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许海兵: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 作者:许海兵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9-07 录入:吴玲香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一大批基层组织引路人、产业发展推动人、乡风文明传承人、农业科技推广人和脱贫致富带头人。然而,目前我国在农业农村各类人才的发现培育、规模数量和作用发挥等方面,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相比,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瓶颈。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这一重要论述,为破解乡村人才困境提供了思想指引。

要精准制定人才规划。建立健全培育、引进、使用并举,引导、激励、支撑同步的政策体系,破解人才由农村单向流入城市的历史惯性。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在制定乡村振兴规划时把人力资源开发开放作为关键之招,与其他振兴规划同步制定、同步实施。注重政策的突破性,紧扣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五大举措”,制定户籍土地、社会保障、产业扶持、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创新性政策。注重实施的严肃性,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振兴考核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对推进情况实行“四察并举”,确保优先实施,率先突破。

要深入挖掘存量人才。积极开展本土人才大调研、大走访、大排查,建立人才专库、制定提升计划,使这批“土专家”“田秀才”率先热起来、动起来。培育多元化实施主体,针对现有农业生产能手、大户及“小五匠”,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等帮助提升专业技能,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参与领办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带头致富、带动致富。培育专业化服务主体,建立城乡、校地人才对口帮扶机制,动员城市专家学者、医生教师、农技人员等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革新、项目领办、成果转换。培育梯次化领导主体,加大对乡镇、村社干部的关心关爱力度,广泛开展继续教育、能力培训,建立职级晋升、报酬待遇的有序提升机制。

要积极服务增量人才。根据本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针对性引进一批懂农业、懂科技、懂经营的乡村振兴生力军。巧用乡情吸纳人才返乡创业,扩大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返乡就业创业试点,强化融资服务、场地扶持、风险防范等服务,吸引有思想、有资本、有能力的人才回乡就业创业,形成“归雁绿领”和“归雁经济”。催生产业吸纳人才集聚发展,制定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目录,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配置、项目对接、利益共享机制,以“有奔头、有干头、有赚头”的产业吸引人才。培育乡贤吸纳人才参与治理,加紧研究“新乡贤”认定与任职、职责与任务、权利与义务、评价与奖惩、后勤与服务等配套管理办法,使一批退休干部、知识分子等社会贤达回乡参与治理、贡献智慧、引领风尚。

要大力健全保障体系。乡村人才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点发力、标本兼治。创新农村教育模式,推行农、科、教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模式,调整优化普、职教育比例,支持建立高水平职教中心,使更多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就近接受职业教育。搭建人才双创平台,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创造平台,使人才能够在乡村创业顺心、工作安心、生活舒心。拓宽人才成长渠道,在遴选县乡基层干部时,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三支一扶”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村社干部、新型主体经营者等群体,探索实行定向招录,实现乡村人才体制内外双轨并进。

(作者单位:四川省三台县观桥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