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竑宁:基层党员干部尤须“六要”

[ 作者:张竑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02 录入:吴玲香 ]

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带领群众致富脱贫的“关键人”,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就是“先行官”和“指挥员”,不仅要头脑清醒,避免瞠乎其后,更应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尤须坚持“六要”。

要不忘初心。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许多选择,有的选择是服务大众,为民谋利;有的选择却是损人利己,伤害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在做事、作决定之前,一定不忘初心,首先想想入党时的誓言、竞选时向群众的承诺,所作所为有没有与群众背道而驰,会不会违反党纪国法,这样才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要不走过场。一些地方在脱贫攻坚中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只要任务安排下去就视为落实,只要喊喊口号、挂挂标语、‘麻醉剂’打好就没得‘问题’。”这样的扶贫无疑是走过场,没有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到实处。扶贫工作抓得实与不实,对决胜全面小康尤为重要,如“纸上谈兵”“走过场式”的扶贫还是不要亦好。作为扶贫“主心骨”的基层党员干部,一定不要只走过场,要沉下身子,不能止于水面,将这项利民强国的工作做好、做实。

要恶不去善。《左传·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扶贫工作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纵使你有万分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也难免仍有个别被帮扶者认为 “你应该”甚至说话“带刺”。在基层工作主要是与普通老百姓打交道,遭误解、受委屈已成家常便饭,但 “带刺”的这些群体也有“可爱”之处。所以,不能因为个别人的“讨厌”,毁灭了对众人的善行之心。只要抱着一心为民、真诚做事心态的党员干部,纵然一时不能理解,但时间终会为其证明一切。

要听取民声。在某些地方,有的党员干部讲究狐假虎威,有的党员干部做事一意孤行,有的党员干部对群众声音听而不闻。这样的现象实在不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也不利于党群一心、团结一致迈向小康社会。基层党员干部一定要将听取民声作为与群众沟通、解决实际困难的重要途径,不仅要认真听,更应有回音,切实为民排忧解难。

要返躬内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全党的一贯优良传统,基层党员干部在开展此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内省目的。内省不仅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是为了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检查有无过失,从而制定有关措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要广纳群言。要决胜全面小康,就需同舟共济,干群齐心,党员干部更要用心。有的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喜欢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将他人建言当做是与己作对,什么建言都听不进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些建言确实能帮助“关键少数”走出工作困境,只是他(她)们高高在上、不乐意倾听。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广纳群言、虚心接受他人建议,将建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集思广益,推动当地的各项发展实在难以形成合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新桥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