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都:巧用四个智器推进融合发展

[ 作者:陈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1-27 录入:王惠敏 ]

罗田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主峰南麓,全县版图面积2144平方公里,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以林为主的山区县、老区县、贫困县和旅游资源大县,也是全国知名的“板栗之乡”、“甜柿之乡”、“桑蚕之乡”、“茯苓之乡”和“野生兰花之乡”,先后荣获“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湖北旅游强县”“湖北旅游标准化示范县”“湖北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近年来,我们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立足本县特色资源和支柱产业优势,在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上巧用解码器、编辑器、优化器、播放器“四个智器”,以旅游的要素、标准和市场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紧密融合、抱团发展的共建共享之路。

一、巧用“解码器”,精心编制产业发展规划

积极破解产业领域发展“密码”,找准制约罗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方法和路径。罗田是个产业大县,叫得响的传统产业有板栗、甜柿、茯苓、苍术、金银花等“五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多彩林业、高效农业、特色文化等产业虽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但难以形成效益上的优势,仅靠一产、二产仍难以形成集群效应。随着我县旅游业的纵深发展,近年来旅游趋势逐渐从景区转向乡村、田间,以往单一的观光游转向丰富多彩的乡

村游、采摘游、体验游、度假游、研学游、探险游,从而衍生了不同类型的新业态,政府、市场主体、群众都得到了实惠,捆住产业潜能的密码终于被“旅游+”这个解码器打开。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找到了打开产业提升的钥匙,我们围绕“旅游+”精心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先后编制了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特色产业专项规划以及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多规合一”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各行各业规划中突出旅游要素,在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突出旅游标准,强化规划、设计的龙头引领作用,真正做成“百年规划,千年产业,万年遗产”。

二、巧用“编辑器”,着力打造产业融合精品

发挥“旅游+”融合发展作用,对传统产业再编排、再重组,建强设施、补齐短板,培育新业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产业门类不同、产品结构不同,重点做好旅游与板栗、甜柿、医药、文化等产业的对接、嫁接,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县共建产业融合示范点15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三个:一是“+扶贫产业”。燕儿谷是第一批全国旅游扶贫示范村,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苗木花卉、特色养殖、养生养老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性产业,既依靠融合旅游成功创建了3A景区,新增农家乐47户,又带动了所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2户、397人整体脱贫出列,受到了汪洋副总理和各地学习考察团的

肯定。其主要经验是“567”一体化模式,包括五个结合、六个一、七联建。“五结合”即:政府扶贫与企业扶贫相结合、政策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短期输血与长期造血相结合、扶村与扶户相结合、脱贫攻坚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六个一”即:建强一个支部、引进一个老板、流转一片土地、培育一个产业、建成一个景区、致富一方百姓;“七联建”即:联合党建、联合决策、联合规划、联合办公、联合投资、联合环保、联合创业。二是“+文化产业”。张家冲以“荆楚家学第一村”为品牌,提出“群众为本、产业为用、生态为体、文化为魂”的“四位一体”理念,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该村成立苍葭生态农业合作社,创新“群众入股+合作社入股+社会资金入股+政府支持”模式,90户群众通过现金、房屋、田地、大小工等形式入股,其中直接带动全部5户贫困户整体脱贫致富,让全体居民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的主人和受益者。在有关部门支持下,该村除建设游客中心、停车场、游览设施、休憩设施、旅游厕所、生态餐厅、乡村民宿外,还包装打造了16户村民创业项目,推行“一户一产、一户一特”,以提高旅游购物消费增加值。三是“+服务产业”。圣人堂村既是进入天堂寨景区的门户,又是大别山红叶的主要分布区域,距天堂寨景区5公里,承担着游客分流和接待服务功能。该村充分抓住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全村106户80%的农户兴办农家旅馆、农家乐和旅游购物商店,其中17户贫困户实现整体脱贫,直接和间接吸纳旅游服务从业人员400余人,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以上,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富裕村。

三、巧用“优化器”,不断提升服务供给水平

积极推进旅游服务供给侧改革,不断优化旅游产业和旅游环境,做好产业融合发展的“四则运算”。做加法,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先后在城区、景区、重点镇村和旅游公路沿线建设25个服务中心(点)和7个自驾游驿站;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去年以来新建旅游厕所32座、生态停车场18座,设置标识标牌7600余块。接待能力显著增强,全县四星级宾馆5家,三星级宾馆9家,旅游从业人员1.5万人,床位由2013年的8000个增加到25000个,每年新增农家乐200余家。做减法,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旅游上山,接待下山”,重点整治天堂寨、薄刀峰等景区过度扩张、违规建设现象,对危房、危险设施、违规建筑一律拆除,对新建接待宾馆、农家乐一律在山下规划建设,切实减轻景区内环境容量承载力。做乘法,放大旅游产业效益。依托“互联网+”及电商平台,推进旅游产品、旅游商品、景区门票的网上销售,着重加强旅游购物线上功能,打造“网上下单-加工包装-快递运输”一体化的网上交易平台,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综合效益,销售产品多达32种,年销售额4.1亿元,农民增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3%。做除法,推进改革创新。理顺管理体制,积极推动“1+3+N”改革,已完成改革方案正在报批中。创新工作机制,推进综合执法、多规合一、大数据监测分析、智慧旅游等领域向规范化、便捷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四、巧用“播放器”,切实发挥宣传营销实效

创新旅游宣传营销媒体和载体,把旅游产品的良好形象展示给广大游客,让世界了解罗田,让罗田走向世界。近几年我县在推进宣传营销上不断创新营销机制,形成县直相关部门与涉旅企业整体联动,主题一致、节奏一致,形成旅游营销大合唱。县政府每年预算1000万元营销经费,先后在央视黄金时段投放旅游形象广告,利用户外大牌、飞机小桌板、登机牌、社区灯箱、互联网、微博、微信、电子商务等传播方式和商业模式宣传罗田旅游,积极举办旅游招商会、推介会、板栗节、甜柿节、吊锅节、红叶节,全面叫响“千里大别山、美景在罗田”旅游形象。今年8至9月,我们策划的“全民打板栗”活动取得了超乎预料的效果。先后在三条百里画廊沿线举办了6期不同主题的板栗采摘活动,累计吸引打板栗的游客突破20万人次,直接销售板栗球6万斤、板栗米10万斤,并带动了智慧旅游、电商平台销售量突破历史,使得一度低迷滞销的板栗商品变为热门俏销的综合型旅游产品。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县56万亩、4.5万吨板栗90%以上被广大游客、农户和加工企业采摘、销售、订购一空,初步估计增值率达35%以上。

“旅游+”不仅促进了多产联动、多业融合、多元发展,而且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据统计,今年1至8月,罗田县共实现旅游人数495万人次,创综合收入26.9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对全县经济GDP总量综合贡献率达21%,旅游收入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达25%;其中乡村旅游收入8.6亿元,占全县旅游收入的32%。此外,自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产业融合以来,拉动和辐射贫困户10200户、5万人从中受益,其中通过旅游就业和产业帮扶直接带动28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脱贫。

作者单位:罗田县旅游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