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吴成东:以“思践之紧”助推改革发展

[ 作者:吴成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9-12 录入:王惠敏 ]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挑战增多,同时,发展潜力也不断激活、社会环境日益优化,可谓压力与机遇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新时代应有新作为、新业绩,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担当起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从思想到行动都紧起来,力求步步坚实、步步有力、步步攀高,真正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紧固信仰,常学常悟“扎稳根”。时刻拧紧思想“总开关”,将“我是谁、为了谁”的基本命题摆出来,常回答、常自省,应摆脱“就理论说理论”的僵化循环,充分结合实际问题、具体矛盾,从理论中找答案,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破关解难的“思路源头”。要特别重视学党史、读原著,将追根溯源的工作作为强化“初心”、学研理论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要坚持理论实践相统一,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巡视整改等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认识。要找准党员“先锋模范”的形象定位,认真抓好党员评议、党员先锋岗、优秀党务工作者评选等激励工作,大力实施正面引导工作和氛围营造。应持续加强舆论锻炼,勇于直面“歪理”“披责”“负面消息”,在回应质疑、反击驳论的实践中,深化信念认知、提高说理能力。应严防政治问题“谈谈笑笑”,对于牢骚埋怨、小道消息传播,务必当场禁止、讲明是非,政治内容绝不能成为党员干部的“娱乐谈资”。

紧跟时代,求新求变“赶上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创新的前提在于“格局”。要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全力抓好工作高效落实;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守正创新,不能将创新当作“独门法宝”藏着掖着,要坚持从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向好这个大局出发谋求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平台”。首先要有建言献策的平台,官网、信箱、热线电话要持续畅通,“精英化”与“群众化”的讨论可以双管齐下,正反辩论、专题交流等活动要常态化、普遍化推开,思想碰撞、意见整合的收尾处,是要产生“实用方法”,杜绝建言献策只在“观念”层次徘徊。其次,要合理选择实验平台,天然性实验对象最能检验创新举措的普适性,不能预设条件搞“注定成功的实验”;也不能忽略客观条件,要深入把握实验结果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得到真正具有普适性、代表性的实验数据。创新的落点在于“推广”。“预热动员”不可少,容错空间要给足,实效跟踪需保持,推广中的衍生新做法,要随时记录、深入论证、及时推行,要注意创新举措推广中的“异变”性,由于创新受体增多,创新走偏变样的问题大概率存在,必须做好现场指导,确保创新“样本”正确复制、有效落地。

紧盯歪风,久治深治“筑好底”。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严峻,具体细化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就是看似微小却毒性极深的隐弊痼疾,所以作风改进不能只盯着“大案子”“大风向”,具体人具体事上的不正之风,尤需抓早抓小,久治深治。大力整治“留痕为重”的形式主义。检查指导,需加大突击性、反复性、群众性“问、考、谈”比重,减少“静态考察”份量,收缩“迎”的空间。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摄录和数据存储平台,实现工作跟踪记录无纸化、全域化、即时化,用技术手段保证记录不可造假、不易缺失、便于查询。大力整治“工作标准不高”的享乐主义。零散性、例行性工作,必须立明标尺、严肃问责;对于一些“与己无关”作风,务必及时敲打,树立“体制不养闲人”的鲜明导向;统筹环节要做到按岗分工,破除“谁提议谁干、谁能干谁干”的推责怪圈。大力整治“只提要求、不做指导”的官僚主义。指导的基础在于调研,这个环节担主责的领导必须亲自挂帅、亲自带队,确保调研不走过场。指导的抓手在于先行示范,示范本身也是验证“所提要求”可行性的重要手段;指导的关键在于定向把关,要把“只看成效不问过程”努力向“重抓节点及时调控”的深度转变。

紧办实事,善做善成“结好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扎扎实实干一遍。如今提倡基层减负,就是为了腾精力办实事。因此,工作重心务必下沉到末端,工作导向务必聚焦到实效。工作要对表。要着眼于实现党的十九大谋划的蓝图、确定的目标,严格对照上级指示、年初规划、各项任务部署,坚持列表划单、定期对账,严防工作漏项、虎头蛇尾。任务表单需有评效标准、责任划分,备留返工回炉计划,确保工作形成闭合回炉。应坚持工作阶段性总结,对责对工讲评、到人到事剖析,确保工作方向正确、环节走实。心态要摆正。需防止过度乐观、盲目跃进,时刻秉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我党优良作风,善于做最坏打算、抓最全防范。要不断强化遇挫不馁、重整行装的韧劲,行事前困难挑战应强调到,遇挫后反省接力要推开来,不能因噎废食、遇阻而止。要做好打持久战攻坚战的思想准备,消除“一步到位”的简单思维,积极杀“回马枪”、看“长时段表现”,严防成绩打折回落、问题变异回潮。服务要落细。要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烦心事、揪心事,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要高度重视,要把信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信访之事当“家事”、把信访工作当“家业”,对待群众的日常诉求,无论合理与否、能否解决,回应反馈要及时,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要严格落实“首接负责”,积极帮反映问题和办事的群众找到要找的人。责任范围内应该解决、有能力解决的诉求,应安排专人负责到位,划定解决时限,做好末端问效,小事要当作大事办,小服务也能得到好口碑。

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州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