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杨静等:中国与非洲农产品贸易的特点与发展潜力

[ 作者:杨静 陈晓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9-27 录入:王惠敏 ]

摘要:本文对非洲以及中非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 发现非洲大陆主要进口粮食、畜产品等能够满足营养需求的食品, 主要出口水产品、热带水果、咖啡、茶叶等初级农产品, 贸易产品结构不均衡、区域不平衡特征较为明显, 而生产能力不足较大地限制了其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释放非洲农产品贸易的潜力, 可继续加大与非洲的农业合作力度, 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 拓展与非洲农产品贸易的产品与国别。

1、引言

非洲大陆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 耕地、草场等人均占有量均高于中国, 大部分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农业是大多数非洲国家的支柱产业, 其小麦、水稻、玉米、小米、高粱、木薯和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种类繁多, 棉花、剑麻、花生、腰果、芝麻、咖啡、可可和烟叶等经济作物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 非洲经济快速、强劲发展, 农业生产取得较大进步, 中国与非洲在技术示范交流、人才培训、项目援助、粮食援助以及农业投资等方面已开展诸多合作, 中非农产品贸易发展也加快步伐, 但生产能力限制了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贸易产品结构不均衡、区域不平衡特征仍然显著, 未来还有较大潜力可以挖掘。

2、非洲农产品贸易概况

据非洲发展银行统计, 近10年来非洲国家整体国内生产总值 (GDP) 年均增速约为2.8%, 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从UN Comtrade数据库统计的非洲农产品贸易情况来看, 非洲农产品贸易额呈先增后降趋势, 由2010年的1 073.7亿美元增加至2011年的历史峰值1 405.3亿美元, 此后不断下降, 到2016年仅为940.0亿美元, 几乎回到2008年的水平, 年均减少7.7%。2010—2016年, 出口额由459.6亿美元下降至381.2亿美元, 占全球的比重由3.9%下降至2.8%;进口额由614.1亿美元下降至558.8亿美元, 占全球的比重由5.2%下降至4.1% (表1) 。埃及、南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利亚是非洲前5大贸易国, 其2016年的贸易额分别为161.8亿、158.9亿、103.9亿、94.5亿和54.0亿美元。

粮食产品、畜产品、植物油等能够满足营养需求的食品是非洲主要进口农产品[1]。2016年, 谷物、畜产品、植物油的进口额占非洲农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8.4%、12.4%和8.8% (表2) 。如苏丹国内消费的小麦大部分是进口而来的;卢旺达本地玉米存在黄曲霉素严重超标问题, 每年需向赞比亚等国家进口大量粮食;多哥确定大豆、大米和玉米为新的重点产品, 并得到非洲开发银行的支持, 该政策预计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加工和出口。

1.png

水产品、热带水果、咖啡、茶叶等初级农产品是非洲主要出口农产品。2016年, 水产品、水果、饮品的出口额占非洲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6.0%、15.9%和15.6% (表2) 。如突尼斯2017年水果出口额同比增长38%;坦桑尼亚园艺业年均增速达到11%, 是该国增长最快的产业;埃及因柑橘香甜多汁已成为中国第三大柑橘进口来源地, 且该国出口商正在努力增加葡萄和枣的对华出口。除这些传统出口产品外, 非洲国家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出口产业。花卉是乌干达前5大出口商品之一, 预计2018年产量将达到7 500t, 创下12年来该国花卉出口的最高水平;尼日利亚2017年腰果出口达4亿美元, 腰果成为该国持续的外汇收入来源和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作物。

3、中非农产品贸易特点

3.1 中非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 中方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

随着南南合作进程加快、中非合作论坛持续推进以及中国对非洲免关税进口的国家和产品范围不断扩大, 中非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贸易额由2010年的34.1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60.2亿美元, 几乎翻了1倍, 年均增长8.5%。其中, 中方进口额由16.0亿美元增加至29.4亿美元, 年均增长9.1%;出口额由18.0亿美元增加至30.8亿美元, 年均增长8.0%;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 2012年由贸易顺差转为逆差, 2017年又回到顺差 (图1) 。但中非农产品贸易总体规模较小, 历年占中国与全球农产品贸易的份额均在3%左右, 在中国与5大洲双边农产品贸易中排末位。

