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小建:未来乡村有四种专业模式

[ 作者:李小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27 录入:王惠敏 ]

“乡村振兴是与‘城市’对应的区域的振兴,是整体振兴,不是每个村都振兴。”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河南大学教授、博导,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李小建接受南方农村报专访时说,从村庄聚落发展规律看,农村生产要素所能承载的人口在减少,村庄数量也在逐渐减少,这决定了乡村振兴不是、也不可能是每个村都振兴,乡村振兴应尊重乡村聚落发展规律。

他认为,乡村振兴有两层含义,既包括与城市对应的区域——“乡”的振兴,也包括城镇以外的聚落——“村”的振兴,但核心是聚落的振兴;乡村聚落的变化趋势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户需求与环境综合供给的均衡结果,未来乡村聚落发展将呈四种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应尊重村落发展规律

李小建认为,从经济地理学角度看,乡村落后的原因实质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聚落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能提供的产品,无法满足聚落居住人群的需求,两者出现矛盾和不匹配。“个别人贫穷是人的问题,但全村甚至区域连片贫穷,就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区域条件无法满足现有人口的需求。”

根据乡村聚落变化趋势,近百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村庄聚落逐渐趋于交通沿线、城镇和平坦地区。以河南巩义市为例,1980年到2015年,山地的村庄聚落减少了20.5%,丘陵减少了3.0%,平原增加了3.7%。整体而言,聚落数量在减少,尤其是山区和丘陵地区,而大聚落数量在增多,主要体现在平原地区。“乡村聚落的变化趋势实际上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户需求与环境综合供给的均衡结果。”李小建认为,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居民逐渐有了新需求,所在的聚落条件不能满足其需求,人口就会转移到新的聚落。近40年的乡村聚落的变化趋势隐含着人口居住与区位生产要素逐步协调的过程,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也是资源调配的过程。

在李小建看来,乡村和农村虽是一字之差,涵义却根本不同。农村以传统农业为主,而乡村不仅有农业,还有第二、第三产业,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从地理学角度看,乡村振兴实际上就是村庄聚落居住的人口数量与其生产要素、生产活动逐渐走向匹配的过程。乡村振兴应尊重乡村聚落发展规律,注重扩大乡村各种要素的承载力,满足居住人群的需求。“通过制度、技术等创新,充分保障各种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实现组合最优、效益最佳,扩大要素的人口承载力。”

未来村落呈四种发展模式

李小建认为,根据乡村聚落变化规律,未来乡村聚落主要呈现四种模式。“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侧重,也会有功能的混合,在发展中会逐步显现出主导产业的特点。”

一是,有相当部分数量的乡村将继承生产传统,形成规模粮食种植村或粮作生产村,该类村落主要集中在适宜粮食大规模生产的平坦地区。“前提是农村种粮收入和城市务工收入基本相当。”李小建说。以河南省为例,村民在富士康打工每月收入约4000元,一家两口每年收入约10万元。目前,种植粮食每亩每年收入不足600元,这就意味着每户至少种植160亩的土地规模,才能与务工收入相当。按照华北平原2000人左右的村庄3000亩耕地范围计算,未来2000人的村庄可能只剩下20户种粮专业户,每个村庄人口不足100人。“这意味着,未来村落规模会越来越小,数量也越来越少。”

二是,一些村落集中生产经济作物,形成非粮作的农业专业村。李小建认为,中国人多地少,大规模农业生产有一定困难,而且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不好规模化生产,需要投入劳动力。此外,随着人们对水果、肉蛋等副食品需求的增加,农业专业村会越来越多。

三是,旅游专业村。主要是自然风光秀丽或人文积淀浓厚的村庄。此外,人们将更注重体验式休闲旅游,过去以种植为主的村落也会逐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过去种植是为了卖,现在种植是为了吸引游客。”

四是,居住型村落。随着人们生活居住观念的改变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快速道路、地铁、轻轨的延伸,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城市工作,在乡村居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居住这类村落。“这类村落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周边,也会出现在风景秀丽的地区。”

乡村旅游要打造精品线路

“近年来,乡村旅游日益火爆,但不能盲目发展。”李小建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要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可接受程度以及客源等因素。

他建议,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一些乡村旅游资源零散的村庄,可以与周边村落联合规划设计,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南方农村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