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晶等:农户社会资本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 作者:李晶 高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26 录入:王惠敏 ]

——以韩国新村运动为例

摘要:提升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水平与供给质量是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在论述韩国新村运动过程中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以社会资本为视角,深入分析韩国新村运动农户社会资本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发挥的作用,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提升关系网络、增加相互交流、加强集体行动、优化干群关系增强农户社会资本存量、完善农户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社会资本;农村公共物品;韩国新村运动;启示

1、引言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已成为阻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林万龙,2007)[1],而提升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质量与水平已经成为实现“农业强、农民福、农村美”的关键举措。目前,有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研究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孔祥智和涂圣伟(2006)通过计量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农户对农村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存在差异[2]。钱文荣和应一逍(2014)研究发现,农户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意愿比较强烈,绝大多数农户愿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供给[3]。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因素中,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农村社区和组织之中的资源,大量研究证实社会资本对农户生产生活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Grootaert,2001;马九杰,2008;徐家鹏等,2015)[4—6]。因此,发挥社会资本的资源优势,对于提升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社会资本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辩证关系

社会资本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研究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有关社会资本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探讨,学术界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看法:

一方面,社会资本可以促进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农村社会具有成员封闭性、互动频繁性、地域同质性等特点,农村社会资本也大多依托地缘、血缘和宗族关系而形成。这些因素决定了农村社会资本与城市社会资本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和结构特征。一般来说,村庄内部社会资本存量越高,意味着村庄内部的农户之间的社会网络程度越紧密,相互之间信任水平也越高。同时,长期的频繁交往与共同生活更容易使得村庄内部农户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农户之间也越容易形成集体行动,能够有助于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农村社会资本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多层面与多维度。例如,王颖(1996)[7]的研究发现,新集体主义在中国农村较为常见,村庄内部的社会保障与福利能够有效为农村医疗卫生类公共物品的提供形成有效的供给。王泉超(2009)[8]通过对村庄的案例分析,研究发现传统型社会资本推动了村民之间自发性合作,村民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当然,有些集体行动的达成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贾义保和陆影(2013)[9]认为,和谐农村干群关系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更有助于达成紧密型合作,满足广大农民对公共物品供给的诉求。

另一方面,社会资本也会因制度缺陷等因素,可能无法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发挥促进作用,甚至阻碍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一是由于传统型社会资本受到等级束缚、宗族势力以及裙带关系的影响,村庄选举无法充分发挥民主,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二是村庄内部居民之间的社会资本存在差异,关系网络丰富的村民相对于关系网络较少的村民能够为村庄带来更多的利益,进而可能会强化村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差序格局”现象。三是不同类型之间的农户可能存在着矛盾与冲突,集体行动过程容易出现“搭便车”问题。此外,遵守非正式的规范是农户社会资本发挥正向激励作用,从而产生信任、团结与集体行动的前提。这也导致了社会资本并不具备强制性的约束力,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可能会出现“集体逃避”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张青(2005)[10]的研究认为,社会资本的“柔性”导致公共物品提供存在非确定性,传统型社会资本的局限导致社会资本存在专制性。肖卫和朱有志(2010)[11]运用博弈分析的方法,证实了需求不足的信息问题是制约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重要因素。

但现有文献中多是立足国内农村情况对社会资本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关系进行分析,缺乏从国际视角探讨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为此,本文以同属东亚小农社会的韩国为例,介绍韩国新村运动过程中政府提高农户社会资本的具体措施,并结合韩国新村运动中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成效,分析韩国新村运动中社会资本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发挥的作用,最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得出相应启示。

3、韩国新村运动中农户社会资本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发挥的作用

3.1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经验

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韩国的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却没有得到同步解决。为了实现韩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韩国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新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的首要目的是脱贫致富(金吉龙,1994)[12],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量的研究也表明,韩国新村运动同样实现了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提升(朴振焕,2005)[13]。新村运动过程中,韩国政府开展一系列举措,具体来看主要从以下方面增强农户社会资本。

