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晓红:关于促进我国精准脱贫与气候变化适应协同推进的提案

[ 作者:陈晓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12 录入:王惠敏 ]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在解决收入贫困、知识贫困等方面成就举世瞩目,但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导致的气候贫困及返贫问题,严重阻碍脱贫步伐。新时期亟需将贫困地区气候变化适应纳入精准脱贫政策体系:一是实施“三个协同”脱贫新战略;二是构建县域尺度的气候贫困动态监测与评估体系;三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增强贫困地区应灾能力;四是建立气候贫困治理政策体系,完善扶贫管理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国家方略。五年来,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尽管我国在解决收入贫困、知识贫困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面临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导致的气候贫困问题:一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多数位于生态脆弱地带,面临异常气候和灾害威胁。二是面对极端灾害,贫困户首当其冲受到伤害,生活负担加重,甚至造成已脱贫者返贫。

然而,当前我国扶贫政策对此尚应对不足:一是扶贫政策与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协调性不够,二者分属不同管理部门,协同较少。二是贫困地区发展与保护目标冲突。生态资源是脱贫的重要物质基础,但其开发利用又受制于生态保护。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商学院校长、中南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陈晓红表示,在脱贫攻坚阶段,我们基于深度调研和分析,提出如下对策:

1. 建立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精准脱贫新战略

一是实施扶贫开发与气候变化适应协同战略。建议扶贫办将气候适应纳入扶贫发展纲要,并加快制定各级气候贫困治理方案。二是实施贫困人口生计安全与粮食安全协同战略。建议农业部、水利部和气象局等加强贫困脆弱地区的农田基础设施规划与投资,增强灾害监测与预警。三是实施贫困地区发展与保护协同战略。各级政府要加大贫困地区生态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

2. 构建气候贫困动态监测与评估体系,提高扶贫精准性

(1)完善扶贫对象区域的遴选体系。按照《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划定的适应气候变化区域,将自然环境脆弱、区位条件艰苦或生态地位显要的地区尽可能纳入扶贫范畴,完善扶贫对象区域的认定标准。

(2)构建评估气候贫困的指标体系。包括生态脆弱性、极端天气灾害程度、气候适应能力、贫困对象评定等指标。通过以上指标,统计生态资源数量与质量,掌握灾害类型、发生地点、频率和强度,了解当地适应气候变化措施,识别受灾人群及其损失、返贫及贫困变化趋势。

(3)创建一套适用于县域(村级)尺度的气候贫困动态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对气候贫困评估指标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数据收集与跟踪,并就灾害状况、扶贫进展及其动态变化进行评估,实现气候贫困精准监测,精准识别,精准施策。

3.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进气候贫困治理

(1)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贫困地区抗灾能力。一是加快气候智能型农业技术、新节水灌溉技术、耐高温耐旱作物品种等新抗灾技术的研发推广;二是设立生态脆弱贫困地区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农田排灌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极端气候事件及重大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

(2)积极参与构建全球与区域贫困治理机制。积极参与和推动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倡议的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建立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助推我国实现全面脱贫。

4. 完善扶贫管理制度,保障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1)建立健全气候贫困治理政策体系。充分考虑极端灾害对贫困的影响及适应,吸收借鉴过去的脱贫经验,针对性调整和细化《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相关内容,制定和完善气候贫困治理政策。

(2)建立扶贫开发对象的动态评估与考核机制。对已有扶贫开发政策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绩效做出科学评估,并根据结果开展考核,对不同类型的扶贫投入做出适应性调整。进而制定出脱贫攻坚优先序,分类施策,逐个击破。

(3)建立扶贫与适应气候变化组织协调机制。建议扶贫办牵头,加强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环保部、气象局等之间的协调联动,对贫困监测、适应投资、灾害管理和政策修订等进行科学筹划与分工。在国家扶贫办增设气候贫困治理部门,成立气候贫困治理专家委员会,为打赢新时期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国际融资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