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中国生态乡村建设存在着一个认知误区:仅仅将生态乡村建设理解为乡村自然环境的改善,乡民精神生活和对待自然文明程度的提高,而没有上升到谋划中国创新发展和引领中国经济建设的高度。中国生态乡村建设不单是要解决乡村环境问题,更是关涉中国经济新发展和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问题。中国生态乡村建设应当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伟大战略,其内在蕴含着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蕴意。厘清生态乡村建设的这一战略价值,对于创新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乡村 建设 认知误区 厘清
自我国政府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乡村展开了广泛的生态建设,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对生态乡村建设重要价值的认知尚缺乏深度与战略思考。生态乡村建设不仅是一个自然环境保护问题,更是谋划中国经济转型和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问题,确保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的问题。乡村优势在于生态,这一优势决定了生态乡村建设必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者和绿色生活重心。如果说工业文明是城市改造乡村,生态文明则是乡村改造城市。生态乡村建设将成为,也必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一、城市式微与乡村的生态崛起
从近现代开始,西方国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与发展,掀起了一场广泛的城市化运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型乡村社会向以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转移。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一方面为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城市的急剧扩张,小城市变成了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变成了大城市,大城市变成了特大城市,伦敦、巴黎、柏林、纽约等成为了城市的典型代表。进入20世纪后,城市化运动达到高潮,城市人口远超农村人口,这标志着西方现代社会的建成。城市化运动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蒸汽化、电力化、自动化、计算机化、信息技术的出现等,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便捷和现代化。不仅如此,城市化运动还造成了工业的集中和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工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城市居民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成果,几乎达到了在丰饶中纵欲无度的地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所有成果都集中和显现在城市,城市俨然成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象征和景观。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日益集中,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出现,城市病甚至“迈达斯灾祸”也相应产生。人口拥挤,住宅紧张,交通堵塞,空气污浊,饮水污染,环境恶化,犯罪率升高,公共卫生服务不配套等等,给人们造成极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后出现了逆城市化运动,城市人口涌向郊区乃至乡村,导致城市中心衰败和空心化,城市中心成为贫困人口居住地。例如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都市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非都市地区,但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发展趋势出现了逆转。根据1980年人口普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都市区的人口增长率为9.1%,而非都市地区则高达15.4%,非都市地区大大超过了大都市区。”〔1〕
中国城市化运动始于改革开放后,虽然在时间上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许多西方国家瞠目。中国用短短30多年的时间做了西方国家上百年做的事情。《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这意味着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中国已经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的城市化运动同样带来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生活水平已
基本步入小康。但城市迅猛扩张也带来了相应问题。由于人口众多且不断涌向城市,致使中国的城市病远比西方更为严重。最显而易见是,交通日显拥挤,雾霾困扰工作与生活。更可悲的是,城市的发展还对乡村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各种环境问题频现。
国外逆城市化运动告诉我们,城市并非理想的生活居所,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乡村才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环境,它让人们回归到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饮用清洁水,缓解工作压力。当前中国虽然尚未出现逆城市化运动,但人们厌倦城市生活的倾向已见倪端。时下人们热议的所谓“乡愁”,除了表达海外游子对故土的眷恋外,还隐含着国人对乡村美好自然环境和悠闲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乡村生活的想往。今年春节过后流行的各种“回乡记”,无不表达着人们对乡土的挂念。北京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有54.5%的人有意愿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愿到郊区购买第二套居所。上海的年轻白领,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工作日在市中心上班,周末在田园风光里休闲。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实际表达的是对城市灰色生活的厌烦和对绿色生活的渴望。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和对乡村绿色生活的祈盼昭示我们,乡村将要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因为乡村的优势是生态,是人和自然美丽环境一体,而且这一优势会随着城市病加剧而逐渐凸显和日益强化。
