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邓宏图等:农业改革历史脉络及未来现代化进程

[ 作者:邓宏图 王建青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04 录入:吴玲香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改革有其独特发展脉络,也展现了一定规律性特征,认真疏理历史脉络,可以发现规律性,能够对当前及今后的农业发展有启示作用和方向性指导意义。

一、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国农业改革,是我国全面开启改革开放时代的先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到户的创新性做法,与当时及后来一定时期内的农民特有的自然、朴素想法是契合的,所以整体上推起来很容易,也是与一定时期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吻合的,极大地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甚至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都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资本的积累、农村工业化的推进、社会生产力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中国开放度的提高,农产品市场的开放,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巨大挑战。

二、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矛盾积累

这一大环境下,一方面,承包到户的生产模式面临国外大生产模式的竞争、挤压;另一方面,包产到户的生产模式与现实的生产力水平不太适应了,与整体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也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了。农业发展内部矛盾积累、与外部关系的摩擦加大,农业发展质量、速度、水平受到压制,产生了“农业压制”。

当前中国农业生产样式,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成长,与其他经济社会关系也出现了不协调与不适应性,这就需要以改革的方式加以解决。目前也正在改革创新,仍然处于探索期,还没有找到理想的路径,还没有构建起现代化农业体制机制,对中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较大阻碍。

三、农业改革的策略选择

“三农”改革创新的方式本身,以及改革方向、各种利益再平衡、国家土地制度一农业与工业、金融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学者、政府、农民共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知行合一,相向而行。

当前及今后农业改革与发展,可选择路径是:

一是自发秩序与制度秩序的协调联动。

要善待局部的自发秩序,鼓励农业的原始创新,让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真正成为农业改革创新的主力军;同时,做好全局性产业政策引导,通过国家因势利导、市场的优化、资本金融助力辅导、精准扶贫、制度规范、因地制宜的农业规划、长效机制培育、良性体制构建等综合施策,使农业保持活力,又形成良好发展秩序。

二是顶层设计与基层结构设计的对接。“顶层设计,一定要接地气,这个接地气,就是常说的群众路线,这个群众路线中的群众,不仅是与改革直接相关的群众,还有那些间接相关者的群众,以直接相关者来说群众路线肯定是片面的,以活在当下的群众来说群众也缺乏前瞻性,还要考虑未来的中国人的利益,只有这样的改革,才是可以接受的,才是顶层和底层打通的改革。”(邓宏图)

基层结构化设计,要植根于坚实的社会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进行局部的模块化设计,不是简单理解为“底层人士”的摸石头式的试验,要发挥好观察细致、贴近实际,亲和性强、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优点,要对顶层设计有启发价值和案例借鉴意义,在成功后要放大其正面溢出效应,在失败后要及时减小其负面溢出效益,避免造成因失败而形成对社会的巨大创伤和破坏。

三是体系化推进农业的改革发展。要以全球视野,统筹国内全局,采取兼收并蓄、多元化思路,依据中国国情、中国制度,培育、打造农业竞争力与内生动力,建立生产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互动升级的中国现代化农业体系,走有内核的体系化农业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邓宏图教授,南开大学;王建青,河北省联宇集团公司)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