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状调查与对策
内容摘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对中小企业要予以充分支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然而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必须思想上高度重视、制度上不断完善、体系上不断创新,从面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县域中小企业; 融资难; 融资贵; 现状; 对策
2017年5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许多中小企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不可忽视的力量。”李克强说,“《中国制造2025》绝对不是光指大企业,制定相关方案和支持措施时千万不要只瞄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要予以充分支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然而我国的中小企业,目前大多面临成本上升较快、市场需求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尤其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以嘉禾县为例进行了深入调研。
嘉禾县拥有铸锻造中小企业500多家,铸锻造业是全县主要支柱财源之一。近年来,嘉禾县加速推动铸锻造业转型发展,积极引导在嘉金融机构加大贷款力度,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全县7家金融机构中,仅信用联社就在近三年给120多家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0.93亿元。但总体上来看,嘉禾县的存贷比一直徘徊于30%,企业获得的贷款金额与实际所需资金差距还很大,期望获得贷款的企业数量与实际获得贷款的企业数量差距也还很大,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非常突出,实体经济的发展在缺乏资金保障的基础上举步维艰,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成为了破解当前县域经济整体低迷的关键。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实状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
(一)门槛高。与其他贷款相比,中小企业贷款程序更为严格而繁琐。从提出贷款申请,到银行对企业的资质审核、资产评估、评级授信、上级审批、签定合同等,要经历多个环节,特别是资产评估这个环节,相对于个人或政府贷款,企业需要提供的资料、证明更多,譬如生产能力、产品销售、生产效益、盈利预期等相关资料,很多中小企业因此望而却步。另外,资金到位时间快则1个月左右,慢则要2-3个月,漫长的时间常常导致企业错过最佳的投资时机,等贷款到位后,贷款资金有时反过来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一旦借到款后,一些企业宁肯接受罚息,也不愿意办续借手续,免得再经历一番评估、登记、公证等全套贷款手续。这使得许多中小企业视银行贷款为畏途,而不得已走上民间借贷的途径。
(二)成本高。一方面,贷款利率高。大部分银行发放给企业的贷款年利率比一般贷款的利率要上浮35%左右。另一方面,担保成本高。在企业取得贷款的成本中不仅要支付银行的利息,还要支付各种抵押登记、办证、资产评估等费用,还有按银行要求参加的财产保险费用以及风险保证金的利息等。举个很浅显的例子,假如一个企业要贷款1000万,产生的费用如下:一年贷款利息为1000万元×5.8725%(一年贷款利率4.35上浮35%)=587250元;抵押物评估费(有效期5年)为2万元,平均每年4000元;报表审计费为9000元/年。企业为了获得1000万元的贷款产生的融资成本每年就高达60多万元,这对于资本实力本来就不强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三)总量低。中小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营业收入低、自有资产少。根据工信部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以工业类为例,中型企业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4亿元以下,小型企业300万以上、2000万元以下,就其总量来说,相对偏小。由于规模小,业绩不稳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资信水平相对较低,亏损、倒闭、关停现象时有发生。基于对风险的控制,银行对中小企业经常会出现“惜贷”情况。部分金融机构还存在“重大轻小”的倾向,部分银行有诸如贷款金额低于一定数额以下或注册资本金100万以下企业不贷的规定,这恰恰断掉了贷款需求以“急、频、少、繁”为主要特点的中小企业融资主渠道。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主要集中在企业、银行和政府三个层面。
(一)从企业层面看,最主要因素是抗风险能力弱。大部分中小企业土地、厂房都是租赁的,企业本身没有其他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物,而机器设备等又无法作为有效的抵押物申请贷款,导致企业缺乏符合条件的资产作为抵押物,担保不足,一旦出现风险,银行损失难以补偿。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家族式粗放经营,市场竞争力低下,很难抵抗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有较高倒闭或破产可能。同时,近年来受国家环保政策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粗放、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生存十分艰难,有的甚至濒临破产。
(二)从银行层面看,最重要原因是风险管控难。银行经营,强调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其中安全性排在首位。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高,所形成的不良贷款清收和核销程序与大企业相比,困难得多。在经营出现风险以后,通过企业改制、申请破产、转产、注销法人,甚至一逃了之等方式悬空或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给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安全造成很大威胁,而且也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度,恶化了银企关系,严重地挫伤了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的积极性。在银行看来,中小企业就是小麻雀,肉少还容易飞。中小企业贷款数额不高,但发放程序、经营环节缺一不可。据测算,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平均是大企业的五倍左右,而风险却高得多。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当然乐意做大企业的“批发”业务。
(三)从政府层面看,最大的问题是服务到位难。从国家宏观层面讲,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不够。迄今为止我国还未出台一部完整的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导致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在法律和权利上的不平等。从地方政府层面讲,缺乏对中小企业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资金扶持政策以及配套的专门为其提供服务的优惠政策,制度上没有给予中小企业以相应的保障,“助保贷”业务信贷资金、中小企业转贷周转资金等企业帮扶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实。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县级层面虽然有融资性担保公司,但业务单一,担保能力有限,难以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服务需求。同时,由于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和信用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滞后,导致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获得真实的资信状况,从而严重限制了银行放贷的可能性,极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贷满足率。
