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探索(3)
编者按:按照党的十九大总体部署,当前处于脱贫攻坚全面进入攻城拔寨的决胜期,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将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同时也处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起步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站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与全面现代化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迫切要求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与脱贫攻坚是当前中国全社会的两大国家战略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明确要求,“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只有实现乡村振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作为精准脱贫的首创地,湖南必须扛起政治责任,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充分把握两者的不同特性和互动关系,使其相辅相成、互补互助、继承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坚实基础。
从这个要求出发,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三农工作专家组组长陈文胜等经过实地调研发现,武冈市坚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相衔接,以实施“八有”工程为重点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以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探索城乡同步发展新路径,以供给侧改革为动力构建全域乡村振兴新格局,走出了一条从脱贫攻坚向全面小康与全域乡村振兴迈进的成功实践之路,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供了有益借鉴,具有深入研究、提炼与推介的重要价值。
一、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取向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点击进入)
二、以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探索城乡同步发展新路径(点击进入)
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构建全域乡村振兴新格局
贫困地区要稳定脱贫、建设高质量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不仅需要政策的强力推进和必要“输血”,更要着眼长远,始终把握住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总方向,充分运用好市场机制,努力使区域要素在市场经济中得到激活,让区域经济发展符合市场规律,从而增强区域发展内生动力。近年来,武冈市在脱贫攻坚中始终注重科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尤其是突出发挥好市场力量,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形成了全域乡村振兴新格局。
(一)发挥市场对城乡产业融合的决定性作用,以现代市场机制激活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
对贫困地区而言,扶贫产业在具有商品属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如果没有政策引领和组织推动,则难以启动;如果没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脱离了产业的市场属性,则难以持续。扶贫产业发展只有融入统一大市场,同时又必须契合当地要素禀赋、产业基础、交通区位等具体实际才会有生命力。武冈市在产业扶贫的实践中,始终坚持突出市场方向,注重依托自身优势与特色形成市场竞争力,实现扶贫与市场的充分对接。
1.以资金为杠杆推动乡村产业对接市场。武冈立足本土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建立了“一村一产业”扶持基金,支持各乡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有限的引导资金,引导要素向符合市场发展方向的产业集聚。倾力打造“一乡一商会”,依托商会吸引遍布海内外的武冈籍商人回乡发展产业,通过精准招商,促进了小产业与大市场的对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融入大的市场格局中。
2.以地方特色为导向形成农产品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在产业扶贫中坚持特色发展、适度规模发展,围绕粮食、脐橙、药材、铜鹅、生猪、牛羊、卤菜等乡村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建成500多个产业基地,其中中药材、油茶、黄金葛、脐橙等特色农林产业基地6.38万亩,土鸡万羽养殖场18个、铜鹅示范场7个、黔邵花猪万头养殖示范基地3个、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9个、大型标准化制种基地9个,实施温氏养鸡、大北农等重大产业项目,已建成温氏养鸡场15个,年出笼鸡800万羽,温氏养鸡产业通过委托帮扶和小额信贷股份合作,与贫困户3031户10079人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年增收2000余万元。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全市实现特色产业总产值35.6亿元。
3.以融合发展为抓手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依托旅游资源优势举办了2018年湖南春季乡村旅游节,建成了云山自驾友露营基地等县级示范项目,推出了荷塘、里仁、浪石等重点旅游村及伴山湾等乡村旅游景点,推动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直接带动218户873人稳定增收205万元。把“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引入农村,实施武冈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和武冈市电子商务扶贫专项行动,培育电子商务企业62家,建成市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村级电商扶贫服务站163个,增加电子商务从业人员1217人,85个贫困村电子商务得到全覆盖,2019年1-10月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6.52亿元,疏通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对接的通道。
4.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导激发乡村产业振兴动力。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引导贫困群众自发组织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94家参与产业扶贫,实现了所有自然村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强力推进“一村一龙头”项目,培育扶贫龙头101个,覆盖100个村,与贫困户1478户3178人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贫困户增收2518万元。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广大群众参与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得到提升。
(二)推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以政府职能归位强化影响农民生活富裕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武冈市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注重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着力增加教育、医疗和安全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在改善影响农民生活富裕的薄弱处、关键处、紧要处取得了实效。
1.以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为基点推动政府职能回归。坚持把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责,强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职责,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强化政府资金向社会公共服务倾斜,确保公共财政用于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节能环保、社会保障、道路交通等10大民生项目支出占总支出的76.08%,特别是突出了教育、医疗两个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重点领域。
2.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为导向推进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创新。坚持在政府主导下深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供给方式创新,充分吸引和激活社会资源兴办公益事业,不断提高全市公共服务质量。如在教育领域,围绕提供高质量、高水平教育目标,积极引导和推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进入武冈,新建湖南师大附属武冈实验中学、思源实验学校等名校,新增6000多个学位,推动教育水平上档次;在公共卫生领域,在横向整合部门资金、纵向统筹后期财政刚性投入资金基础上,以15年期“健康按揭”方式贷款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全面保障了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安全饮水上,积极推进和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PPP项目,引进社会资本,为全市安全饮水奠定坚实基础。
3.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效率为目标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着眼于解决公共服务效率低、群众办事难的突出问题,武冈市按照“优化配置、服务均等、一站式办理、阳光操作、规范运行”原则,以搭建乡村两级政务服务网络为抓手,开展基层政务服务改革,全面提升基层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了服务中心“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办事找不到人、办不成事、干部管理缺位的问题,确保进“一扇门”能办所有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了群众办事难问题。
(三)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促进农民的权利保护为导向完善城乡现代治理体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近年来,武冈市始终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全市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基本原则,在制定扶贫政策、谋划农村发展、发展农业经济、推进农村改革时始终牢牢坚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促进农民的权利保护为导向完善城乡现代治理体系。
