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摸清当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典型做法和存在问题,总结可推广可复制模式,11月29-30日,由农业农村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办公室及四川省住建厅专家组成的调研组赴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进行了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了丹棱镇龙鹄村、兴隆村、顺龙乡幸福村3个村庄,现场考察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情况,与省、县、乡、村干部、农民群众等进行了充分交流。总的看,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为长江流域西南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四川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总体情况
四川省是我国西部农业大省,有4360个乡镇、4.6万个行政村,镇乡村分布面广、区域差异明显。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位推进,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探索创新模式、补齐设施短板、建立长效机制,全省实现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达到“五有”标准(有垃圾收运处理设施,有清扫保洁队伍,有再生资源回收点,有村规民约,有资金投入机制)。2013、2015、2018年,四川省先后三次在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2015年,四川省作为全国首个通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的省份,国家十部委在四川丹棱县共同举办了四川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会。
(一)注重建章立制,建立上下联动、标准明确的垃圾治理机制
四川根据不同类型村庄特点,科学确定相应的治理标准和工作重点。先后印发了《省农村人居环境导则》、《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及评价技术导则》、《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保洁队伍及工作机制建设标准》、《省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导则》等技术性文件,明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标准,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技术体系。2011年,省人大通过了《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明确了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法律责任,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了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从局部治理向整体推进深化、从专项攻坚向常态管理深化、从宣传引导向依法规范深化。
(二)探索治理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四川坚持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成果,探索适合不同地区、具有示范作用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在平原地区,探索出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罗江模式”。将环卫实施修建到户、环卫工具配发到组、回收站点设置到村,统一修建标准、操作流程和技术规范。在丘陵地区,探索出因地制宜、分类收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的“丹棱模式”。合理规划建设倾倒池、分类减量池和村级收集站,由县统一转运处理;创新农村保洁清运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在村民大会公开竞标确定垃圾收集和常态保洁承包人,村民每人每月出1元钱,村民、村委会、保洁承包人三方互相监督。在高原藏区,探索出实施三个转变、降低垃圾危害的“阿坝模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在农区从简单焚烧到生化处理转变,在牧区从乱扔乱丢到集中清运转变,在景区从粗放处理到精细化管理转变。
(三)补齐设施短板,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投入力度
四川采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整合涉农资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2009-2017年,省级财政安排13.68亿元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用于镇、村环卫设施设备,带动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70余亿元。统筹整合幸福美丽新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整合资金重点支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明确规定,要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相关资金支持、项目安排优先向治理成效突出的市县倾斜。截止目前,已在42482个行政村建设生活垃圾收集点,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2.47%。在全省推广“全域统筹规划、市州统一打包、投建运营一体、收集处理一体、政府购买服务”的垃圾治理模式,2017-2019年计划投资299.4亿元,实施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461个。
(四)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常态治理
四川通过强化保洁队伍建设、建立监督奖惩机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常态治理。制定《关于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在建制村设置新村建设公共服务管理岗位的通知》,为各地建立村庄保洁队伍提供政策支持。目前,全省村庄保洁人员队伍已达21万余人。制定《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制定了暗访督查工作制度和暗访曝光办法,省、市、县三级基本设立了曝光台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栏,发动群众监督。省政府把农村垃圾治理纳入政府民生工程目标,实行绩效目标管理,对工作推进不力且整改不及时的,予以通报。《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中,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相关资金支持、项目安排优先向治理成效突出的市县倾斜。
二、四川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要做法
四川省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位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2008年,成立了以省委副书记和分管副省长为组长、38个省直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州)也纷纷照此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011年,召开全省城乡垃圾分类处理机制暨持续推进治理“五乱”工作现场会;2013年,省政府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2014年以来,先后制定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全省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实施方案》,拟定了《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役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为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供政策支撑。
(二)注重宣传动员,构建以群众为主体的垃圾治理模式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如果缺少农民群众的参与一定做不好。四川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注重走群众路线,通过开会、广播、电视、入户访谈、发放宣传画册、明白纸、编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自己产生垃圾自己收集”的观念,增强群众在垃圾收集上的主体责任意识。在部分地区探索农民自治的管理方式,按照谁受益、谁管理、谁负担的原则,政府不负责组建村庄保洁队伍,而是让农民自主决定本村保洁承包人选,强化主人翁意识;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向农民收取垃圾收集费(0.5-1.5元/人/月)用于村庄保洁,调动农民关心村庄垃圾收集与保洁的主动性,出现了从“要我监督”到“我要监督”的转变。村庄卫生环境改善后,农民逐渐树立“讲卫生为荣、乱倒垃圾可耻”理念,养成了垃圾分类收集、不乱丢乱倒的良好习惯,垃圾围河、围路、围房现象基本消失。
