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湖南乡村振兴十大案例|新化县:突出“四个衔接”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 作者:​新化县人民政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9-01 录入:王惠敏 ]

——娄底市新化县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

新化县地处湘中偏西、资水中游、雪峰山东南麓,总人口152万,其中农村人口115万人,总面积3636平方公里,辖31个乡镇(街道、场、区)、688个行政村(社区),人口居全省第一位。2019年,新化县如期实现贫困县整体摘帽,2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20年末,现行标准下53713户17826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初,新化被确定为湖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有重点帮扶村63个、示范创建村39个。由省工商联对口帮扶。

12.png

2021年以来,新化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省、市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决策部署,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四个不摘”要求,做到机制上、政策上、力量上、措施上“四个衔接”,强化责任担当,精心统筹谋划,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一、主要做法

从机制衔接上入手,确保乡村振兴有效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10.png

(一)接续建立了乡村振兴工作机制。2021年以来,新化借鉴脱贫攻坚成功经验,坚决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党委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把脱贫攻坚期内形成的组织动员、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和机制办法借鉴应用到乡村振兴上来。特别是做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等政策衔接,推进领导体制、工作力量、规划实施、项目建设和考核督导的有效衔接,建立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县委、县政府换届后,及时调整并充实了县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乡村振兴局,并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部门、乡镇、村工作责任,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部门合力共为、镇村推进落实”的工作体系。

(二)全面构建了“大乡村振兴”格局。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各县级领导严格落实包乡镇制度,各部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措施到位,协同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形成了协调配合、资源共享、高效运转的工作合力。积极动员组织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不断拓展社会参与乡村振兴领域,加强与省工商联及所属商协会的沟通与对接,组织开展了新化县乡村振兴推进会暨湖南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大会,并于会上签约20个对口帮扶项目。为推进对口帮扶项目尽快落实,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长任常务副组长的对口帮扶工作专班,抽调专人进入专班,与省工商联县级工作组成员合署办公,并对每一个签约项目都明确主体责任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工作专班,具体负责项目的落实落地工作。目前,已与海联新农村卫生室建设项目、“乡村亮化工程”公益项目、远元培训和就业安置项目等20个项目正在推进。

5.png

(三)分类健全了防止返贫机制。紧扣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任务,根据《关于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及时出台了《新化县关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监测对象和范围,监测对象以家庭为单位,主要监测建档立卡已脱贫但不稳定户,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监测范围主要是人均纯收入低于6500元的家庭,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引发的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二是优化监测程序和方法,完善了农户申报、乡村干部走访排查、行业部门筛查预警等途径,规范了监测对象识别纳入、风险消除的标准和程序,并配套建立了部门联动、干部结对的精准帮扶机制,及时消除风险点。进一步规范全省防返贫监测与帮扶管理平台的使用管理,充分发挥平台预警功能。今年5月至10月,全县共核实处理医保风险、大病支出风险、就业风险等预警数据32625条,核实处理政策未落实问题数据20454条,平台预警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今年以来,共组织开展了2次集中排查,截至2月28日,共识别纳入监测对象10236户18258人。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监测对象,加强生产经营技能培训,提供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动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带动其发展生产。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帮助其转移就业。统筹利用公益岗位,多渠道积极安置监测对象。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低保、医疗、养老保险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确保应保尽保。全县监测对象10236户18258人全部已分层分类落实了帮扶措施,其中1900户3551名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安排了副科级以上干部或驻村工作队员重点结对帮扶,建立了帮扶台账,制定了“一户一策”帮扶计划书,确保各项帮扶措施落实到位。

9.png

(四)从政策衔接上发力,切实抓好政策过渡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落实‘四个不摘’,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一是落实好四个不摘政策。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置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2021年,根据中央31项省委33项政策及时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等50余项具体政策,及时做好帮扶政策延续、优化、调整,确保工作连续性。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要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合理安排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2021年,县本级预算安排用于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资金18000万元(其中衔接资金3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78%;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9043万元。二是抓好现有政策衔接。按照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抓紧对现有扶贫政策进行梳理,适应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形势转变,分类确定需要取消的、接续的、完善的或强化的扶贫政策,注重总结梳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用于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制度框架。继续加强贫困户医疗保健、做好扶贫保障性政策与低保、五保政策的衔接,更大程度发挥兜底保障作用。三是完善常态化支持政策。抓好脱贫攻坚相关举措与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衔接,把临时性帮扶政策转成常态化支持政策,强化脱贫攻坚政策与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逐步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常规性社会保障措施,避免“政策悬崖”问题的出现。

