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干部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研究扶贫开发面临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尤其是驻村干部要沉下去、贴着帮,一桩桩地解难题、一件件地办实事,老百姓才能有获得感。驻村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基层、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实施驻村工作组帮扶工作机制,是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的一项关键举措,该举措的实施既是落实精准帮扶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强化基层工作力量的现实需要,更是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自实施驻村工作组机制以来,在广大干部的倾心帮扶下,贫困村面貌不断发生变化,贫困户不断致富奔康,驻村帮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就完善驻村工作组帮扶机制提出如下思考。
一、驻村工作组工作现状
2015年以来,按照省委工作部署,全县范围内156个贫困村都派驻了驻村帮扶工作组,工作组由组长(乡镇领导兼任)、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组成。经过近两年来工作的开展,广大驻村工作组干部立足村情实际,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补齐农村行路难、饮水难、通讯难、看电视难等问题“短板”,积极培育致富增收产业,深入开展种养殖技术指导,培育了一大批“短平快和利长远”的致富增收项目,有效带动了扶贫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基层基础得到了全面夯实,真正实现了把党的政策转化成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实惠、农村的变化,驻村工作整体得到了广大基层党员群众的一致认可。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共性问题
1.软件完善与硬件建设未能有机结合。由于脱贫攻坚软件资料繁多,验收考核注重资料的佐证,部分驻村工作组心思跑偏,在围绕软件资料完善上狠下功夫,弱化了本职帮扶工作,让贫困户签字多、解决实际困难少,诸如道路硬化、产业滞销、聚居点无配套设施等硬件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从而让群众满意度不够,导致帮扶成效不明显。
2.产业发展与个体增收未能深度融合。由于上级考核评估注重农业形象的改善和实际增收成效,部分驻村工作组将产业发展投入到大户和专合组织头上,依托大户带动发展“特色规模”产业,让贫困户致富增收,然而许多贫困户从中只获得了少量的土地流转费、入股分红费,经济效益并不可观,个体增收的成效并不明显。从而未能实现规模发展与个体增收、短平快与利长远、产业与产业化的有机融合,最终未能达到致富增收的核心目的。
3.业务成效与到村时效未能系统整合。驻村工作组长及驻村干部由于未与单位工作脱钩,未能平衡业务工作与驻村工作的关系,抓业务工作时间多、到村帮扶时间少。同时思想上还存在一定“侥幸”心理,觉得国检不一定抽我,抽中了领导比我还急,出了问题上面会解决。另外第一书记有驻村经费,而驻村工作组经费落实不到位、经常被乡镇统筹使用现象,更是导致驻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时效不够、成效不明,长期处于一种疲于应付状态。
(二)个性问题
1.工作组长浮在面上。由于驻村工作组长大多由乡镇领导兼任,涉及各项工作处理以及对上对下协调等因素,下村时间少、深入群众少、村情知晓少,到村指导往往是蜻蜓点水,一天跑几个村,很大程度上存在“到村只到村委会,一到村里就开会”的怪象,对村情民情知晓不深,指导更是泛泛而谈,靠“拍脑袋决定”发展方向的现象时有存在,严重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实实在在”的工作仅是每月按时签字和留下的影像轨迹。
2.驻村干部分身乏术。由于驻村干部由乡镇干部兼任,乡镇人少事多,每位干部都承担着一大堆业务工作,样样都要考核、样样都要追责,按时做完业务工作都十分困难,无暇到村开展工作,从而形成“文件上驻村,现实驻办公室”的现象。同时,部分驻村干部系刚参加工作的“三门”干部,住不进“农家屋”,说不来“乡里话”,办不好“乡亲事”, 驻村指导成了“被指导”,务实工作抓成了“软件工作”,从而导致干部驻村工作不同程度流于形式。
3.第一书记水土不服。部分第一书记由于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对农村现状、扶贫政策和贫困户情况了解不深入,工作开展不同步,接不了地气,很难联系群众,形成干事“想法多、办法少”,导致帮扶工作成效甚微,扶贫浮于面上。少部分第一书记到村后未能协调处理好与村“两委”关系,无法与村级达到良好“对接”,形成“共振”,工作开展受到掣肘,推进工作有心无力,从而导致驻村工作成效不明显,群众意见变大。
三、完善驻村工作组工作机制的思考
(一)以制度为保障,让驻村工作真正驻到村里去。
1.变“干部监督”为“群众监督”,建立到村考勤制度。制作去向公示牌,公布驻村工作组电话和监督电话,畅通投诉渠道。在贫困户家中放置到村考勤签到表,由贫困户担任群众监督员,驻村工作组干部到村后在监督员处签到,做完民生实事由监督员签字确认,并留下影像资料,从而确保真驻真帮真干。
2.变“软件考核”为“经费考核”,改革驻村考核制度。淡化“驻村日记”等软件资料考核,完善驻村干部工作经费制度,将驻村工作组经费纳入乡镇会核中心统一管理,将群众监督签到、民生实事完成情况等进行量化考核,严格工作经费报销,实行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经费管理机制,真驻真帮真干的奖,不严不实走形式的扣,从而激励干部扎实驻村。
3.变“乡镇驻村”为“城乡联动”,建立联合驻村制度。驻村工作组实行“双组长”制,由乡镇、部门领导同时兼任,部门、乡镇各指派1名驻村干部实行联合驻村,明确规定组长每月不少于5天、驻村干部每月不少于15天的驻村时间,驻村期间工作与原岗位脱钩,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梳理解决村内各种问题,从而提升帮扶成效。
(二)以发展为重点,让驻村工作真正帮到点子上。
1.建立民生任务表,明确“帮什么”。立足村情实际,深入调查摸排,理清村内的主要矛盾问题,在村务公开栏设立民生任务表,按月填报进度,实行对账销号,切实解决农村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民生问题,满足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需求。
2.找准致富增收路,明确“怎么帮”。以群众实际增收为出发点,围绕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增收、贫困户家庭情况改善主动思考谋划,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理清当前增收与长远增收的共存关系,坚决纠正驻村干部成为软件干部的不良倾向,实实在在提高帮扶实效。
3.抓住基层重难点,明确“如何变”。协助村“两委”建立完善民主议事、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建立村民微信群,开好院户会、坝坝会,加强政策法规、农技知识、乡风民风等方面的培训宣讲,教育引导群众感恩自强,让百姓明白、还干部清白,从而凝聚发展合力,密切干群关系。
(三)以管理为重点,让驻村工作组真正改出成效来。
1.强化指导。县委、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持续开好每月一次的现场会,要以不打招呼、不定时间、随机抽取的“会议模式”,多开问题现场会,真正深入贫困村调查、研究、解决驻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驻村工作组明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重点,理清思路,避免出现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2.强化督查。制定驻村干部学习培训、信息上报、在岗考勤、民情日记、请销假等制度,加大督查力度,组织“两代表一委员”、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等成立专项督导组,采取现场督查、明察暗访、突击检查、电话查岗、询问村民的方式,按月、季和半年进行抽查或集中检查,通报检查结果,限期整改,防止干部驻村“走形式”“一阵风”。
3.强化考核。把驻村任务完成情况与干部的年终考核、评先评优相挂钩,与干部的重点培养、选拔任用相结合,严格执行“不脱贫不脱钩”的管理制度,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以绩效量化考核,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充分调动起驻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驻村工作贵在贴心,难在坚持,只有真正的沉下去、贴着帮,实实在在的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才能真正与民同心、与民贴心、与民真心,脱贫攻坚才能取得真成效,才能真正确保致富奔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