3.2 中国自非洲主要进口农产品为油籽、水果和畜产品, 对非洲主要出口农产品为饮品、水产品和蔬菜

中国自非洲进口的农产品大类主要有油籽、水果、畜产品、水产品和棉麻丝等。从具体产品来看, 2017年主要进口的是芝麻、烤烟、柑橘、羊毛、棉花和鱼粉等农产品, 进口额分别为7.0亿、6.6亿、2.6亿、2.3亿、1.6亿和1.1亿美元, 占中国自非洲农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3.9%、22.7%、8.9%、7.8%、5.4%和3.7%。棉花一直是中国自非洲进口的主要农产品, 受国内政策改革影响近年棉花进口有所减少, 2014年芝麻取代棉花成为第一大进口产品, 进口来源国主要是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近年来, 烤烟进口增速加快, 主要来自津巴布韦, 该国烤烟独特的气味适合中式卷烟的需求, 已成为高档中式卷烟不可或缺的原料。据统计, 津巴布韦每年向中国出口的烟叶占其产量的50%。

 1.png

图1 2010—2017年中非农产品进口、出口及顺差

中国向非洲出口的农产品大类主要有饮品、水产品、蔬菜、谷物和糖等。具体来看, 2017年主要出口的是绿茶、加工番茄、大米、罗非鱼、调味品和大蒜等产品, 出口额分别为6.3亿、3.3亿、3.0亿、1.8亿、1.2亿和1.0亿美元, 分别占中国对非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0.4%、10.8%、9.8%、6.0%、3.9%和3.3%。绿茶出口的第一大非洲市场是摩洛哥, 占该国市场份额的99%。加工番茄在非洲的出口目的地较为分散, 主要是加纳、尼日利亚、多哥和贝宁。大米主要出口到科特迪瓦、莫桑比克、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等国,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国家的粮食缺口。

3.3 贸易伙伴国集中度较高, 出口主要国家为南

非、摩洛哥和加纳, 进口主要国家为南非、津巴布韦和苏丹

中国与非洲的农产品贸易伙伴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几个优势国家, 尤其是进口集中度增长态势明显。南非是中国最主要的非洲贸易伙伴, 2017年中国与南非的农产品贸易额占中国与非洲农产品贸易总额的16.8%。南非、津巴布韦、埃及、苏丹、摩洛哥和加纳6个国家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额达到中非农产品贸易总额的50%。其中, 中国农产品在非洲的主要出口市场是南非、摩洛哥、加纳、尼日利亚、埃及和科特迪瓦等国, 2017年对其出口额分别为3.5亿、3.1亿、2.8亿、2.4亿、2.4亿和2.1亿美元, 6国累计占比达到52.3%;中国农产品在非洲的进口来源国主要是南非、津巴布韦、苏丹、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和塞内加尔等国, 2017年从上述国家的进口额分别为6.7亿、5.9亿、2.9亿、2.7亿、1.3亿和1.1亿美元, 6国累计占比达到69.8% (表3) 。

表3 2010和2017年中非主要贸易伙伴国

单位:亿美元

 1.png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数据库。

4、中非农产品贸易发展潜力

近年来, 中非农产品贸易额快速增长, 反映出中非在农产品贸易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与前景, 对丰富中非双方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意义。未来, 应进一步挖掘潜力, 促进中非农产品贸易向更高水平发展。总体来看, 中非农产品贸易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4.1 提升非洲农业生产能力