在农业文明时期,由于乡村劳动缺乏高效农业机械的支持,消耗了人们太多的体力和时间,致使乡村生态优势难以显现,唯有有钱有闲之人才能够欣赏乡村美景,而劳动者为劳动所累,根本体会不到乡村的生态价值。工业文明产生之后,机械力代替了人力,城市劳动逐渐从沉重负担中解放出来,加之城市生活的现代化和文化的先进性,城市生活便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城市化运动造成了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并形成一种现代性价值理念:城市代表现代和先进,乡村代表传统和落后,工业经济优先于乡村经济,城市生活优越于乡村生活,居住城市好于居住乡村。于是,获得城市居民身份就成为农民梦寐以求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国,长期以来都是牺牲农民利益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后,农产品的价格与工业品的价格仍然存在着在较大的剪刀差,农民收入远低于城市居民。不仅如此,农村、农业和农民还被视为“落后”的典型代表,是实现现代化的制约和障碍,是城市先进文明要积极改造的对象,乡村的价值被忽视和抹杀,城市对乡村形成一种“单向替代”的关系。在现代性价值观影响下,不仅乡村农民向往城市生活,就是政府在谋求缩小城乡差别时,也总是考虑如何用城市统一乡村,如何让农民进入城市。当前政府谋划的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就是沿着这一思路展开的。
城市病的广泛出现,使以往被人们看不起的乡村开始受到青睐。尤其是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出现,在工作之余充分享受生活,便成为人们的主流观念。乡村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与城市的钢筋水泥形成了鲜明对比,于是,回归大自然、谋求自然健康和休闲养生的生活方式,就成为城市居民的必然选择。更为重要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不仅大大减轻了城市居民的劳动负担,也解放了乡村农民。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不再需要农民进行汗滴禾下土的劳作,也无需进行密集型劳动,乡村农民同城市居民一样也拥有了闲暇时间,他们开始把精力投入到服务型的第三产业,如维护自然环境的美丽,开辟旅游景点和休闲养生场所等,这些都为城市居民进入乡村享受绿色生活创造了条件。当然,便利的交通条件也大大缩短了城市和乡村的空间距离,为城市居民顺畅到达乡村开启了方便之门。也就是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耗尽其优势后,乡村会再度在社会中崛起,当然这种崛起的优势不是农耕文明,而是生态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们对绿色生活、绿色发展和绿色文明的追求,成为乡村崛起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如果说工业文明是对农耕文明的否定,对工业文明的否定之否定则是乡村生态文明。乡村的绿色崛起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们追求返璞归真和欣赏大自然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乡村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与创新发展
城市病也是工业社会之病,工业文明之病,逆城市化则是对工业社会和工业文明的根本性否定。这种否定并不单纯是一个的居住环境改变的战术问题,而是预示一个不同于工业时代的新时代喷薄欲出的战略问题。逆城市化代表着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它标志着人们厌恶和放弃黑色生活方式,想往与追求绿色生活方式,从拥挤的城市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生活方式的这种根本性转变,宣告了工业文明时代的结束和工业文明发展道路的终结,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它以绿色生活为基本内涵,以生态文明为基本形态。人类社会历史的这种生态性选择和生态发展趋势,确定了乡村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由此我们可以说,乡村生态建设不仅是一种发展战术,更是一种发展战略,生态乡村建设将引领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引发了现代生态环境危机,在这种情形下,“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性关键因素,以及影响我们日常生活品质的主要因素”。〔2〕因此,开展环境保护,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大战略方向,以“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文学隐喻,表明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全新视境。从实践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进行这一工程建设必须有一个引领者或者说找准一个“纲”,而这一引领者或者“纲”必须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抓住这一优势并将其充分发挥出来,就能纲举目张,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事半功倍之效。逆城市化运动向世人表明:生态生活将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乡村的优势是生态,以生态乡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乡村的最大优势原本是生态,但这一优势在农耕时代被艰辛劳作做遮蔽,工业化解放了乡村农民,被遮蔽的乡村生态优势自然而然得以解蔽和再现。随着乡村生态优势的确立与显现,乡村将成为人们生活、休闲和养身的中心,城市则只不过是人们集中劳作的场所罢了。当追求绿色生活成为主流价值观,美丽乡村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理想场所时,生态乡村引领绿色生活的战略地位必然为人们所认知、所认可,生态乡村建设必然成为纲举目张的“纲”。
生态乡村之所以能够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进而引领未来社会发展,更为深刻的原因在于乡村绿色发展本身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不生长于城市,而是存在于广泛的乡村当中,现代性的生产力虽然力量强大,但本质是黑色的,它污染了自然环境,将人们束缚于钢筋水泥之中,隔绝了人与自然。当代人厌恶黑色生活而渴望绿色生活,意味着黑色生产力耗尽了自身发展能量,势必为绿色生产力所取代。绿色生产力将成为生态文明生活发展的基本动力。绿色生产力并非不发展生产力,而是以绿色为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将生产力分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力,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而绿色生产力则重视自然生产力,是通过保护自然而发展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将人们从污染的自然环境中拯救出来,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品位,实现人们亲近大自然和休闲养生的需要。如果环境保护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需要和发展需要,甚至剥夺人们的正常需要和发展需要,这样的环境保护或绿色发展必然被人们所抛弃。从这一意义上讲,乡村的绿色发展并不仅仅是一个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更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其率先实现着经济的生态转型和绿色生产力的发展。对我国来说,生态乡村对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具战略性和优势。
首先,我国人口众多且老龄化严重,老年人的休闲养生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而山清水秀的生态乡村会成为理想的养老居所。
其次,我国已经步入小康社会,久居城市的人们需要也有条件到田园、荒野放松心情,享受大自然秀美壮观。
第三,逆城市化倾向已初露倪端,乡村会逐渐成为人们生态生活的中心。