(五)从力量衔接上着眼,切实抓好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在开展好帮扶的同时,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培育更多的“农创客”和懂技术的“田秀才”。一是突出“派”。继续坚持工作队驻村帮扶制度,切实加强与省工商联及所属商协会的沟通与对接,组织开展了新化县乡村振兴推进会暨湖南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大会,并于会上签约20个对口帮扶项目。对301个村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对1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派驻1名第一书记,并于今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了工作队轮换。二是着力“引”。新化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外引专业技术人才,内培新型职业农民,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乡镇服务农村和农民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权力下放、资源下沉、力量下行,让人才“下得去”,基层“接得住”,赋予乡镇更多人事自主权。三是用心“育”。探索将乡村不同群体转化为职业农民的路径,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建设,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合作培训模式,整地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优化人才创业就业环境,引导更多能人返乡干事创业。同时,新化坚持帮扶与扶志相结合,把提升脱贫人口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凡事不大包大揽、代替包办,充分尊重脱贫群众的主体地位,让其真正自觉地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来。

4.png

(六)从措施衔接上攻坚,切实抓好各项具体任务落实落地。一是推进产业兴旺。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注重扶贫产业长期培育、培育管护,以“两基”(粮食、生猪)“两特”(新化红茶、新化黄精)产业发展为抓手,推动将脱贫村农业特色产业提质扩面、以短变长。重点支持初具规模村级农业产业提质发展,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着力加强农产品企业品牌培育和宣传、“两品一标”认证,推动脱贫村农业特色产业提质扩面,切实促进特色帮扶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扶持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合作社、电子商务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完善农村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建设,延长了产业链条,把更多的附加值留在农村。2021年,新化争取省级重点产业项目资金1120万元和省级资金675万元,用以支持各脱贫村特色产业发展和69家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冷库建设。目前,全县村级主导产业项目管理措施比较到位,项目延续性较好,正在加快形成产能。二是带动群众就业。坚持把稳岗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对照稳岗就业工作目标任务,扎实做好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在稳定就业扶贫车间163家的基础上,新认定就业帮扶贫车间17家,新增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161余人;组织“点对点”农民工返岗复工专列,输送脱贫(监测)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大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计划开发公益性岗位3500个,新增认定生产车间20家。三是做好易扶搬迁后续扶持。全县共有就业帮扶车间161家,开发岗位675个,吸纳就业人数6600人,其中吸纳脱贫劳动力人数1787人。如引入佛山市姐妹花内衣有限公司在成立新化县维漫雅内衣厂,并在西河镇双蹄安置点建设就业扶贫车间,目前该扶贫车间共吸纳就业人员1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5人)、月工资达4000元,典型经验被新华社《内参选编》和省委《工作情况交流》专题推介。四是巩固好“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义务教育保障,瞄准28452名脱贫家庭(含监测对象)学生,逐一查清去向,对26个未按时到校的学生及时开展“三帮一”劝返复学;发放2021年春季学期助学补贴34142人 1166.88万元,秋季学期助学补贴33244人1143.15万元,实现教育资助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障:落实困难群众参保资助政策,按280元/人的标准资助特困人员、兜底保障、重度残疾、重点优抚人员53712人1503.936万元,按140元/的标准资助了脱贫人口143423(扣除重叠人员)、低保人口10544人共153967人2155.538万元,按70元/人的标准资助了边缘户3298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405人共3703人25.921万元。住房安全保障、饮水安全保障得到了保障。五是全力推动乡村治理有效。2021年以来,新化圆满完成了县、乡、村换届各项任务,全面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落实“六个一”整顿措施,对排查出的6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及时整顿到位。坚持发展党员向农村倾斜,每村储备1-2名35岁以下的后备干部,抓好村党组织书记的管理、培训、考核。扎实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组建86人的科技专家服务团,扎实开展实用技能及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已完成实用技能培训3000人、致富带头人培训任务256人。大力推广油溪桥积分制管理模式,全面推行村级党务、村务、财务公开。

