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所处的吉泰盆地是中国最肥沃的主要农业区之一,也是中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并年年荣获“全国产粮大县”“全国产粮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荣誉称号,多年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据初步了解,该县现有粮食烘干日处理量为650吨,日处理粮食面积为1445亩,无法满足粮食生产的需要。近年来受超强“厄尔尼诺”、“鲇鱼”台风等气候因素的影响,虽粮食丰收,但晒谷难成为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特别是在收获季节,这就成为了“老大难”。如遇阴雨天气,农民抢收急晒,导致乡村公路“粮满为患”,农民“晒谷难”导致的“卖粮难”问题,造成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较大损失,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并引发一系列问题。
一、“晒谷难”原因
1.稻粮收割期遭遇特殊天气是晒谷难的主要原因。近两年受超强“厄尔尼诺”气候影响,早、晚稻成熟收获时的天气极不正常,下雨日多、降雨量大、发生周期长,使“晒谷难”的问题推至顶峰,刚收获的粮食必须及时晒干,有时因遭遇连绵阴雨,导致谷物来不及晒干或未达到安全水分,会造成粮食霉变、发芽等,降低收购价格。
2.缺少晒谷场所。农村很多晒场已作他用,不是被复垦,就是划成了宅基地,农村晒种的空间越来越小,农户家中空间有限,日光照射面不广且照射时间短,且晒种需要大量时间。
3.晒谷占道涉及面广,改变农民多年的晒谷习惯、提高其安全意识也非一日之功。农民为图方便、省事,直接将收获的粮食放在公路上晾晒,不仅费时费力,还受天气、人工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只有出现了交通事故才能起到暂时警示作用,实际上打游击战、存有侥幸心理的农民大有人在。
4.烘干机等机械设备价格较高,每家每户有限的耕地和粮食产量舍不得购买。没有烘干设备和晒场的种粮大户,运粮、晒粮相当困难,遇上阴雨天就束手无策,粮食质量明显下降,只好无奈地低价出售。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现状:
1.整合资源,放开场所供农民晒种。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所建的篮球场、文化广场等规划为暂时的晒粮场所。要充分发挥中心村和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中、小学校活动场地和政府大院、广场等开阔场地的资源优势,在学校休息和非公务时间,由村委会或(乡)镇政府统筹管理,开放给农民晾晒谷物。
2.扶持农民建晒场。地方政府应对农民建水泥晒场给予补贴扶持,鼓励一家一户建晒场,特别是要扶持农民联合建晒场。对于承包粮田较多者,应利用荒山、荒坡或不宜种植粮食的荒地单独修晒场;对于承包粮田较少者,可采取多家联合利用山岗或不宜种植粮食的荒地修晒场,可提高使用效率。
3.加强安全宣传。通过电视多媒体、挂横幅、发宣传书册等多种方式,开展文明整治,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使农民明确公路晒粮的违法性和危害性。针对粮多、地少、时间紧的特殊情况,执法部门可适当放开部分路面供农民抢晴天晒粮,但需委派村组干部督促农民不能放石块、玻璃瓶、木棒等障碍物,以减少安全隐患。
4.加大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向农民推广烘干机,使晒种由自然晒干向机械烘干转变,让烘干机逐步代替晒谷场。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可加大烘干设备购置补贴力度,调动农民购买烘干机积极性,鼓励农民或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稻谷烘干机等先进设备;同时购置了烘干机的社会化服务主体,应广泛向社会公布烘干预约服务电话、地点等信息,与粮农建立良好的对接服务关系,从根本上解决“有天无地晒、有地无天晒”的难题。
(作者单位:吉安市泰和县农业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