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对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他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老少边穷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要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过硬的。 ”他还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要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 ”这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为主战场,以解决突出问题、落实政策措施为工作重点,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持续强化脱贫攻坚支撑保障体系,全面完成96万人脱贫、1057个村出列的年度任务,实现了脱贫攻坚首战首胜。
安徽扶贫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扶贫脱贫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截至2016年底,全省还有1900多个贫困村、208.1万贫困人口,范围涉及15个市70个县(市、区),且多是区位较差、交通不便、生态脆弱的地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属典型的“硬骨头”。要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把建立健全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摆上重要位置,坚持综合发力,真正拔掉穷根。
瞄准“钱袋”做“加法”,增加贫困户收入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必须瞄准贫困户的“钱袋子”,鼓励和扶持贫困地区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和就业项目,做好“加法”,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一要提高产业扶贫实效。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力求做到全覆盖。要立足贫困村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多发展一些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支持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实现更多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二要扎实推进就业脱贫。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是脱贫攻坚的重大措施。要创新“就业扶贫驿站”载体建设,为扶贫车间、电商服务中心等提供基础设施,为贫困劳动者就业对接、技能培训提供精准帮扶服务。加大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对那些发展能力较弱、缺乏致富门路且有一定劳动能力和愿望的贫困户,安排专人传授职业技能,帮助寻找项目,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三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住房安全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的一个重要指标。今年按计划9月底前要全面完成3.5万以上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年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6万危房改造任务。要切实保障贫困人口安居,加大危房改造力度,严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质量、标准关口,发展后续产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
瞄准“症结”做“减法”,减少支出性贫困
在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同时,还要重视解决支出性贫困问题。贫困家庭因病、因学、因灾致贫是支出性贫困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强化源头控制,瞄准“症结”做好“减法”。一要针对因病致贫抓好健康脱贫政策落实。因病致贫是贫困人口的第一主因。从2016年脱贫情况看,全省脱贫户中在脱贫前因病因残致贫的占66.5%,这部分人自身发展能力差,极易返贫。开展脱贫攻坚,要始终把健康扶贫作为关键举措,落实好健康脱贫“351”兜底保障和慢性病门诊“180”补充医疗保障政策,全面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切断贫困与疾病之间的恶性循环,切实保障这部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二要针对因学致贫抓好教育扶贫政策落实。因学致贫是贫困人口致贫的重要原因。要全面落实多元化扶持与资助政策,实施好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拓宽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就读重点高校升学渠道,对未考上高中或大学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雨露计划”全覆盖。三要针对因灾致贫抓好社会救助政策落实。天灾人祸等灾害因素最易造成“失血”,导致支出性贫困。要建立完善保险、救助等风险防控机制,加大特殊人群救助力度。完善社保托底政策,全面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标准 “两线合一”,确保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或超过扶贫标准。加大农村养老、医保政策保障力度,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给予基本保障。
瞄准“造血”做“乘法”,增强倍增效应
要让脱贫脚步走得更稳,必须解决单纯依靠“输血”的做法,强化“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做好“乘法”,放大扶贫效益的倍增效应。一要大力推进金融扶贫。扶贫小额信贷不到位是脱贫攻坚的突出短板。要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适度放宽条件,优化程序,确保“贷得到”;支持贫困户使用小额信贷,自我发展种养、加工和其他脱贫项目,确保“用得好”;探索采取户贷企用、分贷统还等模式,建立健全扶贫小额信贷贴息和风险补偿金机制,确保“还得上”;强化责任落实,真正让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收入,确保 “稳脱贫”。二要强化基础设施扶贫。基础设施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民生保障。要重视贫困地区吃水难、行路难、用电照明难等突出问题,继续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加大贫困地区县乡公路建设支持力度,提高贫困村道路硬化率;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加快贫困地区电力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强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着力解决贫困村基层组织弱化、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三要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脱贫攻坚,贫困群众既是对象,更是主体。要充分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信心、决心和干劲,牢固树立主体意识和勤劳脱贫光荣理念,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真正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进一步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一技在手、全家脱贫”。进一步选准帮扶项目,扩大贫困群众在扶贫项目各个环节的参与程度,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瞄准“瓶颈”做“除法”,提高脱贫效率
做除法的意义在于 “倍减”与效率。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必须杜绝拔苗助长的短期行为,实行标本兼治,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从而突破发展“瓶颈”,提高脱贫攻坚的制度效率。一要建立防范返贫机制。建立完善返贫预警机制,依托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定期对脱贫户进行家庭收入状况、返贫潜在因素和后续帮扶措施比对分析,实现返贫信息自动预警。打造阻断返贫的“防火墙”,重点做好“一增一减一提高”,即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扩大群众增收空间;通过健康脱贫、教育保障等措施,减少群众开支总量;通过宣传引导,提高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健全长效投入的“保险杠”,出台防范返贫实现稳定脱贫的意见,把脱贫户“扶上马”再送一程,进一步提高脱贫质量。二要建立需求导向机制。市县乡村各层级制定个性化、菜单式、可操作的脱贫方案,做到“五个一”,即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增收致富项目、至少有一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至少有一人实现转移就业、至少有一人享受农村低保、至少有一名对口帮扶人员。三要建立精准帮扶机制。在扶贫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的基础上,精准确定扶贫对象,落实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保证帮扶有数、进退有据、应扶尽扶;推动帮扶措施精准,能量化的严格量化,能细化的坚决细化;推动资金使用精准,捆绑使用资金,实行项目化管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推动责任落实精准,派驻驻村帮扶工作队,推动驻村干部真正驻扎在村、下沉到户,不脱贫不撤离,引导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四要建立责任落实机制。重点把好两个环节,即:落实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要求基层干部对贫困情况心中有数、心中有底,坚决防止“数字脱贫”“被脱贫”行为;严格落实目标考核,按照“一事一主体、一主体一责任人”的原则,规划到村、落实到人,做到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到“问事必问人、问人必问责”。五要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健全督查巡查和暗访制度,发挥倒逼作用,层层传导压力,推动“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全面落地见效;突出问题导向,对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第三方监测评估问题突出的市、县进行巡查,全面抓好整改、全力抓好攻坚。严格考核评估,科学调整指标,优化考核方式,严格兑现奖惩,进一步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省扶贫办)
本文原载于《安徽日报》(理论版)2017-05-05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