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钱玲燕:德国乡村现状:农业、农民、农村

[ 作者:钱玲燕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1-28 录入:王惠敏 ]

一、 引言 

德国不仅有着高度发达的工业,同时也拥有强健的农业经济体系与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战略。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土地总面积的50%。分布在全德近27.54万家农业企业⁄农庄中的110万从业人员平均每年生产价值500亿欧元的产品。农民为德国社会提供高质量的食品、能源及原材料,在保障食品安全以及能源与原材料供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农村对于大部分德国人来说是宜居的家园。这里不仅有着高品质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同时也有着完善的产业经济结构。德国农村地区的产业主要以中小企业(服务业、制造业、农业)为主,既是当地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也是推动地区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那么,德国的现代农业到底具有哪些特征?德国农民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实现转型后的德国农村有着怎样的功能?德国的农村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又将如何应对?本文将从农业、农民、农村三个方面概括性地介绍德国乡村的现状,旨在为我国新时代“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借鉴。

二、德国的农业

■    农业转型历史背景

回顾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德国农业的结构转型。1950年,德国的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人力。虽然部分地区因历史原因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农业结构,但总体上还是以小农经营为主。近20%的从业人员在农业领域就业。

随着拖拉机、收割机、挤奶机等的诞生,农业经济领域发生了转变。技术的进步使得种植业与养殖业需要的劳动力大幅减少。农民有能力经营更多的土地,也能养殖更多的家禽家畜。

这是现代化带来的效益。但另一方面,现代化也使得农业经济逐步发展成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对于农民个体来说,在昂贵的农业机械方面投入大笔资金并不一定有价值。部分农民受当地客观条件(如:土地面积较小)限制,无法修建大规模的养殖场,也租不到较大面积的土地。还有部分农民面临农庄后继无人的问题,有些人则在农业领域之外寻找收入更高的工作。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发展前景不理想的地区的农民最终放弃农业经营并出售农庄,而较大的企业则收购空置的土地并以此扩大其农业生产规模。

■    现在农业的功能

● 农产品生产

在全球化分工以及消费者食品需求多样化背景下,德国人实际日常所需食品的来源十分多元。奶制品与肉制品的出口量高于进口量,出口地主要为欧盟国家(新鲜奶产品24%、奶酪20%、猪肉18%、家禽肉10%、牛肉6%)。水果与蔬菜在很大程度上是进口的(蔬菜64%、水果79%)。德国既是全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进口国(如:蛋28%、葡萄酒57%),也是第三大出口国(如:土豆47%、谷物10%)。德国有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出口至其他国家。但从总的进出口量来看,德国在农产品方面还属于进口国,亦即其进口量高于出口量。

● 文化景观保护

在历史上,农民经营着德国近一半的土地。农民通过数世纪的农耕劳作创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德国乡村景象,亦即所谓的文化景观。乡村地区典型的农田、草地与森林交错的景观并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人们对其的使用不断变化发展。部分文化景观现今面临多重威胁。一方面,成本原因使得部分文化景观得不到很好的维护。另一方面,新建居住区、道路以及工商业用地对农业用地形成竞争。特别是在高密度城市周边区域,对住房需求的增长给农业用地带来很大的压力。虽然居住区及道路建设用地面积总体上有下降趋势,但2013年至2016年的用地面积增幅依然高达约62公顷/天。该数值远高于德国政府制定的到2030年每天不超过30公顷的目标(《德国可持续发展战略(2017)》)。

● 能源生产

现今,德国的许多农民以不同的形式获取能源。近年来,他们不断致力于拓展自己的工作领域,比如,安装风车或太阳能装置。此外,生产生物质能也是能源领域的重点。用以获取生物质能的能源植物主要包括:油菜、玉米、粪、秸秆、木材等。这些植物经热电联产设备及生物质能设备等的处理,可从中获取热、电及燃料。生物质能是当今德国最重要的新能源之一,在一次能源使用总量中占7.1%(2017年),对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气候保护发挥着很大作用。生物质能的多重利用也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木材首先可用作建筑材料,在该功能发挥完后,又可被用于生产电能与热能。

