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良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作者:刘良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20 录入:吴玲香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某种程度上,站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间节点上,总书记的指示如同“清醒剂”,告知脱贫攻坚时间不等人,唯有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刻也不停息地干,又似“点金石”,指出脱贫攻坚不可能单打独斗,必须群策群力、戮力同心,掀起一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全社会、全民族之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诚然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成色,事关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事关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邓小平同志说过,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赞成不造成,是检验、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对此,纵然2020年我们宣布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但如果仍有部分群众生活在现行贫困标准线下,只能说明他们无奈地“被小康”,说明全面小康没有经得起历史、实践、人民群众的检验。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方此时,唯有秉持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村、不落一人的硬杠杠,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无畏勇气,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全体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才能彰显我们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庄重承诺,才能印证我们党90多年来尽心竭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因此,各级党员干部要切实认识到脱贫攻坚不只是贫困群众自己的事,而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务必自告奋勇、自我加压,不只是一般责任和义务,而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务必尽锐出战、狠抓实效。

毋庸置疑,通过前期努力,今天脱贫攻坚着实成绩不少、成效显著。但也要看到,越是贫困人口数量减少,越说明到了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地步,越需要胸有成竹、沉着应战,既不能急躁蛮干,也不能消极拖延。毕竟人数减少的同时,要承认剩下来的贫困人群恰属于深度贫困,不是“万变不离其宗”,相似病情开同一副药,就能药到病除的。换言之,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要进一步突出“精准”二字,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方面,“授以鱼弗如授人以渔”,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另一方面,要扶贫、扶智、扶志“三扶”并举,使贫困群众不断激发自我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矢志做开创幸福美好生活的主人。

一根竹竿容易被折断,众人划桨定能开大船。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我们党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战略举措之一,尤其需要方方面面协同发力、共同给力。除了党委重视、政府施策之外,更应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资源,使脱贫攻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能量。譬如企业的帮扶与带动、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关心和倾力、有关社会组织的鼓与呼等等。唯有形成人人助力扶贫、脱贫的浓厚社会氛围,才能让脱贫攻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劈波斩浪、势如破竹,圆满取得胜利。与此同时,除了继续沿用产业扶贫、专项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原有的成熟模式,还需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思维、聚焦靶心,不断开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新模式,使新旧模式融合互动、彼此支撑,相互促进、优势互补,推动脱贫攻坚弯道超车,加速飞奔,既有质量,又有效率,既兜底线,又不反弹。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示精神,并于实际工作中认真加以贯彻执行,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一天一点变化、日积月累,贫困地区才能如期摘下贫困的帽子,贫困群众才能告别不堪回首的贫穷生活,进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携手迈进新时代,共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新荣光。

(作者为湖北省荆门市委党校教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