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关艳玲:让乡镇经济发展动力更强活力更足

[ 作者:关艳玲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28 录入:王惠敏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乡村振兴是辽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全面振兴的支撑和基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我省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打造辽宁振兴发展新动能。

然而,乡镇一级政府,没有财权就不会有压力,更不会有动力,这也是省委、省政府决定要调整完善乡财县管政策的初衷。

县乡政府和村级组织如何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的总体部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现状如何?如何改革才能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积极性?

把自身定位在民主法治建设第一线、推进和保障振兴发展第一线的新一届省人大常委会把目光紧紧盯在这些问题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陈求发高度重视我省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工作,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就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此项工作的调研进行部署,并在省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主任会议上听取了调研方案的汇报,同时对调研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从3月底到4月中旬,省人大常委会对全省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专题调研。

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履职,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七个调研组,分赴14市,深入到41个县(市)、418个乡镇,听汇报、座谈、实地调研;聚焦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等重点领域、重点任务,调研组察实情、访民意;直面问题,找准改革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调研组以激发乡镇发展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为目标,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切实发挥了人大在加快推进振兴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次调研,是省人大历史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一次调研,是针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也是对工作落实的实地检查;是对基层实际的深入研究,也是对中央决策和省委要求的传达解读。调研成果丰硕,将进一步在省委决策和人大依法履职中充分运用,开花结果。

围绕中心以履职实效助力改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既是工业、城市的振兴,更是农业、乡村的全面振兴。省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增强实效”的工作思路,科学制定方案,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以履职实效助力改革。

怀揣着对我省乡村振兴的责任和义务,调研组采取实地走访县(市)、乡镇、财政所、行政村、工业园区、属地企业、农村合作社,召开座谈会,多种方式相结合展开调研。为了在有限时间内了解更多信息,调研组与被走访乡镇负责人同行,在车上办公,面对面征求意见和建议;未能走访的乡镇通过座谈和提交汇报材料等方式反映了真实的声音。

全覆盖、求实效、真数据、严要求……为了提升履职效果,调研组根据各自实际,创新举措。有的调研组深入县(市)所辖乡镇,逐个乡镇进行座谈,每次座谈都邀请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财政所所长、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进行面对面交流,很多县级领导、县直部门的同志和工作人员不参加座谈,从而鼓励座谈同志说真话、讲实情,以便拿到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有的调研组在出发前对调研地域所辖全部乡镇进行全覆盖书面了解摸底;有的调研组在原有工作内容上增加了对村屯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有的调研组针对发现的问题,在与当地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时,当面交流改革成果好的地方的经验,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整改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政府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工作。

在调研中,调研组详细了解乡镇基本情况、财政收支状况、财政管理改革进程,乡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安排等,倾听了一线最真实的期待,凝聚了改革的共识。

调研组发现,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我省各地均先后出台了具体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并结合实际,进行了具体安排;县乡干部总体上赞同这次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认为:“分灶吃饭”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基层干部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激发乡镇作为财源建设主体的内生动力,有效解决长期以来“乡财县管”体制下多数人“吃大锅饭”的问题,可以为助力脱贫攻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问题导向广泛听取基层声音

原来的财政管理体制是“乡财县管乡用”,县级财政“包打天下”,对解决当时部分地区工资保障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助长了乡镇“等靠要”思想,乡村经济发展主动性不高。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原来的吃县财政“大锅饭”体制不复存在,乡镇作为独立财政主体开始“分灶吃饭”。在划分收入、界定支出、核定基数基础上,收入增量最大限度向乡镇倾斜,从2018年起,3年内乡镇新增的财力全部留给乡镇,3年后再视情况制定继续激励的政策。同时,县级财政要建立健全科学、量化的转移支付管理制度,规范县、乡财政之间的分配关系,坚持区域均衡发展原则,重点向困难乡镇倾斜。

县乡“分灶吃饭”后,乡镇如何增加财源?偏远乡镇如何留得住人才?资源匮乏和生态修复、水源保护地区的乡镇如何保障刚性支出?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广泛听取基层声音,了解基层对改革的认识。

“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没水大河干”,县乡财政就是大河与小河的关系。随着收入下移、支出上移的持续推进,县本级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如何解决?对乡镇政府激励政策能否持续?调研中,调研组与各县(市)的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开诚布公探讨。

由于自然条件和发展状况不同,乡镇在改革中实际获得的红利自然也有差异。“富裕乡镇怎么办?”“欠发达乡镇怎么看?”调研组直面问题,不回避,不遮掩,将问题直接抛给参加座谈的乡镇。乡镇负责人也不绕圈子,直接用数据说话。

“省委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好财政政策,该保的要保住,该放的要放到位,切实改变过去由县级财政包打天下的局面,真正把乡村发展的积极性激发出来、调动起来,放大政策效应、释放改革红利。”

在交流探讨中,调研组打消了乡镇的疑虑,征求乡镇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建议和意见,询问待解决和需要帮助的难题。

精准发力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省人大常委会各调研组精准发力,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我省县域经济和县乡财力持续稳定增长,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合理界定事权和支出责任?有的调研组建议,对民生事项按财力划分乡镇事权,超出乡镇本级财力承担的范围由县级财力进行保障。

针对充分调动县乡特别是乡村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有的调研组建议,要加大对财政体制改革文件的宣传力度,让乡镇、村干部都理解掌握文件精神,并且给乡镇干部吃“定心丸”,兑现激励政策,激发内生动力。有的调研组建议,做大县域经济,特别是乡村企业,扩大主体收入财源;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研究激励县乡保存量、扩增量的积极性。有的调研组建议,要正向激励、负向激励并用,彻底改变“等靠要”思想,进一步细化“飞地”招商引资激励政策,适当提高村干部待遇,出台激励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明确负向激励措施,使乡镇干部不仅有发展经济的动力,还要有不断努力发展的压力。

如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有的调研组建议,充分利用土地确权成果,加快集体资产管理和使用的规范化、法治化。有的调研组建议,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村集体和龙头企业的双带动作用,不断做长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做优特色产业。

如何完善配套政策?有的调研组建议,完善土地保障政策,将依法收回的闲置土地由村依法处置;优化环保、金融政策环境,采取“一事一议”“绿色通道”等方式,突出因业施策、因地制宜。有的调研组建议,建立健全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对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绩效考核。

人才是改革的关键性因素。有的调研组建议,省市要尽快出台乡镇基层干部激励管理机制。有的调研组建议,针对一些乡镇领导观念滞后的状况,通过集中培训,提高认识,现场观摩,交流经验,坚定改革信心,拓宽发展思路;研究下得去、留得住的大学生和实用人才激励政策,解决乡镇发展人才难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辽宁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