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罗明:十八洞村是如何进行精准扶贫的?

[ 作者:罗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03-19 录入:王惠敏 ]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看望慰问少数民族群众,就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自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先后13次深入十八洞村,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就该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十八洞村这只“麻雀”进行了认真解剖,为其他贫困村扶贫开发提供示范,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一、十八洞村扶贫前的基本现状

十八洞村位于花垣县排碧乡西南部,紧临吉茶高速、209和319国道,距县城34公里,距矮寨大桥8公里,于2005年7月撤乡并村时由原来的竹子、飞虫两个村合并而成,因村内有18个天然溶洞而得名。全村总面积约9.4平方公里,有耕地817亩,其中旱土200亩,水田617亩,林地11093亩,森林覆盖率78%。全村辖梨子、竹子、飞虫、当绒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225户,989人,有党员25人,是一个典型的纯苗族贫困村。现在村里常住人口主要是老人和儿童,青壮年多外出务工,信息闭塞,群众文化素质偏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主要表现在:   

(一)贫困度深且面广。2011年,该村人均纯收入1280元,分别仅为全县、全州、全省、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790元、3674元、6567元、6977元的33.77%、34.84%、19.49%、18.35%;2012年,该村人均纯收入1417元,全县、全州、全省、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354元、4280元、7440元、7917元;2013年,该村人均纯收入1668元,而全县、全州、全省、全国农民分别为4903元、5260元、8372元、8896元。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县、全州、全省、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见下图)。在农村扶贫对象识别中,该村识别出贫困户120户48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8.84%。

1.png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2011年至2012年,省民委扶贫工作组进驻该村,先后整合资金500余万元,实施了村道、机耕道、水渠、村部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因该村地域广、居住散,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如,人饮工程管网老化严重;信息网络入村建设无实质性进展,等等。

(三)文化教育较落后。村内的竹子小学,实行隔年招生,现仅开设二年级和学前班,只有一名教师,3名二年级学生,10名学前班学生,师资力量薄弱,校舍十分简陋。因适龄儿童就读不便,学生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多数村民只接受过小学或初中教育,文化程度低。全村989人,其中,文盲161人,小学文化403人,初高中文化394人,大专及以上文化仅31人。全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94.6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37%。

2.png

(四)产业建设较滞后。全村耕地面积817亩,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83亩。2013年全村种植水稻400亩,玉米100亩,烤烟160亩,西瓜70亩,其他农作物87亩。2013年,全村总收入仅165万元,其中水稻收入40万元,玉米收入5万元,烤烟收入32万元,西瓜收入28万元,劳务及其他收入60万元。外出务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村民种养收入占比低,农业产业未成规模。2013年全村经济收入来源构成图如下:

 3.png

(五)空壳化现象突出。全村共有劳动力540人,其中外出务工230人,占劳动力比重超过42.6%,高于全州、全县总体水平5.3个百分点、5.1个百分点。大部分家庭每年至少有1人常年外出务工,有的家庭主要劳力全部外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及留守妇女问题比较严重,村寨空壳化现象较为突出。

二、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合理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扶贫方式。我们以“五个精准”为突破口,探索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全力攻克贫困难题。

(一)扶贫对象识别上做到精准。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识别和建档立卡,是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基础性工作,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我们认真征求群众意见,制订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贫困户识别工作做法》,制定“十八洞村贫困农户识别9个不评”的标准,即有楼房或商品房的家庭不评、2000年以来违反计划生育的家庭不评、嗜赌成性及劳教不改的家庭不评、不务正业及懒惰成性的家庭不评、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家庭不评、时常刁蛮阻扰公益事业和当地经济的家庭不评、全家外出务工通知不回的家庭不评、国家公职人员家庭不评、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和各类车辆及加工厂的家庭不评。同时,为防止优亲厚友等现象出现,对识别工作实行全程民主评议与监督。第一步,户主申请或者群众推荐;第二步,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召开群众大会投票识别并当场公布结果;第三步,由村民代表、村支两委成员、乡党委政府代表及县扶贫工作队三级会审,并将结果在村里张榜公布不少于7天;第四步,乡级审核;第五步,县级审核;最后,对识别出的贫困对象进行建档立卡,逐户制订脱贫措施,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脱贫目标。目前成功识别出120户贫困户共483人。群众意见小了,真扶贫、扶真贫也落到了实处。