非洲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撒哈拉以南地区尚未开垦的优质耕地面积超过7亿hm2, 广大内陆水域和海岸线也处于未开发状态。但是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方式原始、生产要素投入不足、科技水平低等问题较为突出[2]。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来完成, 影响了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不足, 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质量差, 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灌溉设备和交通设施落后增加了农业贸易的成本。在农业资源丰富的情况下, 若能有效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科技和投入水平, 必将会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使农产品贸易潜能得到释放。

4.2 扩大非洲对华出口优势农产品品种

非洲的优势农产品除了已经出口到中国的芝麻、烤烟、柑橘、羊毛和棉花外, 还有可可、咖啡等饮品, 花卉、热带水果等园艺产品, 以及畜牧产品和水产品。例如, 根据肯尼亚鲜花理事会网站数据, 多年来肯尼亚约有50%的鲜花通过荷兰的拍卖市场销往世界各地。肯尼亚出口到欧洲的玫瑰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8%左右, 被誉为欧洲的“后花园”。埃塞俄比亚以畜牧资源丰富而闻名, 根据Addis Fortune的数据, 目前有将近600个企业从事肉类和乳制品生产, 2016年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除了向阿拉伯国家出口牲畜外, 埃塞俄比亚还在发展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在内的全球市场。中国未来可根据国内需求, 增加对这些非洲优势农产品的进口。

4.3 拓展与更多的非洲国家进行农产品贸易

中非农产品贸易集中度较高[3], 特别是自非洲进口农产品的贸易国分布更为集中, 且集中度呈增长态势, 这表明非洲国家通过对华出口获得了日益增长的收益。但这种获益集中于津巴布韦、南非、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等少数几个国家, 更多的低收入非洲国家尚未在中非农产品贸易中获益。未来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 拓展与更多非洲国家的农产品贸易, 提升中非农业经贸合作水平。

5、对策建议

5.1 继续加大与非洲的农业合作力度, 提高农产品贸易水平

非洲农业资源丰富, 但农业生产水平落后, 粮食自给率较低, 饥饿问题一直存在。相比之下, 中国农业资源较为缺乏, 但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 应当继续加强农业合作, 完善农业贸易发展的长效机制。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向非洲提供了物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无偿援助, 还开展了建设农业技术试验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未来, 应进一步加大对非洲农业基础设备、农业示范基地以及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投资力度, 增加非洲农产品附加值, 持续增强非洲国家农业出口能力, 提高非洲农产品贸易水平。

5.2 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 加强中非农产品贸易

中国与非洲地理距离较远, 文化、发展程度、消费习惯差异较大, 在发展农产品贸易时应注重利用较强的互补性[4], 朝着符合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 使双方在贸易中的农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如中国增加从非洲进口热带饮品、热带水果等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 同时将库存较高的谷物产品出口至非洲, 以缓解非洲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 提高农产品贸易的总体效率, 既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 又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5.3 深化现有贸易合作, 拓展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农产品贸易

中国应深化同现有非洲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合作, 改善目前的贸易不平衡状态, 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均衡发展。在维护和促进与传统农产品出口国家贸易的同时, 更加注意开拓和发展新的非洲市场。可以通过制定相应鼓励政策, 扩大非洲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国家范围, 使中非农产品贸易惠及更多的非洲低收入国家。这既能促进非洲农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也有利于丰富中国农产品供给。

6、结语

近年来, 非洲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 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 中非农产品贸易也正处于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中。总体来看, 非洲国家有限的农业生产能力限制了其农产品贸易的继续发展, 而中非农产品贸易的产品种类和伙伴国家都呈进一步集中发展的趋势, 中非贸易并未惠及所有非洲国家。未来, 应继续加强中非农业合作, 通过对非洲国家进行农业援助、农业投资等手段, 有效提升其农业生产水平, 从而保障非洲国家出口能力的持续增强。另外, 应改善目前的贸易不平衡状况, 利用中非贸易的互补性, 使对华出口惠及更多的非洲低收入国家和优势产品。随着非洲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国际合作的加强、营商环境的改善, 未来非洲农产品贸易前景乐观, 中非农产品贸易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世界农业2018年09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