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为例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本文通过分析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利用“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项目,将德国经验与中国特色相结合而获得的成功,进而就如何发展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乡村振兴;兼业农业;职业教育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1988年,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巴伐利亚州与山东省政府合作,选中青州市的南张楼村作为“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经过30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了“农民在地市民化、农业生产高效化、农村环境城镇化”并行不悖。青州市南张楼村的实践,为发展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一、青州市南张楼村的变化
南张楼村坐落在黄淮海大平原腹地的寿光、昌乐、青州、临淄四县区交界处,共有1115户、4260人,耕地面积420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318公顷,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多,是一个“不靠城、不靠海、不靠大企业、不靠交通要道、无矿产资源、人多地少”的典型北方平原村落。正是这些天然劣势,刚好符合德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北方平原农村的典型形象,促成了项目在南张楼村的落户。目前,南张楼村主要有以下特点:
1、收入水平相对较高。2017年,南张楼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8万元,是潍坊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倍,接近潍坊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与我省苏南农村地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仿。而在“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实施以前,南张楼村与周边的北张楼、张楼店等村没有什么差别,经济上在潍坊属于中等偏下的村。
2、工农业发展较快。南张楼村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农业灌溉节水率达90%,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村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已经发展到90多家,涉及机械加工、建筑安装、蔬菜加工保鲜等,安置了1400多人就业,加上一产、三产,基本可以容纳村里剩余劳动力就业,除了上大学后留在外地发展和210个村民仍在国外打工、创业外,村民基本没有人去城里打工。
3、人居环境较适宜。南张楼村的教育、医疗、娱乐等公共服务功能基本可以满足村民需求,自来水、超市、煤气站、加油站、美发店、公交站、快递服务站、银行、网吧、电信移动联通营业厅一应俱全,而且建成区规划合理、干净卫生、井井有条。村内既有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也有环卫队、垃圾中转站,还有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健身广场、图书馆、阅览室等,南张楼村民基本都能享受到城里人可以享受的社会公共服务,实现了城乡等值化。
二、德国乡村战略的主要做法
行走在南张楼村的中心广场,随处可见对中德友谊的纪念,就实地考察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来看,德国专家主要给南张楼村带来了以下变化:
1、村庄整体规划。德国专家把全村土地规划为四大功能片区:村东为大田区,村南为工业区,村北为文教卫生区,村中心为生活区以及配套的绿地休闲区,并且不提倡大拆大建。规划依据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理念,直到今天仍未过时,避免了生活区、文教区受工业区的噪音、粉尘等干扰,也有助于推动工业企业集聚形成集群效应。此外,德国专家提前30年就为南张楼村规划了大型停车场,因南张楼村认为没有必要而没有修建,也造成目前全村1000多辆车停车难的问题突出。
2、农田统一整治。将村里废弃的高地削平、洼地填平,新增600多亩土地。把原本支离破碎的267块小片土地与新增土地一起,按东西300米、南北350米,150亩一方,统一规划成54个基本方,又根据自然风向由传统的东西向种植改为南北稍偏东的方向种植,从卫星地图上看,犹如一个整齐划一的棋盘。整理之后,大田按地力分为5级,一户只耕种一块田。田间铺设了合计35公里长的公路,农机可直接开进田间地头。此外又投资400多万元,铺设地下节水灌溉管线。农田整治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3、发展职业教育。德国“双元教育”认为教育与学习是为了未来工作而准备,而且认为社会也不需要过多的大学生。德国专家在村里的中小学推行“双元制”教学,在搞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高度重视技能培训,分批将本村多名小学教师送到上海进行“双元制”教学培训,投资20多万元为小学建起金工室、木工室,每周两节课,让小学生学习简单的木工、金工等技艺,大多数学生中学毕业后进入赛德尔基金会在中国办的职业培训机构学习。南张楼村职业技术教育名气很大,以至于该村为数不多外流的人口中,就有100多人是被周边企业挖走的技术工。
4、重视传统文化。德国专家指导村里建起了全国第一家农村民俗博物馆,收集陈列村民一些老旧的生活用具和农具,展示再现当地古老的生活场景。在这些专家的设想中,虽然村子规划的理念来自西方,但其建筑风格等仍要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此还曾因南张楼村擅自在原规划的村民休闲用地上建起欧式建筑风格的“中德文化中心”颇为恼火。后来,南张楼村也为没有按照德国专家建议将全村民居按照青瓦白墙的中国传统村落风格建设而后悔。
三、中国特色的启示
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并不仅仅在中国发展,他们的业务遍及非洲、南美、东南亚地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除了德国本土及南张楼村外,其他地方的合作项目几乎都不是太理想。南张楼村之所以成功,与其能够将德国经验与中国特色相结合是分不开的。
1、必须走兼业农业道路。当前我国农民收入低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民平均有效工作日少,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农民有效工作时间的平均时薪实际已不低于制造业水平,城乡收入差距的本质是就业充分程度的差异。因此要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归根结底要靠二产、三产,像德国农村绝大多数的常住人口也是从事非农产业,南张楼村委会主动要求德国专家在规划时新增了工业园区的内容堪称明智。南张楼村之所以能够留住农民,还是靠本村100家左右的工业企业为主体的二三产业,其中,制造业吸纳了1400多人就业,服务业吸纳了600多人,基本囊括了该村的劳动人口,此外,还吸引了周边村庄及外地的300多人到该村务工。村内企业里,熟练工月薪达8000多元,一般工人月薪也有4000多元,收入不低于外出打工。
2、发挥返乡下乡人员作用。要发展现代产业,技术、资金、市场渠道缺一不可。20世纪90年代末的南张楼村通过摸索,发现跨国劳务输出,3年可以带回25-30万元,不但可以实现第一桶金的快速积累,而且也能接触学习到先进的技术与市场,该村也因此常年保持有200多人在国外务工,回来的村民也基本都办起了机械厂、塑料厂、农产品加工等小工厂。当然,不能机械地套用20多年前的经验,但通过税收优惠、信贷担保、财政奖励等政策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发挥多年积累的技术、资金、市场渠道等优势,结合本地资源发展一产、二产、三产,不失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条有效途径。
3、大力提升民生设施水平。村财政出资对道路、道旁绿化,还专门建立了28人的环卫队,设立了50多个垃圾箱,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极大改善了生活环境。村内的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医院、文化活动中心、健身活动广场、图书馆、阅览室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日常运行维护费用,由村财政全额负担。由于村财政对医院补贴较多,医生收入水平高、医疗设施相对先进,村医院水平也随之提高,小病基本做到足不出村即可解决,甚至吸引了周围村的居民到这个村的医院看病,基本医疗服务比较全面。村子还设有小学、初级中学,为本村及周边村庄提供基础教育。
4、完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南张楼每年春节后都要开村民大会,村重大决策会在村民大会上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原则进行审议。四议就是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就是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监督是村民监督。南张楼村的村民自治也由一开始时大多数人相对冷漠,到后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视野的开阔、工作逐渐规律、思维的转换,开始走向完善,全村1200多户居民基本都会派代表出席村民大会,在党的领导下行使自身权利,也成为30年前的总体规划能够基本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支撑。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