三、德国的农民

■ 农业经营模式

在德国,约90%的农业企业实行自主经营模式,其土地大部分通过租赁获取(如:2016年租赁土地占比59%)。农民与其家庭成员共同经营农庄的模式在德国基本占到90%,它们经营着全德约66%的农业用地。从数量来讲,合作社以及股份公司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但在经济发展方面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数量上占比约为10%合作社、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等经营着德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农业用地。

在过去近三十年中,德国农业企业呈数量不断减少,但企业平均规模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九十年代初期,全德共有约67万家农业企业,平均规模为17.7公顷,而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农业企业数量已经减少至27.54万,但平均规模则增至60.5公顷(联邦农业部)。在前东德地区,农业企业拥有的土地面积远大于西德地区。

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期间,德国农业领域从业人员数量约为110万。其中,农庄主的家庭成员占52%,季节工约为31%,长期雇佣员工(通常为全职)则为18%。

■ 农民收入来源

在德国,一半以上的农庄(2016年约52%)以副业的形式经营,也就是说,此类农庄经营者的收入至少有一半来自于非农业领域。以农业为主业的农民在其传统经营领域(种植业与养殖业)以外,还有诸多其他的收入来源,比如:在农庄店铺直销自产的蔬果、奶酪及香肠,发展农家乐与乡村民宿等项目或自己购置设备生产新能源。

经营规模较小的家庭农庄很少仅依靠农业为生。拥有土地面积小于50公顷的农庄中,把农业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的仅占37%。也就是说,为保障生活,以农业为主业的农庄通常都会经营较大规模的土地。与之相应的是,其饲养家禽家畜的规模亦更大(全德83%的牛、88%的猪、93%的禽类),而把农业作为副业的农庄所饲养的牛仅为全德总量的17%、猪为12%、禽类则为7%。

农民的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因为牛奶、肉类等农产品的价格会发生变化,种子、肥料、能源等的价格也并不持稳。从近五年(2012至2017)的平均水平来看,主业为农业的农庄年收入约为5.35万欧元,平均每个劳动者的年收入约为3.2万欧元。其中,还要扣除日常生活开支、养老保险、未来投资准备金或者偿还债务等。小农庄以及作为副业的农庄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比较少,平均每年为1.51万欧元。农民收入中的很大部分来自欧盟、联邦政府以及联邦州的农业补助。联邦农业部统计数据(2016/17)显示,主业为农业的农庄每年获得的补助约为3.38万欧元。

■ 农民教育培训

随着技术的发展、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土地与水资源的紧缺以及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德国的农庄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此同时,农产品的高质量需要得到保障,动物保护与食品安全方面的规章也必须遵守。在此情况下,农庄主的职业教育培训越来越收到关注。

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德国约69%的农庄主受过农林业、园艺、酿酒、兽医、农村家政及相关专业领域的职业教育。近30%的农庄主只拥有农业方面的实践经验,未曾受过专门的农业职业教育。在以农业为副业的农庄主中,约53%的人未曾受过农业职业教育。但此类人群通常有其他职业,其大部分收入来源来自非农业领域。在农业作为主业的农庄主中,未曾受过农业职业教育者的比例仅为13%。此外,数据显示,27%的农庄主在完成农业职业教育后又进一步参加外部教育机构提供的培训进修。10%的人拥有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性大学或应用技术大学)农业相关专业的学位。

四、德国的农村

■ 农村的特征

城市与农村同为一体,两者相辅相成。由于农村特征的多元性及其功能的多样化,在社会、政治以及学术领域迄今都没有明确统一的对农村的定义。但是,从政策层面来讲,要想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情况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促进措施,一定的框架标准还是需要的。鉴于此,联邦各州明确划定了相关区域范围。欧洲重要的农村地区发展资金、旨在促进农村空间发展的欧洲农业基金(ELER)等均用于资助这些区域范围。

具体来讲,这些被划定的农村地区的共同特征主要为:

