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农"、"尚农"、"以农为本"的传统思想,农村社会不仅拥有中国社会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也对社会变迁过程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伴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行,国家从农村逐渐淡出。虽然在农村治理制度上有所改变,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始终将农业农村发展视为重要任务。《新时期农村权力结构演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通过聚焦农村征地拆迁事件,展示了新政策环境下农村权力结构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前瞻的学术眼光和深厚的研究功力。该著作富有时代气息的选题、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系统深入的理论解释、富有远见的对策探讨,使之成为一部值得关注的力作。
在《新时期农村权力结构演变》一书中,农村权力结构指行动者权力关系构成的动态权力关系结构。在具体情境下,各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建构中,而在这种变化的权力关系中往往会出现结构层面所无法发现的"实践的增量"。通过对具体的征地事件的动态调查,才能分析行动者在征地过程中的行动策略对农村权力结构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这种影响对农村政治生态带来的变化。基于组织决策分析理论与国内学者研究的不足以及个案调查的实证材料,初步形成了该书的研究框架。该书在十八大以来政策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对征地过程中农村权力结构的变化展开探讨。
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该书试图脱离具体个案,尝试性地探究宏观规则的改变如何引发农村微观治理的变化。在当前大部分乡村治理研究中,直接将政府放在了管理甚至统治的地位,认为政府是"当权者",而农民则是"弱势者",农民要通过维权方式才能获得应有的权益。但是在《新时期农村权力结构演变》的案例中,由于宏观政策的调整,构建了一种权力主体协商性的策略互动环境,基层政府在权力行使中自由地克制与约束伴随着农民自由余地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政府采取的新征地方案赢得了民心,同时农民群体也通过新的规则而获得了更多的权益。也就是说,虽然在征地事件中,双方在自由余地的拥有上有所变化,但这种变化使得双方的权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增长,基层政府赢得了权威性资源,而农民群体在治理过程中的地位也得到提高,一种更为多元化的参与以及协商程度更高的上下互动治理模式正在农村逐步展现。
作者简介:周晶晶,1989年生,江苏扬中人,博士,讲师。在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矛盾及基层治理。近年来集中关注农村社会矛盾所引发的农村基层治理问题,在全国多个省份开展驻村调查。在《东南学术》、《统计与决策》、Anthropologist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社会学吧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