(1)关系网络方面。新村运动中农户关系网络程度增强,构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社会条件。东亚传统文化模式下的韩国村落是依靠血缘与亲缘结合所形成,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加大韩国农协的支持力度,通过农协将大量农民组织起来,组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加深巩固了良好的农村社会关系网络。

(2)信任与团结方面。新村运动中农户信任与团结程度较高,构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精神条件。新村运动中每个村庄都设有村民会堂,不仅是村庄老年人休息的场所,同时也是村庄内部邻里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场所。作为村内的公共活动空间,村庄领导者还邀请外界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士开设知识讲座,提高了村庄内部村民之间的信任与团结程度。

(3)集体行动方面。新村运动中农户集体行动程度较高,构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物质条件。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集体行动的前提是顺利打破初始投资瓶颈。韩国新村运动中政府免费为村民发放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支持村民自发开展房屋更新建造。据统计,新村运动的前两年,韩国政府平均为每个村发放水泥602袋、钢筋503kg,用于村庄进行公共物品供给。政府的投资有效地带动了村民投资,从而显著提升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4)信息技术方面。新村运动中农户获得信息渠道不断拓展,构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资源基础。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不断加强对村庄领导者的技能培训,培训人数占全部培训人数的30%以上。同时,政府部门还免费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农户获得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强,越来越具有开放意识,有助于村民在村庄领导者的带领下更好地建设新农村。

(5)干群关系方面。新村运动中农村干群关系较为和谐,构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条件。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摒弃了以往仅仅以男性为村庄领导者的情况,要求村庄由一名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领导团队。领导者要求具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并与村民具有良好的关系。韩国新村运动过程中村庄领导者与农户之间的和谐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制度氛围。

3.2社会资本在韩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作用

新村运动过程中,韩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实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举措。尤为重要的是,从农民的利益角度出发,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水平与质量不断上升。农户社会资本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集体行动,农户生活条件逐步完善。韩国新村运动中政府为村庄免费发放水泥和钢筋材料,大多数农户将之前的茅草屋重新进行修建,将政府提供的水泥制成砖瓦,用政府提供的钢筋加固房屋。新村运动过程中,农村大量茅草屋消失,农户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仅剩下少量茅草屋现如今已成为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韩国新村运动前,农户吃水依靠井水为生。一般情况下,大约20个农户共用一口井,饮用水条件十分简陋。农户照明设施也多为古老的煤油灯。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以村庄为单元,由村庄领导者为核心带领村民安装水泵,疏通管道,修建简易供水系统,彻底解决了农村饮用水供给问题。同时,农民照明设施也由传统的煤油灯几乎全部改为电灯,农户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2)民主决策,道路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新村运动前,韩国农村公共道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道路路况较差,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由于韩国农村道路过于狭窄,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村民成立代表大会,经过民主表决后,决定采取集体出资的形式对新村运动过程中农户因道路扩建所带来的损失进行弥补。经村民的共同商议,村庄内的桥梁建设也在农户之间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地改善。问题在于,农村道路改善需要占用部分农户的土地。经过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策后,农户同意将土地捐献出来进行道路修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韩国农村道路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

(3)干群协作,村民劳动技能不断提高。新村运动过程中,各地村庄内部建立了村民会堂,便于村民之间的交流。韩国政府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培训,主要包括对村领导组织开展新村运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注意的问题、资金管理与利用等方面。除生活方面之外,村领导还邀请科研院所的专业人士对村民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培训,开展村民生产教育,提高农户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专业技能,并且着力解决村民因务工技能不足无法外出工作的问题。良好的干群关系促进了村庄内部和谐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4)资金筹措,医疗卫生水平稳中有升。韩国新村运动中,村庄依托农协从国家获得财政资金,村民自愿联合起来形成农村资金互助体系,将村庄内部的资金有效整合起来,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和社会保障资金投入。韩国新村运动前,村庄内部的医疗状况十分薄弱,医疗费用昂贵,新村运动中村庄利用国家与农村资金互助体系获得资金,在村庄内部设立诊所,方便了村民就医,提升了医疗卫生水平。

