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向绿色高效模式转变,对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越发凸显。农户积极采纳以高效节水灌溉与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环境友好型技术,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微观基础。通常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农户对高成本与高风险、周期长、见效慢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采纳意愿不强;另外,由于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集成关联性,采纳技术后的预期产量、市场价格等收益波动也对农户采纳该类型技术的深入性与稳定性产生着重要影响。除受异质性禀赋条件的影响外,农户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成本收益效率与生产组织化与专业化程度关系密切。相比“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农户以有效采纳技术为目的,自发组织形成的技术相关服务与技能扩散更能满足农户自发采纳技术的需求,并通过弥补特定技术条件劣势与有效衔接农户和市场,为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的增效提供新的可能性方式。尽管如此,由于异质化程度的加深,部分农户会因不愿组织发起技术相关服务,或者由于难以承担组织运行成本或利润空间被挤压、甚至无法获取实质性服务等原因选择自主采纳技术。因此,从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特性出发,研究异质性禀赋条件下的不同农户技术采纳路径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采纳效率的影响机制与作用效果,对促进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微观层面的推广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农户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的路径差异及其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机制与实证分析为核心研究内容,在分析方法上兼顾技术的集成关联性和“干中学”与“示范效应”的技术扩散效应。具体是基于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产区的调研,对农户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的路径选择与增效机制进行剖析,并结合协方差层次分析法与共前沿面分析法对该类型技术的集成采用强度与不同技术采纳路径的增效效果进行刻画与实证比较分析,旨在识别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有效采纳路径,为地方政府推动农户积极深入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进而推进高效绿色的农业发展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二、理论与实证分析框架
(一)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采纳路径与增效机制的理论分析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与农户经济行为理论,从技术采纳过程与效率评价两个角度,对农户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的路径选择与增效机制进行剖析。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采纳决策基于该类型技术的特征。环境友好型技术具有高成本、高风险性,以及跨期正外溢性下的收益缓慢性与集成关联特征。在此基础上,农户会综合考虑包括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条件以及管理能力等禀赋,选择与之适应的技术采纳路径。若农户选择参与技术相关服务,可能获得与环境友好型技术相关的配套物资购买、技术指导以及针对采用该类型技术生产农产品的优质特征进行的市场营销与价格信息传递上的便利,还有可能在统一生产与技术管理中,通过技能扩散提升相对技术水平,即主要通过提升技术采纳后的组间技术转化率、缩小其与组内其他农户的技术水平差距来增效。若农户选择自主采纳,则需要依靠以往技术经验来增效,即依靠个人禀赋获得技术采纳后的组内前沿面扩张与个体技术效率改善。为识别农户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有效路径,有必要对自主采纳与参与服务两种路径选择下的增效效果进行实证层面的分解。
(二)多阶段技术增效的实证分析
要评价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的全要素生产率效果,需要明确该类型技术采纳程度的衡量标准。环境友好型技术往往不限定于一项具体技术,而是一系列密切相关的技术措施的集合,技术采纳决策存在较强的序贯性、依赖性,以及替代或互补关系。农户可能选择采纳系列技术措施中的一种或几种,体现出不同程度的采用强度,因此不能仅仅用是否采纳技术进行判断,为此,本文结合协方差层次分析法对此类型集成技术的采用强度进行测算。
此外,农户自发采纳技术是预期其能扩展生产前沿面或改善效率,选择不同技术采纳路径导致了不同的增效方式与两个层次的生产效率差异,且由于生产前沿面的差异不具有效率上的可比性。因此,本文采用共前沿面分析法,分别从组内相对技术水平和组间技术转化率两个层次对两种技术采纳路径下的效率提升效果进行实证分解,并据此进行综合效率上的比较分析。
三、实证结果与比较分析
本文的实证测算结果包括环境友好型技术效果的组内技术效率与组间技术转化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基于组内技术效率的实证结果表明:在自主采纳与参与服务两种不同技术采纳路径选择下,农户所处的生产前沿面不同。参与服务农户的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强度与生产前沿面的扩张呈现显著“U”型关系;自主采纳农户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经验能缓解技术非效率损失。参与服务农户的两型技术要素投入产出弹性较高,即两型技术资本的密集化能更加扩张其生产前沿面,且机电投入与劳动力呈现明显的替代;自主采纳农户的土地、劳动投入产出弹性较高,种肥与机电投入对劳动具有明显替代作用,种肥与机电投入存在明显互补性。自主采纳农户的老龄化现象产生的负面效率影响显著,而受教育程度会缓解参与服务农户的技术非效率损失;较高资本投入密度与生产经营积极性有助于普遍缓解农户的技术非效率损失。参与服务与自主采纳农户的平均组内技术效率分别为0.702和0.621,即参与服务农户组的组内技术水平差距较小,说明参与服务促进的统一生产过程有利于促进“干中学”与“示范效应”下的技能扩散,有助于缩小农户组内部的技能水平差距。第二阶段,基于组间技术转化率的实证结果表明:基于环境友好型技术优势的市场营销能显著提升农户组间技术转化率,技术指导与价格信息服务的效果不显著,技术配套物资购买服务反而降低了农户组间技术转化率;尽管从平均组间技术转化率看,参与服务农户的平均技术转化率相对自主采纳农户低6.45%,但结合组内平均技术效率后的综合效率要高5.79%。
四、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本文在剖析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不同采纳路径及其增效机制基础上,充分考虑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集成关联性与生产前沿面差异下的效率可比性,构建了协方差层次分析法与共前沿面分析的组合模型,并基于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产区959个农户样本进行了客观系统性的实证比较分析,得到研究结论包括:(1)在自主采纳与参与服务两种不同技术采纳路径选择下,农户所处的生产前沿面不同;参与服务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强度的深化有助于越过初期损失,扩张生产前沿面;自主采纳农户主要依靠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经验来提升组内技术效率。(2)基于环境友好型技术优势的市场营销能显著提升农户组间技术转化率,而技术配套物资的购买服务反而降低了农户组间技术转化率。(3)以参与服务方式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农户的综合效率较高,“干中学”与“示范效应”下的技能扩散是其中主要的增效机制。
本文基于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路径与增效实证结论,得到以下政策性建议:(1)统一生产的技能扩散在缩小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的技术水平差距上作用显著,应鼓励农户积极发起或参与环境友好型技术相关服务;同时,应引导新技术掌握能力较差或技术经验不够丰富的农户参与服务,分享环境友好型技术带来的增效红利。(2)针对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所生产农产品的优良属性进行市场营销有助于提升技术采纳的效果,应着力推进农业生产与生产性服务行业的融合,借助互联网营销与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3)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投入成本较高,技术指导与价格信息服务的增值作用尚不明显,降低了农户发起或参与技术相关服务的积极性。建议借助远程技术服务和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对应用环境友好型技术专业生产操作与所生产农产品价格信息进行深度服务;并结合相应的技术补贴政策与众筹模式,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降低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成本。此外,参与服务的技术采纳路径还能筛选出土地规模较大、以技术资本的密集性投入替代劳动以及人力资源素质与积极性较高的农户来深入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是更应提倡的技术采纳路径。
作者简介:董 莹,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穆月英,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村观察》2019年第2期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