第四,中国国土富饶辽阔,生态多样性明显,为人们亲近各种情调的自然环境创造了条件。
第五,“互联网+”能够为人们到乡村生活创造舒适便捷的环境。
基于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乡村正在成为或已成为有待开发的潜力巨大的经济市场,它能够也必然为中国的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近期习近平在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讲到:“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3〕由此可见,生态乡村建设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农业强不强、乡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中国强不强、中国美不美、中国富不富。
产业结构理论的开创者科林·克拉克将人类的全部经济活动分为三类: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他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条不可避免地道路是劳动力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服务行业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4〕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进而提出,“按照这个标准,后工业社会第一个、最简单的特点,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或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如贸易、金融、运输、保健、娱乐、教育和管理。”〔5〕这里的后工业社会,即超越工业社会的社会,在该社会中服务业将成为主导行业。也就是说,经济越发达,人均国民收入越高,服务行业发展越迅猛,就越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贝尔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指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仍然依赖于第一产业,而欧洲和日本等则以第二产业为主,唯有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以服务业为主的国家。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现代发达国家几乎全部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愈大。我国在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后,在发达地区服务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基本上与第二产业持平,甚至稍稍超过第二产业。基于服务行业比重的不断增加,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断言:“中国已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将主宰中国”。〔6〕可以想象,当服务业逐渐成为工业社会之后经济发展的主流行业,乡村的经济地位和对整个经济的引领作用会更加凸现。因为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对绿色生活的追求,大量城市人口会涌向乡村居住与生活、村休闲与旅游,这必然会造成乡村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主力军。也就是说,乡村的生态崛起意味着乡村产业的升级换代,乡村不再是农业产业或第一产业的代名词,而成为生态服务业的领头羊。以老年人养老为例,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医疗行业相结合,势必使乡村成为老年人休闲养生的理想场所。
三、生态乡村建设的基本理路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辉煌成就。201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8016美元,经济发展水平迈入中上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已进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世界超过中等收入标准的101个经济体中,唯有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13个国家和地区成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大多数国家至今仍被阻挡在“高收入之墙”外。有学者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处理得如何,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日本、韩国通过新农村建设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其工农、城乡协调发展问题,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这些国家农业的规模和作用有限,比较易于管理和调控。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难度要大得多。”〔7〕现在的中国经济正处于休整期或低谷期,如何迅速走出低谷,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谋划的重点。中国的城市化运动经历快速扩张后,正面临着逆城市化的兴起。生态乡村建设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因为在大量农民进城导致乡村空心化的条件下,大量城市人口会开始逆向向乡村转移并形成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这场运动导致的消费大潮势必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契机。抓住中国逆城市化和生态乡村崛起的契机,将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工业社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不仅发生于城市,还严重地影响了乡村,尤其是在城市化运动中,乡村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脏乱差成为乡村的基本形象。基于此,进行生态农村建设,必须对乡村自然环境加以治理,实现农产品的生态化,还乡村以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予农产品以原汁原味、自然健康,造就“采菊东南下,悠悠见南山”的美景,使之成为人人想往的理想生活场所。
将生态乡村建设规定为战略性的经济活动,还在于:唯有生态乡村建设够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吸引其积极投身乡村环境保护,激发其生态生产和生态经营的热情。过去我们总是试图用让农民进城的方式,来消除城乡差别。时下流行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其主导思想就是让农民进城,用城市解放乡村。殊不知,这可能是一条错误的道路,这一点已为拉美国家的实践所证实。有学者认为:“拉美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之所以步入陷阱,原因之一或许就在于一味依赖城市化,盲目动员农民进城,使得农村因劳动力流失而更加萧条,城市因无法消化众多进城农民而百病丛生。”〔8〕可以说,城市病和逆城市化的出现,就是对该错误道路的有力批判。消除城乡差别,并非让城市解放乡村,而是通过让农民创造出比城市更好的乡村环境和生活水平来实现自我解放。如果说传统价值观是城市解放乡村,新型生态价值观则是乡村解放城市。如果通过生态乡村建设让农民的经济收入高于城市人,乡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优于城市,还有必要用城市解放乡村吗?
