农路”、“农舍”、“农地”、“农价”、“农场”和农业污染等诸多问题,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在“硬件上”,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软件上,要提升农业服务能力;在生态上,要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赵强社: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从“三个优化”到“三农同化”(图1)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咸阳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陕西省村社发展促进会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