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张孝德:疫情反思,倒逼我们知道家的价值

[ 作者:张孝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02-14 录入:王惠敏 ]

老子讲: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疫情一方面给我们带来的是生命之祸,使我们紧张、恐慌、为那些染病人感到悲悯、甚至无力。但同时疫情也像警钟一样、像天垂象一样给我们许多警觉和提示。

其中一个警示,就是让几十年来越来越烦躁、焦虑的国人,可以静下来,把心收回来,有一个认识我是谁、反思一下我做的是什么的机会。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不要说日有三省,可能一年之中,我们也不见得有几次能省吾身。在这样一个高度竞争、物质主义盛行之世,我们想的更多是如何得到的更多、所做的如何更快。现在在疫情的倒逼下,全国十多亿人才都呆在家中过这样一个年,这是少有的。

难得这样的全家长时间在一起,才使我们有时间感受,原来家是如此好,才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世界最有价值的东西。问题是,这个认识是通过这个疫情之年,我们付出如此大代价后,才把我们逼回家。本来回家是人生的常态,尽管每年春晚总要唱《常回家看看》。但我们没有做到,总感觉很难做到,因为我们总是在忙。中国古人早把生活之理参透了,什么是“忙”,这个字就是警示我们,由“心”和“亡”组成的“忙”,就是忙的过了就是心亡,这个疫情是否要让我们好好认识一个这个“忙”字。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许多人不是很接受。认为那是封建的,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其实不是如此。中国古代社会,为了避免我们陷入“忙”的困境而忘掉初心,忘记了回家看看,就通过制度来约束,强迫大家要经常回家。一是告老还乡制度,让在外忙了一辈子的人,年老后回到家乡,离开“剪不断,理还乱”的官场,一方面享受有闲的天伦之乐,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余热为家乡服务,成为一个乡贤;另一个制度就是丁忧制度,所谓丁忧制度就是家长父母去世,规定要回家守孝三年。这种制度强制性地让官员回到家,有一个安静下来的时间,在行孝中反省自己。

这次疫情,我们付出如此大的代价,仅仅是被逼长时间回一次家,疫情一旦解除,我们又会再度忙起来。我们是否也要像古人一样,国家要出台一些能够让我们常回家看看的制度。比如,把春节假期延长,使大家有足够时间安心回家过一个年,让大家有足够的时间,给忙碌的心进行一次清零。此外,建议国家要出台鼓励告老回乡的退休制度。这样既有益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也有利于提高退休人的生活质量。

古人的丁忧制度也值得我们借鉴。现代人不可能在家中为父母去世而守孝三年。但守孝三个月是否可以,三个月不行,一个月也可以。其实,按照古人讲,最好的行孝是对活着父母的孝敬。基于这个道理,建议国家是否要为家中有60岁以上父母,每年给一周的行孝假,如果是70岁,每年给10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总之,建议国家应该出台“行孝假”。

常回家看看的制度非常重要,也是一个让我们的领导干部廉洁奉公的保障制度。“十八大”以来,出了问题的一大批干部,判刑之后的忏悔总要说两句话,一句是我对不起党,另外一句是我对不起父母。其实他们对不起父母,也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因为他们太忙了,没有时间见父母,最后是忘了父母。如果有一个行孝的制度,让在一定时间回到父母亲身边,也许给他们会有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因为我发现,在领导干部腐败中,参与其中的有妻子、儿子、其他亲戚,甚至是小三,但没有父母。这说明真正无私的、爱我们的是父母,经常为我们担忧的也是父母。我们常回家看看,既是是为了父母,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祝福各位我们利用这个难得的时间,好好陪陪父母和家人,这是生命的本源,爱家才能爱国,有孝自然有仁爱。孝是德之本,这是孔子发现的人生真理、治国之道。这是否是疫情让我们反思的问题之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华夏乡村儿童启蒙教育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