(三)推广垃圾分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四川探索了“两次分类、源头减量”垃圾分类收集方法,实现垃圾减量化收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2011年起,引导农民分四类对生活垃圾进行初处理,其中,对烂水果等有机垃圾倒入沼气池处理,对建筑垃圾就近掩埋处理,对可回收垃圾鼓励自行出售,其他垃圾倒入联户定点倾倒池,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第一次减量处置。并要求村庄保洁承包人对倾倒池中的垃圾进行第二次减量处置,对可回收垃圾变卖处理,对可堆肥垃圾还田处理,其他垃圾转运至村收集站。据丹棱县测算,经过两次分类减量,可减少农村生活垃圾产量60%,垃圾转运、处理成本均明显降低,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减轻,垃圾的循环利用率得到提高。此外,四川还通过增设有害垃圾收运设施、大件垃圾拆解点、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分类和资源化处理中心等,引导农民对生活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利用户用沼气池,建立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推广林地、果园、田间有机垃圾堆肥技术,加强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
(四)节约使用资金,通过市场运作机制减轻财政压力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具有点多面广、资金缺口大、长效维护难等特点,许多地区都感到财政压力大。丹棱县根据农户分布和人口数量,按照“方便农民、大小适宜”的原则,打破乡镇、村组行政区域界线,统一布局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基础设施。2011年,县财政仅投入337万元,在70个村修建联户垃圾池4000个、组分类减量池300个、村收集站58个,即可满足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所需,比初期预算的1264万元节省73%。实行城乡垃圾一体化转运处理,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农村生活垃圾转运、县城环卫保洁、绿化管护整体交由专业公司负责,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每天及时清运。探索村庄保洁的市场化运营,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村庄公共区域(含道路、河道)常态保洁承包给本村农民,政府不再包揽村保洁人员工资和设备运行费用。2011年,丹棱县龙鹄村采取公开向下竞标,村保洁承包费3.64万元/年,比标顶5万元/年节省了27%。目前,丹棱县村保洁承包费2.8-5.8万元/年,县财政每年只需奖补村组干部卫生管理费和补助经济较差村承包费缺额50万元,与公开竞标前相比每年节支约300多万元。
(五)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效果
四川探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三方监督、互动管理”的监督机制。丹棱县以村为单位,建立村组干部卫生管理小组、村民代表卫生监督小组,与村民、村保洁承包人之间,形成三方互相监督机制。丹棱镇龙鹄村支部书记罗朝运介绍,“保洁承包人会主动教村民按要求进行初分类、定点倾倒垃圾,村民也会主动监督保洁承包人有没有及时清运,监督村组干部有没有尽责管理承包人,确保保洁到位、减量到位、分类到位、清运到位”。丹棱县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三项管理机制,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纳入乡镇年度考核指标;设立正科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通过例查、暗查、设立举报电话等方式加强巡查管理,定期召开流动现场会,每季度评选“十佳”、“十差”乡镇;建立卫生管理奖补制度,对乡镇、村生活垃圾治理实行定额奖补,与考核挂钩。
三、四川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四川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一)个别农民意识习惯有待转变。在调研中看到,大部分村庄街道整洁、河道干净,但也发现有个别乱扔果皮的现象。提升农民认识水平、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需要持之以恒加强宣传教育。
(二)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利用还需加强。目前,丹棱县有机垃圾主要采取户用沼气池处理、果园堆肥、就地掩埋等方式处理,有机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能力有限。据了解,丹棱县年产水果18万余吨,水果集中上市季节,每天产生坏烂水果约20-30吨,许多坏烂水果缺少地方掩埋,腐烂水果处理成为难题。当前,丹棱县投资280万元正在建设有机垃圾生态处理中心。
(三)市场力量发挥不够。调研中感到,四川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主要靠政府投入,以节流为主。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资金支持方面,虽然收取农民垃圾收集费用,但收费标准不高、不能满足本村保洁承包员费用支出,还需要政府财政补贴;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较少,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与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应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科学编制治理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把农村与城镇垃圾治理一体规划。在县域范围整体布局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城乡生活垃圾转运线路,集中处理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打包购买城乡生活垃圾运转服务,突破财政投入大、安全隐患多、政府包袱重、常态保洁难的局限。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功能区域、农村人口分布等因素,区分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确定建设时序,由点到面逐步推开。
(二)选好垃圾收集处理模式。根据气候条件、村庄布局、人口规模、农业生产习惯等,制定适合不同地区的技术指南,科学选择经济实用、维护简便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技术。可借鉴“户分类、村收集、镇(村)转运、县(市)处理”的模式,形成符合自身需要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三)保障垃圾收集和村庄常态保洁。因地制宜选择专业公司运行管理、村民组织自我运行管理、乡镇统一运行管理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村庄常态保洁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农村生活垃圾清运保洁承包制,公开向下竞标村庄保洁承包人,降低保洁成本,提升保洁效果;探索建立垃圾处理农户合理付费制度,缓解资金压力,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吸引民营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捐助等形式,积极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项目建设和运行维护。
(四)加大做好宣传引导力度。推进一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典型范例,加强基层创新经验交流。通过村规民约、宣传标语等方式,倡导垃圾分类收集,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生活垃圾排放,营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作用,以“小手拉大手”学校教育活动共同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此外,针对多数农业部门之前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分管、不熟悉的实际,有必要在地方机构改革完成后,分层次组织开展相关培训活动,使管理部门的人员尽快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政策。
调研组:贾蕾 徐彦胜 王建平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村网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