(二)支柱产业发展上做到精准。我们注重改过来“输血式”扶贫方式为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把产业建设作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核心举措,坚持因地制宜,结合该村的土壤、气候等特点,探索出适合十八洞的养殖、种植、加工、旅游、劳务输出“五大产业”。一是瞄准以猕猴桃、烤烟、野生蔬菜、冬桃、油茶为主的种植业。目前已形成烤烟318亩、野生蔬菜41亩、油茶30亩、冬桃2250株的规模,猕猴桃产业因本村土地有限,在花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流转土地900亩,大力发展“异地经济”,实行股份合作,促进农民长期受益。二是瞄准以湘西黄牛、生猪、山羊、稻田养鱼为主的养殖业,采取散户和大户相结合的模式,支持重点养牛户2户,山羊养殖户2户,生猪养殖1大户带10小户共同发展。三是瞄准增收效果明显的劳务输出经济,目前全村200余名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旱涝保收”。四是瞄准以苗绣织锦为主的加工业,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组织92名留守妇女发展苗绣产业,与吉首金毕果民族服饰公司签订订单协议,人均月收入增加1500元。五是瞄准以农家乐、红色游为主的旅游产业,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优势和习近平总书记前来考察调研的影响力,将十八洞村打造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和农家乐、乡村游胜地。

(三)居住环境改善上做到精准。实施精准扶贫要注重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十八洞村围绕打造“中国最美乡村”的目标,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美结合”的原则,从“土”字出发,从“新”字着眼,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民享受和城市相近的现代生活;另一方面注意保持农村原有的景观风貌、村落形态,充分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让田园牧歌的农村特色更加鲜明,乡村文化的真实性、淳朴性、原味性更加突出,让人记得住“乡愁”。在推进民居改造上,民族文化元素得到了充分体现,将其与“五改”(改厨、改厕、改圈、改池、改浴)相结合,并针对十八洞村居民特点,分户设计,一户一案,对破损较大的房屋在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进行改造,满足基本使用功能,比如加装木隔板,改厨、改厕;对破损不大的房屋进行特色改造,原有水泥砖房用小青砖饰面处理,平屋面改造成小青瓦坡屋面,木房整修封檐板、翘角。并以城乡同建同治为抓手,加强村内及周边环境治理,推动水、电、路、房、通信、环境治理“六到户”,不断改善村居环境。

(四)民生事业服务上做到精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十八洞村提出的扶贫开发三件大事,教育和基本公共保障是重要内容。一是解决“读书难”问题。针对村内竹子小学隔年招生、复式教学和高年级就读的片小排谷美小学设施简陋的实际,我们积极探索破解适合山区实际的教育机制,在不撤并原有教学点基础上,建立健全教师交流和支教机制,实行村小分级分班教学,加大投入维修改造学校基本设施,除认真改善教室、课桌等重要场所外,特别注意完善学校的食堂、厕所和运动场地,确保满足现代教育教学需要,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二是解决“看病难”问题。调研过程中,群众反映患急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看病难十分突出。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多次实地查看和探讨,就在村医生家就地改造,建标准村卫生室,按要求添置药品器械,这样村医生既能无需“坐班”兼顾农活,又能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同时,将乡医院急救电话在每家每户张贴,方便群众及时拨打。三是解决“保障难”的问题。认真做好弱势群体、孤寡老人、困难户的救济救助工作,想尽千方百计关心他们、关注他们,为他们提供基本生产生活保障。除精准识别出贫困户外,我们还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新确定农村低保对象11户42人,加上原有的23户82人,共34户124人,占全村总人口939人的12.54%。

