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直以来,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有限,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中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成为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因灾死亡人数最多以及因灾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农业自然灾害类型多、频率高、季节性强等特点严重影响农业产出,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受自然灾害冲击较频繁,因此大多农户家庭特别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户家庭受灾更严重。一般农户应对自然灾害冲击的事后风险管理策略包括正规与非正规管理策略,而正规风险管理策略又包括来自政府的援助和来自市场的援助,前者包括接受社会援助、现金转移等,而大多受灾者难以完全依靠政府救济等正规机制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后者主要是指正规信贷。对于正规信贷策略的有效性,现有研究尚未形成一致结论。究其原因,可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灾害冲击的衡量。以往研究均以具体自然灾害事件为背景,取量化的自然灾害损失作为自然灾害冲击的代理变量,未区分自然灾害冲击频率。实际上,相较于短期或者偶发的自然灾害可能对农户造成的暂时性冲击,频发自然灾害对农户造成的持续性伤害和收入冲击更有可能影响到正规信贷部门的信贷供给意愿。二是现有文献未考虑农户其他风险管理策略的可及性对农户信贷策略使用的影响。在其他风险管理策略有效的情况下,农户可能会使用其他风险管理策略,从而降低对正规信贷策略的依赖,那么,此时正规信贷获得水平并不能完全反映信贷策略的可及性和有效性。鉴于此,本文集中研究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自然灾害冲击是否影响农户的正规信贷获得水平?第二,不同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地区农户的正规信贷策略可及性和有效性是否一致?第三,农户其他风险管理策略(譬如预防性储蓄、商业保险、非正规信贷以及政府转移支付等)与信贷策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它们能否对正规信贷形成有效的替代或互补?
二、理论机制分析
理论上讲,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户信贷获得水平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即信贷需求效应和信贷供给效应。在信贷需求效应方面,自然灾害冲击导致农产品歉收、资产损失等,对农户收入和资产存量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会降低农户预期收入。一方面,由于消费惯性,农户需要通过信贷平滑消费;另一方面,农户恢复生产、重建住房或购买生产资料等均需要资金支持,因此,平滑消费和恢复生产均使得遭受自然灾害冲击地区的农户信贷需求增加。从信贷供给效应来看,正规金融机构在受到自然灾害冲击地区的信贷供给主要受到风险规避渠道和资产损失渠道的影响。但是,长期自然灾害冲击与短期自然灾害冲击对信贷供给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对于长期遭受自然灾害冲击的地区,一方面,出于风险和成本的考虑,金融机构可能限制网点设置数量甚至撤销网点,导致金融供给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农户资产损失和可抵押资产减少,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也会使农户预期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加,正规金融机构考虑到抵押品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可能会采用相对审慎的信贷审批政策,从而使得长期遭受自然灾害冲击的农户的正规信贷可得性受限,即正规信贷供给不会随着信贷需求的增加而增加,自然灾害频发区的农户正规信贷获得水平可能较低。相比于遭受长期自然灾害冲击的灾害频发区来说,受到短期自然灾害冲击的地区的正规信贷供给可能不会受此影响。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短期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会影响金融机构网点的长期设置规划;另一方面,短期自然灾害冲击造成的资产破坏或收入下降等影响都只是暂时的,当农户通过信贷、援助等方式恢复生产后,农户就有能力偿还债务。因此,短期自然灾害冲击可能不会导致金融机构减少信贷供给或者调整信贷审批标准,恰恰相反,正规信贷供给可能会随着农户信贷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说1:
假说1:受到长期自然灾害冲击的农户正规信贷获得水平较低,受到短期自然灾害冲击的农户正规信贷获得水平较高。
进一步地,如上文所述,受到短期自然灾害冲击时,正规信贷供给可能会随着信贷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短期自然灾害强度越大,对农户家庭造成的资产和收入损失越严重,农户信贷需求越大,农户最终获得的信贷也越多。由此,本文提出假说1.1:
假说1.1:短期自然灾害强度对农户正规信贷获得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正规信贷获得水平随着短期自然灾害强度的增大而增加。
无论遭受长期还是短期的自然灾害冲击,农户都可能会积极采取一些事前风险管理策略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灾害,如进行预防性储蓄、购买商业保险等。此外,农户还会通过非正规信贷、私人转移性收入或者来自政府的公共转移性收入获得资金应对冲击和平滑消费。因此,若以上风险管理策略有效,则它们可能对农户正规信贷形成一定的替代。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说2:
假说2:预防性储蓄、非正规信贷、私人转移性收入、公共转移性收入和商业保险等风险管理策略可以显著降低受自然灾害冲击的农户对正规信贷的依赖。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为检验上述研究假说,本文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别使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探究长期自然灾害冲击、短期自然灾害冲击以及不同强度和类型的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和信贷规模的影响,同时,使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检验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户正规信贷是否存在滞后效应,最后将自然灾害冲击与其他风险管理策略的交互项对正规信贷可得性和信贷规模分别进行Probit和Tobit回归,以检验其他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
