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湖南乡村振兴十大案例村 | 花垣县十八洞村:实施“六大行动”再创乡村振兴新高地

[ 作者: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村委会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9-21 录入:曹倩 ]

——湘西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211.jpg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 省、州、县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县委驻十八洞村工作队、村支两委通力协作、敢于担当、勇挑重任、主动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六大行动”,统筹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展现了乡村建设新风貌、新气象、新局面。十八洞村成功创建了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国家5A级景区,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并被中央宣传部评为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突破到20167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68万元,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乡村振兴步伐越来越快。

一、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八洞村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确保帮扶政策稳定,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与帮扶机制,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工作,着力强弱项、补短板、防风险,严守稳定脱贫不返贫底线。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223.png

(一)坚决确保帮扶政策落实到位

扎实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努力消除脱贫后的各类风险。重点围绕“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明确监测对象和范围,重点对“五类人员”监测,及时掌握情况,积极和州人社、州医保等部门对接落实帮扶措施6户12人,为他们送去公益性岗位和大病救助款。继续精准施策、补齐短板、消除风险,切实防止返贫致贫,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同时,就“两不愁三保障”安全饮水和收入等情况,开展大排查、大走访,对于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走访达1025人次。结合实际有效探索出龙头企业帮利益联结带动一批、集体经济帮分红带动一批、防贫基金帮救助带动一批、发展产业帮就业带动一批、社会力量帮支持带动一批的“五帮五带”防返贫帮扶模式,形成了多层次、复合式、立体化保障机制。

(二)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工作

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工作,十八洞村按照上级有关要求,认真落实帮扶责任,完善结对机制,突出对“五类人员”重点监测,有序开展全村范围内的防贫监测摸底工作。对照“六查六看”表调查统计各户工资和经营收入、补贴发放、保险落实等情况,摸清摸实群众实际生产生活状况,确保走访群众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具体要求,并根据走访情况抓实问题整改,全面查漏补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实现持续稳定脱贫。

二、全力实施基层党建引领行动

十八洞村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大力实施基层党建引领行动,通过加强支部建设、推动人才提升、促进党员带头,切实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推进组织振兴。

(一)建强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

着力建强村级党组织,选优配强村支“两委”班子,注重吸纳讲政治、品德优、能力强、威望高的人为村主干,推动支部年龄结构年轻化,打造一只懂农村、接地气、本领强、有活力的班子队伍。一是落实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全面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二是加强管理。充分运用“九事联动”主题党日、“湘西e路通”等平台载体,加强对本村党员、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2021年度新发展2名党员;完善互助小组考评机制,确保41名“互助五兴”小组长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强化教育。七一期间,联合周边7个兄弟村220名党员开展“七个一”活动,即走一段红色路线、重温一遍入党誓词、升一次国旗、看一场党性教育片、唱一首红色歌曲、发表一篇“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感言、吃一餐思源饭,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从党的百年历程中汲取奋进力量,凝聚民心。

(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通过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互助五兴、五个到户”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妇女中发展党员,并从党员、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大学生、返乡经商者等人员中筛选出部分优秀人才,重点培养为互助小组长,完善互助小组考评机制,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党员带动、群众参与、互助共进的基层治理格局,有效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五个到户”,即结对到户、走访到户、政策落实到户、产业对接到户、精准服务到户。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结合实际情况,通过个人申报,组织审定,组建了以村“两委”班子、党员、能人大户等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伍,每名党员联系5至7户群众,逐户发放党群连心卡239张,实现结对全覆盖。

三、全力实施产业富民行动

十八洞村围绕“产业兴旺”目标,全面实施产业富民行动,做强做优传统产业,积极争资上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稳步推进项目建设,有效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一)提质增效传统产业