开展生态乡村建设,进行生态生产和生态经营有两条基本路径,一是环境治理与环境优化;二是农作物与农产品的生态化。
就乡村环境治理和环境优化而言,首先要治理乡村的脏乱差,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在山清水秀,草木肥美、鸟语花香,鸡鸭相随的基础上打造被现代化、自动化武装起来的洁净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保持田园风光,化解乡愁的乡村。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将美丽乡村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通过各种措施把美丽乡村建设落实到实处。其实,美丽农村建设不仅是一种政府治理活动,更是一种经济活动,背后蕴含着巨大商机。如,开拓美丽农村养老、开发美丽农村返璞归真体验等。中国已经步入老年社会,有人数众多的老年人急需以住养老院的方式安度晚年。打造空气新鲜、景色怡人、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生态农村养老场所,无疑会吸引众多的老年人。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吸引城市工作者前来放松身心。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劳动日的缩短,利用节假日到乡村欣赏自然美景和享受乡村生活气息,逃避城市的钢筋水泥天地以及拥堵污染的环境,已成为城市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满足这一需求,无疑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其次是优化自然环境,利用乡村的生态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多样性景观景区,使乡村成为旅游休闲、娱乐身心的圣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时下我国旅游消费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基于旺盛的旅游需求,加大乡村自然环境优化,开发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以吸引游客,如,森林旅游、山岳旅游、河流湖泊旅游,草原沙漠旅游,花卉旅游、农家乐旅游、乡土文化风俗旅游等。曾经平穷落后的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利用荒废多年的盐碱地,建起了以“美丽﹒浪漫﹒爱”为主题,以玫瑰文化为载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2015年接待游客超过120万人次,不仅美化了农村,还实现了农民致富。
就农作物与农产品的生态化而言,首先要对农作物和农产品进行治理和管控,实现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型。中科院研究员蒋高明认为,生态农业是对现代农业的拨乱反正,“生态农业不采取与自然对抗的办法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护生态平衡,杜绝基因污染,保护消费者健康。”〔9〕生态农业即农作物和农产品的无害化、有机化和绿色化,减少甚至不用化肥和农药,在饲料当中不添加有害物质并科学饲养。即使在农场大面积的土地上一时无法实现农作物的无害化和有机化,在乡村的小面积土地上应当做到农作物和农产品的绿色化,确保农产品的无害和有机。就现实来看,“中国在农业等许多领域还没有建立和实行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和建设制度,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而漠视环保问题,微观主体对资源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没有完全实现成本内在化,而是很大一部分成本由社会公众来埋单,这是不合理的。下一步应主要利用市场机制,辅以制度和政策创新,促使地方政府改变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并引导农业经营主体主动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夯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微观基础,真正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0〕基于此,生态乡村建设必须树立绿色理念,在产品投入使用,产地环境保护,生产经营方式,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体系上,都做出绿色化的调整,建构绿色化品牌和产生绿色化效应。吃喝安全、健康是现代人的基本诉求,当下绿色产品的价值远高于非绿色产品,无不说明了这一点。而绿色化农产品的高附加值和绿色化农产品一旦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势必给生产、经营、销售绿色农产品的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其次是农作物与农产品的生态化生产。生态化生产主要是围绕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如在粮食主产区来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在非粮食主产区要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无公害、绿色产品的生产以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总之,乡村具有城市所不具有的生态优势,充分挖掘这一优势,在不远的将来就一定能够改写乡村贫穷落后的历史,使之在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上与城市一较高下,甚至超越城市。如果说在工业社会背景下城市战胜了乡村,那么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将是美丽乡村战胜城市。
作者简介:韩秀景,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年第12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