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重,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要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路径,就是要抓好县级综合体制改革。
县级综合体制改革为什么重要?
县级综合体制改革与我国40年的改革开放相伴随。上世纪80年代初期,许多省份进行了县级综合改革试点。1992年在江苏常熟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县级综合改革经验交流会,1993年国家体改委召开了全国县级综合改革座谈会。此后,县级综合改革试点迅速扩大,在体制机制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为改革开放的成功作出了有力贡献。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必须继续深入推进县级综合体制改革,争取更大的作为。
第一,县级政权非常重要。郡县治,天下安。“万事胚胎,皆由州县。”县级处于国家行政管理的最前沿、与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的最前线,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历史和现实已经深深证明了县级政权在国家政权结构中的特殊重要性。
第二,县级改革关涉全面深化改革成败。县级在改革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综合协调的作用,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重要载体、重要阵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改革举措最终都要在县级实施,成效要在县级检验,问题在县级反映,许多经验在县级创造,县级改革搞好了,全面深化改革就有了坚实的支撑,各项工作就有了稳固的基础。
第三,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起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探路作用。县级综合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县域的集成。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迈向深水区,改革越来越需要系统集成,整体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领域、各方面、各条块在县级基本上都有体现,决定了县级是条块分割向整体推进的最好的“实验车间”,搞对了,总结提炼之后就可以复制推广,搞错了,及时纠正也不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和危害。
当前推进县级综合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包括省直管县改革、强镇扩权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在内的县级综合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但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影响了改革成效。
思想认识方面。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比如,有的认为只有发展可以出政绩,而改革流程太多、风险太大,只会带来麻烦,所以不遗余力地抓项目、抓招商引资,对改革虚与委蛇地应付;再如,有的对不是本地产生的改革“专利”,不愿意模仿,更不愿意效仿,造成改革成本高、推广难;又如,有的县市主要负责同志缺乏担当精神,怕自我革命,只想干增设机构、增加编制等皆大欢喜的事情,不愿接得罪人、难度大的烫手山芋;等等。
客观现实方面。县级综合体制改革不是在真空中进行,受到大环境的制约较多,受到各方的束缚较大。比如,当前放管服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经费的划拨权、含金量高的审批权仍然集中在上级部门,县级常常感到很无力;再如,由于在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等方面协同不够、上下配套不够,造成县级改革“翻烧饼”和无所适从的情况;又如,虽然很多地方建立了容错纠错机制,强调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但现实中改革的激励环境并不理想,特别是“先锋变先烈”的情况,挫伤了基层改革的积极性。
领导能力方面。县级改革往往带有主政者深深的烙印,“一把手”对县级改革的影响很大,这使得县级改革对“一把手”的能力素质要求很高。但改革实践中,有些领导的能力不强,对改革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有的不善于结合实际,依葫芦画瓢,画虎不成反类犬;有的视野不够开阔,推出的改革举措不符合发展方向、含金量不高,导致成效不明显;有的不能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改革看上去很美,却落不了地;有的不善于调动各方积极性,虽有雄心壮志,却打不破利益坚冰;等等。
综合施策推进县级综合体制改革
确保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能够探索出更多经验,取得新的更大成效,需要抓住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选优配强县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因此,对于县级党政“一把手”,一定要精挑细选、优中选优,真正把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敢于担当的促进派,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的实干家放到这个重要的位置上,决不能把这么重要的位置作为干部上升的“跳板”、镀金的“中转站”,而是要作为优秀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大舞台。对于干出突出实绩的,要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可以直接提拔到上级党政主要领导岗位上,在全国推介一批典型,真正形成风气,树立鲜明导向。
二是赋予县级更多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责权利配套是确保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扩大县级经济管理自主权,增强县级统筹发展经济的手段,既是改革的内容,又能为其他改革创造条件。给县级放权扩权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财力支配权,二是经济杠杆调控权,三是行政审批权,四是改革项目的试验权。一方面,要把已经看准的改革一抓到底,比如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省直管县改革、强镇扩权改革,确保这些改革落地生根,真正取得实效。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县级综合改革实质上是不同管理层次事权的划分和利益的调整,利益关系复杂棘手,需要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摸索。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央地责权利关系划分上破了题,接下来还需要朝着正确的改革方向积极稳妥推进。
三是切实加强对县级综合体制改革的指导。县级综合体制改革系统性强、硬骨头多,在鼓励县级大胆探索、勇于开拓的同时,中央和省里也要有针对性的加强指导。要重点统一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认识:第一,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要按照“抓主要矛盾、有所超前、重点突破”的原则,明确方向和任务,既要敢闯敢试,又要稳扎稳打,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第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发展找问题,围绕问题抓改革,着眼于解决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一般,避免发展与改革搞成“两张皮”。第三,要着眼于宏观、中观体制的改革和市场运行机制的建立,不要把县级综合体制改革当作筐,什么都往里边装。第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同的县允许有不同的改革重点,同一个项目允许有不同的改革模式,鼓励创造各具特色的改革经验。第五,检验改革成效的大小、好坏,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否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是否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而不是别的什么标准。
四是努力创造更加优良的改革环境。一方面,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往往胜于一堆文件,要通过抓一批正向激励、容错纠错的典型案例,把“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精神变成实践,把“立法在先、依法改革”的政策解读到位,形成只要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就可以大胆闯大胆试的改革共识。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不定期举行有关县级综合改革的现场会、研讨会,形成声势,推动改革步步深入。
作者系湖南省委改革办秘书处副处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研究与决策》2018年第7期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