8.png

二、工作成效

高质量推进“民富”,产业振兴取得新突破。2021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6500万,加强832个村级主导产业和20个重点产业培管,落实利益联结,新发展5个重点产业,以“两基”(粮食、生猪)“两特”(新化红茶、新化黄精)产业发展为抓手,推动脱贫村农业特色产业提质扩面。投入资金675万元,支持69家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冷库建设,补齐产业生产、加工、冷链短板。2022年计划投入产业资金7500万元,计划新增茶园5000亩,低改茶园15000亩,新建和改扩建茶叶加工厂5家,复兴“新化红碎茶”品牌,全力打响“新化红茶”公共品牌,提升“湖红之源”品质;新增种植黄精20000亩,新增初加工工厂6家,加快中国黄精集散中心建设。同时,2021年,新化脱贫人口(含监测人口)外出就业人数6.5923万人,相比2020年增加0.4053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6.55%;全县开发公益岗位3394个,相比2020年底增加278个;在稳定就业扶贫车间163家的基础上,新认定就业帮扶贫车间17家,新增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161余人;组织“点对点”农民工返岗复工专列3列,共输送2922名脱贫(监测)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大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完成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256人。2022年,计划实现脱贫人口(监测人口)就业人类达6.7万人,计划开发公益性岗位3500个,新增认定生产车间20家,已开通大巴8辆输送农民工356人到长沙务工,已开通火车3列(深圳2列,上海1列)输送农民工3141人外出就业。

11.png

高水平凝聚“人旺”,人才振兴获得新成果。选派一批。2021年以来,新化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精力不散、重心不偏、力度不减,继续坚持工作队驻村帮扶制度,全县302个村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其中省派工作队8支、市派工作队37支、县派工作队256支,单独派驻第一书记1名),全部进驻63个重点村、39个示范创建村、44个易扶安置村、148个脱贫村和8个其他村开展帮扶,进一步保持驻村帮扶力量稳定,提升驻村帮扶实效。回归一批。推广吉庆张家岭乡贤理事会模式,利用乡贤的独特资源、能力技术、先进理念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吸引乡贤回巢助力乡村振兴。培育一批。利用油溪桥村农村干部培训中心,组织全县农村干部轮训,选好科技特派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致富能人,油溪桥村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

高标准强化“铸魂”,文化振兴有了新气象。在全县所有村(社区)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形成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的文明乡风。不断完善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新建村级文化广场52个,推进8个“最美潇湘阵地”建设,安排下发全民健身路径65套。规范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运行管理,落实省规定的免费开放项目及最低开放时限,受惠群众达25万余人。共创建国家级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17个,县级文明村395个,其中万龙村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杨家边村成功创建省级文明村。

6.png

高强度塑造“村美”,生态振兴有了新进步。强力推进“厕所革命”、农村垃圾分类和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着力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和垃圾处理能力向农村延伸覆盖。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85%,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20万吨,共实施农村厕所改造6500个。推进“清源头、见底色”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共拆除乱搭乱建1891处,拆除面积48655多平米,清整乱堆乱放5500多处,清理面积72240多平米,全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深入推进空心房、大棚房、乱占耕地房整治,土坪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7.png

高效能推动“村强”,组织振兴有了新成效。2021年以来,新化圆满完成了县、乡、村换届各项任务,全面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落实“六个一”整顿措施,对排查出的6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及时整顿到位。坚持发展党员向农村倾斜,每村储备1-2名35岁以下的后备干部,抓好村党组织书记的管理、培训、考核。2022年,县委部署开展了《关于推行油溪桥积分制、“上梅红”志愿服务经验试点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以健全乡村村民自治制度为重点,首批遴选30个试点村,以产业基础好集体经济收入达15万、基层组织战斗力强、村风民风好、人居环境好“四好”为遴选条件,设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积分管理机制”、建立“一支新化红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伍”、建立“一个‘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乡贤理事会”、建立一个扶危济困的帮扶基金、建立一个云上宣传服务平台,全面推进积分制、“上梅红”试点,全面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微信图片_20220831090307.jpg

(供稿单位:娄底市新化县人民政府;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湘村行动:湖南乡村振兴精选案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