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赵春香等:如何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 作者:赵春香 李季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19 录入:实习编辑 ]

  大安市地处吉林省西部地区,近处来农业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形成了新的农村收入增长点。

  一、发展现状

  全市特色产业发展面积46.2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203万亩的22.6%,其中:花生17万亩、大挠子5万亩、美葵3万亩、豆类5万亩、粘玉米2万亩、烟叶2.4万亩、蔬菜2.5万亩、西瓜2.5万亩、棉花0.2万亩、香瓜4.3万亩、杂粮2万亩、黄菇娘0.2万亩、圆葱0.1万亩,实现产值10.3亿元,占种植业产值30.8亿元的33.4%。特色产业纯收入74780万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770元,特色产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全市特色产业已经形成了以舍力镇、叉干镇、大岗子镇等乡镇为主的花生、豆类产区,以两家子镇、烧锅镇乡等乡镇为主的大挠子产区,以红岗子乡、联合乡、四棵树乡等乡镇为主的西甜瓜产区,以大赉乡、安广镇等乡镇为主的蔬菜产区的农业特色产业格局。特色产业村屯发展到189个,其中著名的村屯有四棵树乡德昌村、红岗子乡马营子村的西甜瓜,舍力镇民有村的圆葱,太山镇巨宝村的黄菇娘,大赉乡嫩江村、安广镇胜利村的蔬菜,两家子镇同权村的大挠子等,这些村屯的特色产业有规模、有销路、有效益,并有合作社支撑,发展前景非常好。

  同时,全市特色产业有机、无公害品牌发展到40个,有机食品有2家,一家为先达食品的“年香玉”品牌,今年生产粘玉米1000万穗、咖啡玉米3000吨,一家为亿龙葵花的“思亲”品牌,今年生产葵花仁5200吨。全市无公害生产基地47.2万亩,认证单位14个,认证产品38个。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大安市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着经营粗放、规模小、效益低等问题,需要从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要更新观念。由低产低效粗放式的传统产业模式向高产高效的优势产业转变,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增强农业的比较效益。从特色产业发展得好的一些西甜瓜专业村、蔬菜专业村的发展实践看,改变了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问题。

  二是要规模化发展。由小而杂、小而弱的模式向一乡一品或数村一品转变,向大基地、大产业、大项目转变,不断扩张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建成若干个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产业聚集度较高的特色经济片带,为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三是要延长产业链。由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实现由农向工的互动转变,就是要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消费需求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品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造高效益。

  三、工作建议

  1.抓好布局规划,不断提高基地规划建设水平。按照全市特色产业总体规划布局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规划建设以蔬菜、西甜瓜、大挠子、花生、烤烟、美葵等为主的6条特色产业带,集中培植一批生产专业户和专业村,创建黄菇娘、圆葱、粘玉米、杂粮产业集群,依托亿龙葵花、先达食品等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标准高、规模大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2.抓好龙头企业培育,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资金扶持和技术改造力度,迅速膨胀规模,提高龙头企业的综合加工能力。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订单,协调产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

  3.抓好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现有经济合作组织建设,采取契约制、合作制、会员制、股份制、返租承包制等形式,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的有效对接。积极培育和壮大特色产品运销队伍,搞好销售服务,实现农户分散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

  4.抓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依据行业标准,制订发展规划、实施细则和技术规程,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推行市场准入,完善保障体系。强化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培育,加大有机、绿色和无公害蔬菜的开发力度,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

  5.抓好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搞好技术创新,提高加工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种养殖水平。大力发展设施栽培,走精细化发展的路子。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尽快形成以农业部门为主体,覆盖全市各乡镇、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营大户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

  作者单位:大安市四棵树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现代农业》 2017年第04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