(五)扶贫机制创新上做到精准。一是建立专业合作社。支持十八洞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路子。我们根据村内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妇女多的实际,组建了苗绣合作社,让农村妇女实现了在家就能就业,在家就能增收致富。同时,重点支持十八洞村养牛大户龙成志成立养牛合作社,与三组村民合作养殖湘西黄牛120头,支持能繁母猪养殖大户隆英祝建立养猪专业合作社,由她负责提供优良猪崽、养殖技术、春秋防疫和销售信息,带动周边群众增收。二是探索股份合作扶贫。为有效破解土地、资金、技术等瓶颈问题,我们反复与十八洞村民商量,产生了“跳出十八洞村建设十八洞产业”的新思路,即十八洞村与花垣县苗汉子合作社合作,共同开发1000亩猕猴桃产业基地,100亩在本村流转,900亩从花垣生态农业产业园内流转。项目总投资600万元,公司股份由四部分构成,全村每户每人出100元,苗汉子合作社出资入股占51%,村贫困户以政策扶持资金入股占25%,其余村民申请财扶专项资金占12.5%,村级集体经济申请专项资金占11.5%的股份。基地由苗汉子合作社统一集中管理运作,优先本村村民有偿务工劳作,按照一次性投入可持续20年计算,总经济效益可达到4.1亿元以上。三是创新互助金机制。坚持“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滚动发展”和“不出村、不吸储”的基本原则,通过以财政扶贫资金、农户入社资金、无偿社会帮扶资金或捐赠资金、占用费转入本金“四位一体”的聚资方法,不断壮大“互助金”规模,放准用活资金,确保投放准确,按时偿还,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进一步推进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主要思路

十八洞村是我县、我州乃至武陵山片区贫困村的一个缩影。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调研的指示精神,一方面认真解剖好十八洞村这只“麻雀”,为其他贫困村扶贫开发提供示范,探索可复制的经验;另一方面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要求,以改革的新理念,创新精准扶贫机制,破解致富瓶颈,完善基层组织,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力争在全州率先脱贫,率先致富,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一)以改革的新理念破解扶贫“老课题”。扶贫开发是一个“老课题”,要让“老课题”体现“新思路”,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要求,以改革的精神,首先在产业扶贫上做到精准,解决好“选什么产业、怎样发展产业”问题。

    一要结合贫困山区实际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从十八洞村的试点可以看出,作为西部贫困地区,没有资金、市场、技术等优势,但有湘西黄牛、猕猴桃、民族文化等特色资源,可以以此为依托,大力发展养殖、种植、加工、劳务输出、休闲农家乐等产业。所以,贫困村选准产业,关键是要立足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结合国家扶持政策和市场需求,引导贫困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旅游则搞旅游,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金量释放出来。在形成“一村一品”为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开发“一村多品”、“一户一业”,培育贫困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建立并依靠专业合作社推进支柱产业建设。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分散的农户越来越难以适应国内、国际大市场的竞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推进方式。要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依托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合作社。依靠这些专业合作社把单个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变盲目生产为有计划的按订单或合同生产,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政府部门“包”不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许多事情。同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农产品品牌,申报注册农产品原产地证明商标,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提高专业合作社的竞争能力。

三要有“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支柱产业”的发展新理念。扶贫工作不要仅仅局限于本村固有资源,而是要按照“跳出十八洞村建设十八洞产业”的新思路,在其他更适合的地方,发展“异地经济”,打造支柱产业。在扶贫产业布局上,以带动贫困村发展为核心,满足产业适度规模的需要,允许跨村发展,甚至多村联动发展,不再局限于贫困村单独发展的思路,是今后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理念。要积极整合脱贫资源,认真对接,逐渐实现贫困村之间互通有无,实现贫困村之间共同脱贫致富。