坚持做大做强以特色种植、苗绣、山泉水等为主的传统产业。在提升水果品质、拓宽销售渠道上下功夫,确保“飞地经济”猕猴桃稳产增收;民族手工苗绣方面,通过组建合作社,开发新型产品,与中车株机、湖南工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发展苗绣订单业务,让54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每年增收1.5万元,2021年实现产值45多万元;对山泉水厂道路开展白改黑优化设计,2021年实现村集体分红57万元,现通过增加生产线,扩建工厂成品仓库,将进一步提高公益基金和保底分红收益,使村民共享发展红利。与十八洞东森农业有限公司签订油茶种植合同,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综合体推动油茶基地开发,种植油茶200亩;依托村里的万亩林场发展林下经济,培育原生态林下香菇、木耳产业,目前菌棒已移植到林下,适时进行采摘。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218.png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2021年6月,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并被中央宣传部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文化资源,通过丰富拓展红色路线、实地讲解脱贫攻坚故事、制作《梦圆十八洞》红色纪录片、开发系列精品党课,成功吸引了省内外共4200多批次20万余人次党员、干部在此开展党性教育活动,并成功举办了3000余次红色歌唱、红色朗诵等比赛。目前,村里正在打造田园综合体、至柔基地等教育配套项目,学员可深度参与体验做苗绣、打糍粑、蜡染、苗家婚俗等民俗活动,极大丰富研学旅游体验。梨子寨继续提升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开发好我们的世界地质公园十八洞溶洞,在竹子寨开展竹器编织和全竹宴培训,做好竹文章。在飞虫寨组织群众开展苗族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让来十八洞的游客,有学的、有吃的、有住的、有玩的。推动产业振兴,帮助全村群众增收致富,努力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

(三)全面推进重点项目

总建筑面积为22400.28㎡的游客服务中心已完成立项,正在做地灾报告,建成后将为红培、研学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体验式教学服务,预计直接带动300人就业,游客服务中心除公共属性的接待服务游客功能外,红培、研学、演艺、餐饮、购物等经营性商业业态均由社会资本投资运营。高名山十八洞溶洞开发有序进行,经过前期勘探施工,已经立项,正在做地灾报告,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十八洞村及周边村寨民宿业、餐饮业发展,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为上千名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力争在2022年10月建成后第一时间对外开放。在不破坏森林的基础上由神秘湘西全资投入1500万建设地球仓二期生态酒店,由一期的7栋扩增至18栋其中一栋森林咖啡屋、一栋用于会议室,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目前已打下深7-8米桩基86个11栋,验收合格后将进行水泥浇筑,结合绿色移动空间装备产品生产、智慧化运营平台系统开发,采用中国首创的绿色互联智慧空间装备系统服务与整体解决方案的建设方式。十八洞田园综合体项目占地面积39.37亩,项目着重“一街一园三寨”的建设,将十八洞建成集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田园社区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发展共同体。通过建立“综合体+村级经济组织+村民”利益链接,实现经济互联,推动农民创富增收;还可通过“活态传承、文旅融合、特征构建”,实现文旅互联,打造大十八洞品牌。目前已完成三通一平等基础工作,未来将带动十八洞旅游增收2000万元以上,全面推动乡村旅游迈上新台阶。

四、全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为进一步擦亮国家5A级景区名片,十八洞村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以村容村貌提升和生态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提质行动,美化绿化生态环境,切实提升村庄颜值,取得较好成效。

微信图片_20220921092214.png

(一)全面实施景区提质工程

对标国家5A级景区标准,全村盘山公路沿线重新刷漆翻新、统一着色,反映村民生产生活的墙画修缮如新、栩栩如生。通过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开发了人脸识别、智能停车等多种功能并投入使用,稳步推进5A级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景区智能化管理服务水平。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总愿景,再升级水、电、路、网、房和环境整治“六到农家”工程,全面实现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路、小康房、小康讯、小康寨。开展人居环境提质行动,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以宣传动员、具体实施、检查评比为三个阶段,对全村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山间坡头、村内巷道等区域进行全方位、无死角排查清理,有效实现了房前屋后无堆放物、村庄道路无垃圾、池塘沟渠无漂浮物,道路两旁无违规建筑物。

