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林瑜胜:以创建特色小镇为引领加快和谐美丽幸福家园建设步伐

[ 作者:林瑜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07 录入:王惠敏 ]

6月13日上午,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在济南开幕。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特别策划《聚焦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走在前列》访谈栏目。邀请到山东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林瑜胜,解读有关建设和谐美丽幸福家园的相关问题。

理响中国:在此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和谐美丽的幸福家园”的要求,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您认为“和谐美丽的幸福家园”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林瑜胜:“和谐美丽的幸福家园”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在就业、教育、社保、扶贫、生态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明显发展和进步。就业方面,重点是提高就业质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推动“生存式就业”向“发展式就业”转换;教育方面,重点是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实现教育公平;社保方面,重点是提高保障标准和统筹层次,织密织牢社会保障“防护网”,让人民群众免受贫病威胁,减轻意外损害;扶贫方面,重点是推进精准扶贫,通过基本脱贫、全部脱贫、巩固机制的“路线图”按时保质完成我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设定的目标,提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生态方面,重点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要求,杜绝落后的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侵害人民群众的生存空间,使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展现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公共服务方面,就是在提高公共服务整体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总之,就是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通过努力工作,让全省的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便捷地惠及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共享,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理响中国:报告中也提到未来五年“深入开展特色小镇创建”,您认为特色小镇的“特色”体现在哪里?

林瑜胜:特色小镇的“特色”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产业本色、人文底色、自然景色、宜居气色。

产业本色。产业规划和建设是特色小镇的经济基础所在,也是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特色小镇发展建设的主轴。

人文底色。人文底色是特色小镇与生俱来、搬迁不走的文化和血脉,是小镇特有的人文历史和生活理念,是特色小镇的独特魅力所在。

自然景色。良好的生态是特色小镇吸引人才和资本入驻的环境资源基础。正是基于这一需求,国内诸多特色小镇建设都是依托辖区内的风景资源而展开。

宜居气色。产业、人文、自然的归宿就是宜居。宜居才能引人,引人才能聚财,聚财才能投入,投入才能发展。以人为本,涵养宜居气色应当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和目标。

理响中国:特色小镇创建与“建设和谐美丽幸福家园”有什么样的关系?创建特色小镇在幸福家园建设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林瑜胜:“和谐美丽幸福家园”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一个较高要求,而特色小镇建设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文旅资源创新开发、城镇化路径变革、生态居住区打造乃至国家和社会治理优化等领域,都具有全方位、深层次、多链条的创新驱动意义。就此而言,“特色小镇”可以说是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和新发展理念下,实现城乡统筹的有效工作抓手和重要发展工具。因此,特色小镇不能仅仅定位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镇化、区域发展或者社会治理的任何单一环节,其战略意义必须从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度与层次上去理解。

理响中国:未来五年,我们应该如何深入开展“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

林瑜胜:特色小镇创建必须紧紧围绕产业、文化、生态、居住四个方面展开。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必须至少契合三个要求。一是低碳,应当以低耗能、高产出的信息经济产业为主;二是高效,应当选择技术密集型而非人力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三是集约,应当使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治理功能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特色小镇文化建设必须着力于塑造既有个性也有共性的小镇文化。个性就是各个小镇不同的地方历史文化遗存、文化标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呈现;共性就是特色小镇作为一种经济、文化、生态发展新形态,必须具备开放、平等、包容、共享和自律等共同价值理念和行动原则。

特色小镇的生态建设要依据当地地理条件,搞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配套建设,避免盲目复古和求洋,尽可能地保持大自然的本来面貌和原汁原味的文化传统,使人既能欣赏美景,又能净化心灵。

特色小镇的居住功能就是要把“人”真正落到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中,着力夯实和完善特色小镇的社区功能,确保人才和资源来得了、留得住、过得好。在硬件建设上,要通过广泛覆盖的公共服务和数字化社区管理,打造“醒在鸟声里,知晓天下事”的小镇惬意生活;在软件建设上,要通过自发参与和个体自治形成特色小镇社区自我管理格局,借助业主文明公约等社区规范形成良性运行的社会形态。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齐鲁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