三、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德国把中小企业称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日本则认为“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日本的繁荣”,美国政府更把中小企业称作是“美国经济的脊梁”。从我国情况看,中小企业是数量最大、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是社会的稳定器,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增加税收、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中小企业提供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了70%以上的发明专利,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其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面临成本上升较快、市场需求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尤其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要破解这个难题,首先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把服务中小企业放在突出位置,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中小企业渡过危机难关。
(二)制度上要不断完善
1.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中小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融资能力。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淡化家族制,引入职业经理人,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层的素质,消除中小企业投资者独断专行的弊端,降低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建立健全财务审计制度,从而提高自身资信和信誉程度来维护自身的形象,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拓展融资渠道,进行多元化的筹资,建立引入风险投资,或创造条件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等多种形式的融资体系。
2.完善银行信贷制度。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焦点是不少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尚未建立,一些银行在信贷模式上仍然沿用以往应对大企业的办法,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针对中小企业客户的筛选和风险管控体系。应当专门培育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客户的中小金融机构,鼓励发展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小额贷款公司,特别是要发展民营的、专业化的、小而灵活的专业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贷款。同时,设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性银行,根据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性银行通过政策性扶持引导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一是向中小企业提供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用于扩大再生产;二是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改造贷款,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三是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贴息贷款以支持其发展。
3.完善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要把对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性投资重大项目融资、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税收缴纳及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的贡献度作为主要评价要素,建立完善的评价激励体系。依据银行在发放贷款、项目融资等方面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予以对应的财政资金支持,包括财政资金存放在该行的实际存储分配数额,信贷投放奖励等激励措施,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银行支持地方经济的动力和积极性。
(三)体系上要不断创新
1. 创新信用体系。制定科学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和培育大型信用评级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和银行贷款提供专业、权威、统一的参考标准。推动融资性担保公司、小贷公司信用信息融入统一信用平台,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司法等手段追索债权,加大对恶意逃废金融机构债务的打击力度和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切实维护金融安全,更进一步的优化金融环境。
2. 创新担保体系。目前县级担保机构少,放贷比例低,合作银行少,放贷的规模还远远满足不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政府应通过税收减免、资本金注入、风险补偿、无偿资助等方式,加大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公司的主导作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小、频率快、成本高、风险大等特点,由政府有关机构和银行合作成立专门的中介组织,积极为银企牵线搭桥,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团体组建服务于不同对象的担保机构,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降低金融风险和培育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结合进行。
3. 创新帮扶体系。从法律角度明确保障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依靠银行优势,打造包括咨询、管理、经营等在内的服务平台,切实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降低成本。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灵活运用财政扶持手段,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引导资金,充分利用财政贴息、政府铺底、政府担保等方式,壮大放贷规模。同时,国家应该集思广益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定一系列配合金融服务的政策,使广大中小企业能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作者单位:中共嘉禾县委党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