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户正规信贷获得水平的实证结果表明,长期自然灾害冲击不会显著提高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和正规信贷规模,短期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和正规信贷规模有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检验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户正规信贷获得水平可能存在的滞后性,发现2010~2013年发生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户2015年正规信贷可得性和信贷规模的影响不显著,即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滞后性。同时,短期自然灾害冲击强度越大,农户正规信贷获得水平越高。从自然灾害类型来看,主要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对农户的正规信贷可得性和信贷规模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主要影响农户生活的自然灾害则没有显著影响。同样,使用CFPS2016数据检验短期自然灾害冲击强度是否存在滞后效应,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地区虚拟变量后短期自然灾害冲击强度和类型对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和信贷规模的影响均不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
其他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长期自然灾害冲击与风险管理策略的交互项和短期自然灾害冲击与风险管理策略的交互项对正规信贷可得性和信贷规模的影响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同时,使用不同年份农户数据得到的估计结果亦保持一致。首先,预防性储蓄与自然灾害冲击的交互项对正规信贷可得性和信贷规模均有显著负向影响,其次,非正规信贷与自然灾害冲击的交互项在1%的水平上对正规信贷获得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在受到自然灾害冲击的地区,非正规信贷与正规信贷形成互补关系。另外,私人转移性收入和公共转移性收入与自然灾害冲击交互项的影响不显著,而商业性保险与自然灾害冲击交互项对正规信贷获得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这意味着商业性保险与正规信贷同样是互补关系。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基于CFPS数据研究了自然灾害冲击下农户的正规信贷获得水平,检验了长期自然灾害和短期自然灾害冲击、不同强度和不同类型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和信贷规模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农户其他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研究发现,长期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户正规信贷获得水平无显著影响,而遭受短期自然灾害冲击的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和信贷规模均显著较高,这反映出正规金融机构在自然灾害频发区和偶发区可能采取差别化的信贷供给策略和信贷审批标准。因此,灾害频发区的农户无法将正规信贷作为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进一步地,短期自然灾害冲击强度大以及受到影响农业生产的短期自然灾害冲击时,农户的正规信贷可得性更高,信贷规模更大;而当发生主要影响生活的自然灾害时,农户难以获得正规信贷的支持。此外,本文使用滞后年份数据检验自然灾害冲击对家庭正规信贷获得影响的滞后效应,结果发现不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对农户其他风险管理策略有效性的检验结果显示,预防性储蓄仍然是农户应对自然灾害冲击最主要的风险管理策略,能够显著降低农户对正规信贷的依赖。非正规信贷和商业性保险与农户正规信贷形成有效的互补关系,但两者应对自然灾害冲击的作用有限。此外,私人转移性收入和公共转移性收入均难以对正规信贷形成有效的替代或互补,表明当前中国农村转移支付体系在应对自然灾害冲击时的作用有限。
据此,本文得到以下政策启示:首先,自然灾害冲击是导致农户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在制定金融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重点关注自然灾害频发区的正规信贷供给情况,通过差别化监管政策和补贴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此类地区开设网点并增加供给。其次,对于受到灾害冲击的农户而言,生产性信贷和消费性信贷都非常重要,而金融机构主要为农户提供生产性信贷,对农户消费性信贷的供给不足。未来应当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的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探索契合农户消费信贷需求特征的金融产品。最后,上级政府应该完善自然条件较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转移支付和灾害救助体系。同时,应大力发展农村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市场,为农户构建全方位的保障网,有效防止因灾致贫和因灾返贫。
作者:张龙耀1, 2 徐曼曼1 刘俊杰3 作者单位:1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2 江苏农村金融发展研究中心; 3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村经济》2019年第3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