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日举办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8年会上,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接受凤凰网财经采访时表示,中国理想的户籍制度是登记制。
蔡昉在论坛上例举了小岗村包产到户、92年南方谈话、收容制度的改革等三个案例,以说明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劳动人口的流动,对中国城市化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蔡昉在百人论坛上发言称,在上世纪80年代有三分之一的农业劳动力过剩。当时,以小岗村包产到户为代表的改革,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从此开始。“这是劳动力的退出。”
蔡昉还例举了92年南方谈话后东南沿海就业机会的大量增加,和本世纪初收容制度的改革,以此说明劳动力的流动、清除体制障碍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目前我国的人口流动仍有进步空间,现行的户籍制度仍然形成了一定障碍。蔡昉在会后接受凤凰网财经采访时表示,最理想的户籍制度,是实行登记制。“任何地方的人来到一个城市,登记一下就好了,没有太多限制措施。”
“当然,我们过去的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蔡昉生于1956年的北京。“以前大家聚在一起开会,听到外地口音是很奇怪的,现在听到北京口音才是奇怪的事情。”(秦宇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凤凰网 2018-06-0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