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明月:平均主义式扶贫也是不作为

[ 作者:刘明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28 录入:王惠敏 ]

在中部一个深度贫困县采访,县里干部抱怨,省里分配光伏扶贫指标,每个深度贫困县平均分,虽然都是深度贫困,但各自情况不同,排排坐,分果果,看似公平,实则不公。他们说,论资源,县里光照足,荒山荒地多,最适宜光伏产业;论现状,他们县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扶贫资源更应该有所倾斜。(3月25日《人民日报》)

在扶贫的过程中,那些盆景式扶贫、数据式扶贫、形式主义扶贫等是备受诟病的扶贫不作为“典型”。“平均主义式”扶贫看起来是选择了一种“雨露均沾”的方式来扶贫,能够避免产生矛盾,却不知这样的扶贫方式不仅仅是一种不作为,还会产生更严重的矛盾。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关键在精准,成败在精准。但是“平均主义式”扶贫却与“精准”的要义背道而驰,成为了“大锅饭”,这样的扶贫只是看起来比较好,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问题。

“平均主义式”扶贫让政策缺乏了“力度”。政策对于贫困地区是要求具体到人、具体到户,通过政策的扶持让贫困群众能够摆脱贫困,不仅仅自己能够脱贫,还能够引导更多的人脱贫,这才是“精准”有力的表现。

“平均主义式”扶贫让群众缺乏了“干劲”。扶贫不能只是上面用力,更需要的是政策、资源和群众一起发力,才能够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主动摆脱贫困,而“平均主义式”扶贫就容易让一些人滋生“等靠要”实现,没有了要主动摆脱贫困的冲劲和干劲。

“平均主义式”扶贫让干部缺乏了“创新”。扶贫干部作为扶贫工作的“头雁”,不能怕也不能逃,需要勇气和智慧,更需要创新,“平均主义式”扶贫只会让干部按部就班,不会为了更好地摆脱贫困想办法、创造条件,自然不能真正地实现脱贫。

坚持精准扶贫,就是需要从摸底、施策都要有“含金量”,才能激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引导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不让全面小康的路在“平均主义式”扶贫上产生梗阻,这才是真扶贫。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红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