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在山西住了一个月,到乡下跑跑,所见是“乡村涂墙”工程的火热进行中。乍一看,农村“新”了,“乡村涂墙”是宣传“中国梦”,政治上是正确的。细琢磨,完全不对路。因为此举和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有偏差,是需要降温和重新思考的时候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乡村涂墙”背离了“乡村传统审美”习惯。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中,先民们营造房舍、村落、街区时,从选材到用色,都有独特的考量。“就地取材,色彩与环境相和谐”是基本原则。山西人的含蓄美,也能在建筑上充分体现出来。试想,如果把平遥城墙和乔家大院全部涂成白色,那是什么感觉?同理,乡村也有乡村的味道。片面“乡村涂墙”,毁掉了“乡村传统审美”习惯。走在“白森森”的老乡村,不仅不习惯,而且很可怕。
第二,“乡村涂墙”毁了“传统经典建筑”的“容颜”。旧有农村,在自身“审美体现”约束下,传统建筑有自己的味道和风格。现在一股脑儿全部上色,让传统面目全非。有很多上百年的建筑,可以称为“文物”了,结果一上色,基本被毁掉了。最起码是给“文物”“毁容”了。这不仅不是宣传“中国梦”,说严重了,是对祖先、对子孙、对“中国梦”的犯罪。
在行走中发现,越是有级别高的单位在指导工作,就破坏越彻底。省里直接包的村庄,远远看去,已经完全丧失了乡村味道。市里包的村庄,粉刷到老街道,连百年古阁也不放过,说毁容就毁容。一个叫长城村的,倒是乡政府粉刷的,但是也不遗余力。一街两行百年老店铺,除了房顶,一律图了黄色。叫人看着伤心又可笑。
“乡村涂墙”不是山西某一地独创。几年前笔者到晋城市沁水县参观赵树理故居,很老的房子了,建筑也很好。但是笔者连一张照片都不想拍,为什么?因为外墙全部给涂了一层白。说是建设新农村。这次到晋中路过阳泉,参观一下平定宋家庄文化旅游区,一样是被毁的“一塌糊涂”。我们连传统建筑的“真颜色”都看不到了,还哪里去谈“复兴传统文化”呢?
地方政府经常花了大钱而并未造福一方。前些年大力推广“村村通水泥路”,原来乡村硬化很好的“石头路”通通被毁掉了。而且,许多偏远村庄是“水泥路”通了,实际上并没有人车走。白白浪费了很多钱,还把“乡村味道”毁到一块石头都无法保留。现在“土地增减挂钩”,不少古村落要全部推平;“乡村危房改造补助”审核又要求“必须用砖砌墙”。我的意见是,政策有合理性,但在执行中是否可以有弹性呢?“传统村落”是否要考虑保护呢?“用砖用石头”是否要和周边建筑相谐和呢?
还是回到迫在眉睫的“乡村涂墙”上来。我们且不说这很可能被群众批评为“表面文章”、“面子工程”,还造成了人力、财力的巨大“铺张浪费”。大家都知道,山西是污染大省,表面上的新鲜维持不了多久。这些墙面在尘土、污泥的冲溅下,一年半载之后将不伦不类。所以,“乡村涂墙”实际是“短命工程”。花这些冤枉钱,不如为乡村建设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建设研究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