√拥有较大规模的农业与林业用地;

√以村庄及中小城市为主;

√中小企业作为经济产业结构中的主体;

√拥有一定的自然景观与休闲空间;

√人口密度低,住房用地面积较大。

这些结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结构。在城乡发展方面,德国政府的目标是实现城乡等值发展。联邦农业部通过实施德国农村发展项目支持并推动创新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开展,旨在进一步把农村打造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生活空间。该目标的实现以当地居民、经济界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参与为前提。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在于为此创造良好的框架条件,但农村发展的主体则是生活在当地的居民,农村的发展融合在村庄与乡镇的日常运作中。

 ■ 农村的功能

1、生活居住

对德国人来说(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德国人),农村地区的生活代表着高质量、慢节奏、乡愁与归属感。在现代社会,人们拥有了选择居住地与生活方式的权利与自由。交通与网络的发展更是促进了该进程。近年来,地理位置优越、与城市衔接度高、公共品供给体系完善、教育及医疗设施优良的德国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

2、提供就业

在经济产业结构方面,现今德国的农村地区与城市大体相似,服务业(物流、健康、教育等)是最重要的雇主,排在服务业之后的则分别是制造类企业与农业。农村地区的制造类企业主要以机械制造、食品以及材料生产、精密仪器制造、新能源的生产等为主,中小型制造类企业在农村的集聚度明显高于高密度城市区域。在诸如巴登符腾堡州等南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创新力尤其强劲。弗莱堡所在的黑森林地区平均每11万人口中就有2家全球领军企业,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联邦农业部调查数据(2018)显示,41%的德国人认为农村地区是理想的工作地。

3、休闲旅游

德国是最受德国人喜爱的旅游度假地之一。乡村休闲旅游是现今德国旅游市场上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对于农业企业还是餐饮业、服务业、贸易以及手工业来说,旅游业都是重要的收入来源。自然资源与文化景观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合理的产品设计以及有效的营销策略是乡村旅游成功的关键。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从而为推动整个农村的发展做贡献。

■    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

(1)房屋空置

在德国,部分农村存在房屋空置问题。这些空置的房屋需要得到重新利用,比如:改造成适老公寓或者多功能建筑等。对此,德国地方政府十分重视村庄的内生发展,即把重点放在对现有建筑的改造利用上,而不是重新开辟土地新建房屋。

(2)公共品供给

虽然德国基本保障了各地区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但是,在人口数量较少的农村,零售业、网络供应商、地方管理机构还是面临着挑战。比如,水的供给就会成为问题。尽管目前到处都通了自来水,但是,如果某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则每户需要支付的水费就会上涨。鉴于该情况,不少地区已经实施了相关措施,比如:以流动商铺的形式为村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或者当地村民自筹资金以合作社形式在村内运营日用品商店。

(3)健康医疗

在德国农村地区,医疗机构的分布情况很不相同。在不远的将来,农村地区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会显著加剧。对此,德国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团结当地居民实施创新模式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

(4)基础教育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数量显著下降。这导致的结果是:部分学校被迫关闭,学生上学的距离大幅增加。有些农村目前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地区范围内学校网络体系十分稀疏。对于此类问题,德国政府采取地区性措施来应对。

(5)可达性

完善的交通与通讯网络设施是个人及企业选择居住地、工作地以及企业区位的重要原则。因此,公共交通的改善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的扩建十分重要。鉴于此,德国联邦经济部与各联邦州共同推进整个乡村地区的宽带扩建,同时大力促进高速网络的发展。

五,结语

本文以德国为例,从农业、农民、农村三个方面对实现现代化转型后的乡村地区的特征与功能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同时也对当前德国乡村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及其采取的应对策略做了分析。在我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问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而现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则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城乡一体化。在此情况下,了解德国等先发国家的乡村现状有利于我们明确目标、合理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实施路径。同时,分析德国乡村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也有助于我们提高问题意识,在吸取德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我国的乡村发展,也为解决全球乡村地区的发展问题提供来自中国的方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文化人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