1.以建立多元利益链接机制让贫困群众充分享受收益权。武冈市在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把充分保障人民群众收益权和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作为基本出发点,注重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中建立贫困户利益链接机制。如在产业扶贫中采取直接帮扶、股份合作、委托帮扶等模式发展产业,实现67503名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和增收;在项目建设中按“户贷户用户还”、政府投入、招商引资等办法建设重大扶贫项目,使20574名贫困人口收益,增收2700万余元;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将“扶贫车间”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安置服务中心,充分保障贫困户的就近务工工资收入、安置区配套用房出租分红和政府生活补贴等多元收入。通过多措并举,充分保障贫困群众收益权,使困难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2.以全面加强乡村环境整治使农民充分享受生态环境经济价值。武冈市把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作为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方面,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着力营造干净整洁、舒适优美、规范有序、文明和谐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全市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在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发展,拓宽了上万人增收渠道,转变了老百姓“靠山挖山”的传统观念,使农民在重新享受优美生态环境的同时获得生态收益。
3.以强化基层党建促进乡村自治质量提升。坚持党建与脱贫深度融合,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引领优化乡村自治方式、丰富乡村自治内容、提升乡村自治质量。选好村级“领头雁”,通过村支两委换届调整,形成以务工经商能人、农村致富能手、转业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为主体的村级班子,建立村干部的责任清单、权力清单、服务清单、负面清单“四张清单”,形成上级党委政府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群众监督的三级监督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推进规范自治,全市制定村规民约315个,成立村级红白喜事理事会315个,有效加强农村社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基本做到矛盾不出村;创新社区服务,推行村级集中服务日制度,主动上门为群众提供服务。通过政府引导、巩固基层、强化自治,推动全市乡村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加快形成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新格局。
(四)着力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以全域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共同繁荣
区域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只有从更广阔的的历史视野和更全面的系统视角来谋划和推动发展,才能实现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科学发展和成功跨越。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战略进程,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是实现稳定脱贫和高质量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在推进全市发展中,武冈市注重全过程思维和全局谋划,坚持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以全域乡村振兴来推动城乡共同繁荣。
1.在顶层设计上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通盘谋划。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主要目标、主要任务纳入到全市乡村振兴规划当中,把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村治理和改善保障社会民生等主要任务作为乡村振兴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系统进行谋划,通过规划强化乡村振兴的底线思维,通过规划推动形成在乡村振兴中全面稳定解决脱贫攻坚问题和补齐全面小康建设短板的共识。
2.坚持践行以发展解决区域贫困问题的科学理念。在推进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时,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只有发展了才能根本解决脱贫攻坚难题、实现全面小康的理念,注重推进产业扶贫与强化全市基础产业的对接、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与区域城镇化的对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对接、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高效治理的对接,通过一系列的超前谋划,有力夯实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基础,为全面乡村振兴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和思想条件,为全域乡村振兴赢得了先机。
3.统筹推进组织建设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注重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中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机密结合起来,深入推进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全面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注重激活市场主体扶贫动力,积极探索扶贫合作社等组织形式,依托龙头企业、大户建立做实委托帮扶,通过土地托管、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注重推进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发挥村民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协商议事机构作用,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村级治理体系,促进乡村文明和乡村和谐。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充分调动全市各领域参与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形成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的坚强组织保障。
四、结语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争”,让老乡实现小康,早已成为普遍共识。但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扶贫政策到期、扶贫干部归队,交完“卷”、脱了贫的贫困地区又该何去何从?武冈市的改革创新实践说明,解决阶段性攻坚脱贫与解决长期性相对贫困相衔接、特惠性帮扶与普惠性民生相衔接、到村到户为主的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衔接,是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
解决阶段性攻坚脱贫与解决长期性相对贫困相衔接。武冈市坚持以长远的视角谋划脱贫攻坚工作。如财政优先投入乡村教育,全面提升乡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和师资水平,真正实现教育扶贫的“扶智、扶本、扶根”功能,为未来发展积累智力资本;通过实施健康扶贫的“筑网”“强网”“托网”工程,保障农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在破解因病致贫难题的同时,提升了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把扶贫车间、易地扶贫搬迁、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了生活条件改善、就业保障、小城镇发展的多赢,有效调动了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这一系列重大举措,核心在于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实质上建立了解决贫困问题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特惠性帮扶与普惠性民生相衔接。武冈市坚持以“大河涨水小河满”的思路推进脱贫攻坚,既充分运用脱贫攻坚的特惠性帮扶措施,着力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又把特惠性帮扶工作与普惠性民生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纳入到补齐区域民生短板的过程中,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饮水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的改革创新,均是立足解决贫困问题、面向整个乡村、服务全市人民,既实现了全市脱贫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37%,又使区域整体民生水平明显提高,从而避免了为脱贫而脱贫,开创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相衔接的新格局。
到村到户为主的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衔接。武冈市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摆脱贫困的根本保障,逐步将脱贫解困的重心从福利性支持向培育新型经济体、从单个村庄扶持向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转变,尤其是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引领全面提升区域工业化质量,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极大增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能量,聚焦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激活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大的产业顶天立地、小的产业铺天盖地”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四化”同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稳定脱贫奔小康注入了强劲动力,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19~2020)》,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年11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