(二)深入开展全村“四微”建设

坚持原生态、乡土味、民族性特点,以“互助五兴”为抓手,结合“花垣变花园大行动”,大力实施微景观、微菜园、微庭院、微森林、微墙绘和创建美丽农家“五微一创”活动,以奖代补发动村民积极参与美丽庭院“四微”建设,着力打造“微田园”“微景观”“微环境”、“微服务”,将本村的“人、文、地、产、景”等元素完美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提升了村庄颜值,丰富美丽内涵,向外界展现出十八洞村的“生活美、生态美、环境美、精神美、人文美”。十八洞村已成为了令人向往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五、全力实施乡风文明铸魂行动

十八洞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力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建立健全《十八洞村村规民约“三字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为宣传,将文明操办婚丧喜庆与勤俭节约、孝老爱亲传统美德相结合,形成了讲文明、树新风的文明乡风。开展星级文明户、乡村振兴带头人、最美十八洞人等创建评选活动,为18户18名优秀村民颁发荣誉证书,每人给予300-1000元不等奖励,激发内生动力,促使村民自发参加村内各种公共建设,累计投工投劳200余个。通过大力开展十八洞村“道德讲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让十八洞全体村民在自力更生、全面小康的路上,进一步坚定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永远铭记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永远铭记感恩中国共产党。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传承保护、发扬光大苗绣、苗歌、苗鼓、苗戏等民族特色文化及手工艺,办好赶秋节、四月八等苗族传统节庆,组织群众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活动,既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参观,也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十八洞村更具情感寄托。利用现有的由28名村民参与的十八洞村艺术团和54名妇女参加的苗绣合作社,组织村民利用夜间空闲时间开展苗歌、苗鼓、苗族非遗文化学习,定期开展赶秋、歌咏、舞蹈、小品、苗鼓、过苗年、“十八洞相亲会”、“11·3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力传播弘扬了民族特色文化。

(三)有效深化三治融合

为推动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通过院坝座谈、文艺活动等形式坚持不懈地对群众进行普法教育,推动形成知法与守法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建立健全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依靠群众完善了十八洞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切实发挥了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维风导俗的作用。成立德治规范劝导小组,有效解决了德治规范执行主体缺失和执行方式“软化”问题,引导全村村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六、全力实施乡村育才聚才行动

十八洞村实行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注重加大“三农”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显身手,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一)全力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十八洞村立足产业就业,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原则,着力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以“产业定位、产业转型”为原则,鼓励村民因地制宜发展当家产业,支持村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开展培训,重点培养水果种养、蜜蜂养殖、苗绣加工等专业人才,培育了一批刘青长、龙先兰等村内的“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能工巧匠”农村专业人才。通过引导符合条件的本次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保险,打造了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农民队伍。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实施“人才下乡”、“一户一大”工程,注重出台村级激励政策,大力引进公费师范生、特岗教师、银龄讲学、“三支一扶”、农技特岗生等人员村帮扶。全力扶持一批本土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电商网红、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支持帮助施康、施林娇等本村网红做强做大,带动村内其他年轻人参与团队制作,为十八洞村代言。通过实施“筑巢引凤”工程,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奖励,力求吸引更多有想法、有能力的本村年轻人回村返乡创业。

(三)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

通过加强与人社部门对接,共开展了12余次针对村民的补贴性职业技能、岗位技能、就业技能的专业培训,切实提高了十八洞村劳动力自主择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让更多十八洞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为提高经营农家乐部分农户的厨艺,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餐饮服务,精心举办了第一期十八洞中式面点师培训班,邀请专业厨师以“现场示范+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为学员授课,使30余名村民掌握了更多面点和本地特色菜制作技艺,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成效。

 微信图片_20220831090307.jpg


(供稿单位: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村委会;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湘村行动:湖南乡村振兴精选案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