4、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短板,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更是短板中的短板。农村公共物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提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当前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总量不足。根据李燕凌(2004)[14]的测算结果,中国农村居民公共物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这说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数量不足。郭铖等(2011)[15]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离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为:中国尚有大量农村人口饮水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饮用水水质达不到卫生标准要求,农民群众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要求迫切。农村用电水平仍较低,人均年用电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

(2)农村公共物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目前,各级政府对农户公共物品的需求缺乏了解,提供的农村公共物品多是准公共物品,同时供给的数量较多,质量没法得到保证。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医疗卫生、农田水利设施等公共物品需求意愿普遍较为强烈,得不到有效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要表现为:城市近郊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速,而贫困地区农村大量危房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农村公路资金少、项目小、标准低、项目分散、技术人员相对短缺,致使部分农村公路存在质量问题。

(3)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低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责任主体不到位,农村财政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缺乏切实有效的资金监管。同时,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环节较多,交易成本较高,农村公共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削弱,进而造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低下。主要问题有:农村公路通畅程度不足、公路建设筹资难度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方面存在着养护体制不顺、重建轻养、养护资金严重不足等问题。由于养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农村基础设施老化失修现象较为普遍,难于长期发挥效益。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是一项民生工程,关键在于符合民意。农村社会资本是促进农民有效参与的重要保证。例如,在中国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社会资本利用率较低,村民的参与性被忽视,不仅经济效益不理想,而且社会效益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农民在农村建设中的“人微言轻”,再加上中国农村农民的参与意识整体性不够强,导致农民主体地位被严重忽视,这是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益低的根本原因。

5、结论与启示

5.1结论

韩国新村运动对于韩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在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通过提升农户社会资本水平,充分发挥农户间合作、互信、团结品质,实现了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具体表现在:协会形式的出现将农村居民组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加深农户之间的关系;村庄内部设立村民会堂,便于村庄内部的居民交流、学习;政府为村民免费提供建筑材料和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增强村民知识,便于村民集体行动;良好的干群关系构成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条件。韩国新村运动中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取得了积极效果,农民住房、用水、照明条件得到了改善,农村道路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民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稳中有升。

5.2启示

目前,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着供给数量不足、供求结构性失衡、效率低下等问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数量与质量亟待增加和提高。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需要做到以下3个方面。

(1)加强农户社会资本管理。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从以下4个方面提升农户社会资本存量:一是提升农户关系网络,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民间社会组织资源,成立协会组织提升农户关系网络,在财政上对协会组织予以支持。二是增加农户相互交流,通过合作的方式提升农户之间的信任水平,强化农户之间多年形成的关系网络。三是加强农户集体行动,保障农村居民的利益在集体行动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实现,村庄居民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合理定位,形成共同体参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筹措资金作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保障。四是优化村庄干群关系,打造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将对农户的培训与社会化服务作为干部考核的指标,创新村民利益诉求机制,构建良好的干群关系。

(2)完善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农民作为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对象,不断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一方面能够降低农户的成本,另一方面农户能够更加倾向于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维护农村公共物品,有助于农村公共物品水平的提升。因此,可以借鉴韩国新村运动中农协的作用,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充分了解农户最为迫切需求的农村公共物品,形成切实有效的供给。地方政府也应该清晰地了解现阶段农民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需求情况,避免政府财政资金拨款提供的农村公共物品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

(3)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借鉴韩国新村运动中的经验,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应以政府供给为主,而私人部门供给则需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因此需要形成“政府+中介组织+农户”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系。政府通过资金补贴、减税贴息的方式引导各种非营利组织提供农村公共物品,使其成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世界农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