(二)以破解致富瓶颈牵住扶贫“牛鼻子”。目前,一些农村地区贫困的根源是“三缺”,即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因而,解决农村发展和农民缺资金、缺技术以及农副产品卖难“三大难题”,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要创新农村融资机制,解决农业生产“缺钱”问题。贫困户要发展生产,普遍缺乏资金。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扶贫工作、影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问题。一方面,农民贷款难,另一方面,信用社放贷难。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是贷款手续繁琐、缺少担保抵押、成本高风险大。要简化农户小额贷款程序,积极与信用社对接,简化农村小额贷款手续, 降低信贷准入条件,更好地发挥信用社小额贷款支农作用。要开展“小额农贷”试点,大力开发符合农村实际的信贷产品,鼓励各种形式的小额信贷试验和推广,扭转小额信贷“贷富不贷贫”倾向。要完善农村贷款担保体系,推广“集中担保、分散使用”和“限额担保,周转使用”的担保方式,支持开展“农户联保”、“多户联保”、“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担保形式,鼓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要多方整合扶贫资金,积极整合行业扶贫资金、部门扶贫资金、社会扶贫资金,集中资金真扶贫、扶真贫,确保扶贫资金使用由“撒胡椒面”向“握指成拳”转变,破解贫困地区资金难题。

二要创新科技扶贫机制,解决农民“缺技术”问题。贫困户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大多缺乏科技知识,缺乏种养技术,缺乏一技之长。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越来越萎缩,农民渴望种养技术和农技推广不“接地气”的矛盾突出。要大力开展技术培训,采取“推广式”、集中办班式、巡回培训式、田间地头实地培训式、大户帮带式、基地示范式等多种方式开展技术培训。要注重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以及党员、村干部、合作组织负责人、“能人”大户的培训。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抓好农民技能培训,特别是抓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务工收入。

三要创新生产经营模式,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贫困地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市场信息不灵,发展生产往往是人家种什么我种什么,别人养什么自己养什么,盲目跟从,没有摆脱“一家一户闯市场”或者一哄而上,“跟风生产”的生产方式,造成产销严重脱节,农产品卖不出去,经济效益低下。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统一生产、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等优势,能够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形成合力闯市场,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因此,要引导贫困地区农民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培养和扶持能人来牵头运作,运用互联网等新手段,扩大信息收集面,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使贫困户在农业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中增收脱贫。

(三)以完善基层组织强化扶贫“火车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选好配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带头人很关键。

一要选准配强乡村领导班子。按照中央最近出台加强乡镇建设的指导意见,配齐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增强基层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或选举到乡镇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中来,将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工作热情高、公道正派、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进村“两委”班子。如在十八洞村,我们充分依靠群众,选出了受群众拥护和支持的大学生村官龚海华、致富带头人施进兰为新一届村支书和村主任,充分发挥“村支两委”年富力强、团结协作的战斗堡垒作用。要通过选好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班子,增强其在群众中的威信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基层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真正将乡镇党委和村“两委”建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维护农村稳定的“火车头”。

二要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是贫困村的贫困农民,贫困农民既是受益主体,更是参与主体。要紧紧依靠群众,积极发动群众,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克服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调动其改变落后面貌的积极性。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分类扶持”的原则,对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优先扶持;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疾病致贫的,予以救助扶持;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嗜赌酗酒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以此激发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奋努力、自我脱贫、走向富裕的内在动力,努力达到稳定脱贫、逐步致富、加快发展的目标。

三要发挥农村能人带动作用。抓住“能人经济”这个核心,对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能人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强化措施育能人,政策激励扶能人,搭建平台用能人,把政府的力量用到,把市场的力量用足,为他们干事创业搭建平台、给予支持。实施“能人带动工程”,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逐步形成“政府搭台、能人唱戏、群众受益”的良好格局。全面推行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三个培养”机制,形成“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效应,带领更多的群众走上脱贫之路、致富之路、小康之路。

四要关心贫困地区基层干部。目前,贫困地区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偏低、工作强度大。为提高村干部的积极性,要大幅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大力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村级组织中大力推行承诺兑现制、绩效考核制、坐班服务制、代访代办制、结对帮扶制、群众评议制“六制”工作法,促进村主干由附带工作型向半脱产型甚至全脱产型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适当提高县级及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的工资待遇,德才兼备、踏实肯干、实绩突出的干部要优先提拨使用,提高其干事创业积极性。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